怀揣着那几页仿佛烙铁般滚烫、承载着历史尘埃与未知重量的档案纸,林晚星几乎是步履匆匆地回到了清华园内那间临时分配的单身宿舍。房间狭小而整洁,一床一桌一椅,窗明几净,对于需要偶尔避开漫长通勤、专注学业或项目的她来说,已是一处难得的、可以短暂卸下外界身份的安静港湾。
关上门,仔细地反锁了门栓,她背靠着冰凉的门板,深深吸了几口气,试图压下那颗自图书馆地下藏书库起就一直在胸腔里疯狂擂动的心脏。那咚咚的声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撞击着她的耳膜,也撞击着那段被骤然掀开一角的尘封往事。
她走到那张漆面有些斑驳的书桌前,就着窗外逐渐西斜、变得愈发浓烈的金色余晖,小心翼翼地从怀中贴身处取出那几页边缘已经有些磨损的泛黄纸张。动作轻柔得仿佛捧着的不是纸,而是易碎的琉璃,或者是一触即发的危险装置。
夕阳的光辉恰好透过玻璃窗,斜斜地、几乎是神圣地笼罩住桌面,为那几行冰冷僵硬的铅字镀上了一层虚幻而温暖的金边,却丝毫无法驱散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历经近三十年岁月依旧凛冽的森森寒意。
她坐了下来,强迫自己冷静,目光如同最高精度的扫描仪,逐字逐句地、反复研读着关于母亲林淑媛那寥寥数行、却重若千钧的记录。“意外”落水…“情况存疑”…“存档待查”…“只身离开”…“去向不明”…“有疑点”……这些词组像带着倒刺的冰锥,一次次扎进她的脑海,试图撬开紧紧密封的历史外壳,拼凑出当年惊心动魄的真相拼图。
父亲的死绝非简单的意外!母亲的离开也绝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抛弃或生存的压力!这是林晚星基于穿越者灵魂的理性分析和对原主残留情感共鸣的直觉,所得出的最强烈的结论。但直觉和推论需要证据来支撑。
她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再次如同探矿者般,一丝不苟地扫过档案的每一寸角落,包括页眉页脚、字体墨迹的细微差别、甚至纸张的折叠痕迹,不放过任何可能被忽略的蛛丝马迹。终于,在附件另一页,一份看似与核心人物无关、更像是背景铺垫的关于同期归国人员社会关系例行排查的汇总简报里,她注意到了一行极其简短、几乎被遗忘在信息海洋角落里的备注。它夹在几段关于其他归国人员的常规记录之间,字迹略显潦草,像是后期补充上去的:
【目标林淑媛,抵沪初期(约1951年底至1952年间),于华东某院工作期间,曾数次被观察到与一名自称“南洋侨商”的陈姓男子(据查英文名记录疑似为“tan”)有非公开接触。该男子背景较为复杂,登记信息显示与海外多个商业机构及同乡会组织往来密切,当时声称欲投资国内新兴医药产业。双方接触具体性质及内容不明,后该男子于1952年秋突然离沪,声称前往广州处理紧急商务,旋即失去有效踪迹。注:此线索因当时人力及重心所限,未能深入核查,仅作记录备存。】
南洋侨商?陈姓男子(英文名tan)?投资医药产业?广州?突然离沪?失去踪迹?
这几个关键词像黑暗中猝然划亮的火柴,微弱却瞬间点燃了林晚星眼中的火焰,牢牢抓住了她的全部心神!
母亲是圣约翰大学护理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上海的医院工作。一个有意投资国内医药产业的“南洋侨商”以商业合作的名义与她接触,从表面逻辑上看,似乎完全合理,甚至可以归为工作范畴内的正常交往。
但!为何这份看似普通的交往记录,会出现在这样一份带有内部调查性质的档案里?为何要特别标注该男子“背景较为复杂”、“与海外多个机构往来密切”?为何又强调“接触具体性质及内容不明”?更重要的是,为何这个陈姓侨商会在1952年秋如此突然地离开上海去了广州,然后就“失去有效踪迹”?而母亲,正是在此人消失后不久,于1953年初选择了“只身离开”!
时间点的衔接如此紧密!这真的仅仅是巧合吗?
林晚星的心脏再一次不受控制地剧烈跳动起来,血液奔涌着冲向大脑。她几乎可以肯定,这个神秘的“陈姓侨商”,绝对是解开母亲失踪之谜的关键钥匙之一!他的出现,他的主动接触,他的突然离开,必然与母亲后来做出的那个艰难而决绝的抉择有着千丝万缕、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联系!
广州……他在1952年秋去了广州,然后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母亲在1953年初离开……如果,如果母亲并非是毫无目的地“消失”,而是被迫、或者主动地前往广州寻找这个人?或者是因为这个人的缘故,接收到了某种信息或指令,不得不去广州呢?甚至,母亲的离开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因这个侨商而引发的某种危机?
这个大胆的、带着惊人关联性的假设让林晚星感到一阵战栗般的寒意顺着脊柱爬升,同时又抑制不住地涌起一股发现关键线索的兴奋。这是她从这片历史的迷雾中找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具有明确时间、地点和人物指向性的具体线索!
她立刻铺开稿纸,拿出钢笔,吸满墨水,试图将目前掌握的所有碎片信息串联起来,勾勒出一条可能的时间线:
1. 父母满怀热忱归国(1951年):父亲是顶尖航空专家,掌握重要知识。
2. 父亲于归国途中“意外”身亡(1951年):发生在公海,疑点重重,标注“存档待查”,极可能非意外。
3. 母亲抵沪后被安置工作(1951年底):进入卫生系统,专业对口。
4. 神秘侨商“tan”出现并接触母亲(1951年底-1952年):以投资医药为名,背景复杂,目的存疑。
5. 侨商突然离沪(1952年秋):声称去广州处理商务,旋即“失去踪迹”,行为异常。
6. 母亲毅然只身离开(1953年初):留下幼女,去向成谜,官方标注“有疑点”。
一条模糊却令人心惊肉跳、充满不祥预感的时间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父亲的离奇死亡很可能是整个悲剧的开端;侨商“tan”的出现,或许带来了关于父亲之死的真相、或是某种威胁、或是某种必须由母亲去完成的秘密使命;侨商的突然失踪可能是一个预设的信号、一个陷阱、或者是一个迫使其现身的诱因;最终,导致了母亲在万般无奈或坚定信念驱动下的决绝离开。
可是,核心的动机依旧被浓雾笼罩。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追查丈夫死亡的真相?是受到了某种来自海外或内部的胁迫,为了保护留在国内的女儿?亦或是……她本身就肩负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超越个人情感的秘密使命?
无数的疑问依旧盘旋,但“广州”和“tan”这两个词,已经像漆黑海面上突然出现的灯塔之光,虽然微弱摇曳,却无比清晰地为她指明了下一步调查的唯一方向。
然而,现实的重重障碍立刻摆在眼前。如何去调查?她现在是清华大学一年级新生,有繁重的基础课业和需要高度投入的“星火计划”项目,身份敏感,行动并不完全自由,怎么可能突然无缘无故跑去遥远的南方都市广州?更何况,这件事深处可能牵扯到历史谜团、国际背景甚至潜在的危险势力,她绝不能轻举妄动,更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陆砚川和三个孩子置于任何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中。
直接去问上海的亲戚?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否决了。他们当年就对母亲的事讳莫如深、语带鄙夷,如今时隔近三十年,人心叵测,恐怕更问不出什么实话,反而极有可能打草惊蛇,让某些隐藏的势力察觉到她的关注。
那么,将档案和发现直接交给陆砚川?这个念头带来一瞬间的心动和依靠感,但随即被她理性地按下。砚川的身份极其特殊,职责重大,目前正全身心投入“星火计划”的安保和后续的敌特清查工作,压力巨大。她不能确定母亲的事是否与那些错综复杂的阴暗面有关,贸然将他卷入一场三十年前的、线索渺茫的旧案,可能会极大地分散他的精力,干扰他的判断,甚至为他带来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和组织审查。而且,从情感上,这是属于“林晚星”原生家庭的、最深重的私密伤痕和执念,她需要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厘清头绪,找到确凿的方向。
思前想后,摆在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先从北京、从清华内部,尽可能多地、不引人注意地收集关于那个时期、那个“南洋侨商tan”、以及广州可能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社会背景。知识,就是她目前最可靠的武器。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星仿佛又回到了刚穿越来时那种为生存而拼命压榨每一分潜力的状态,只是这次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温饱,而是深埋在时光厚厚尘埃下的惊人真相。她将自己的时间管理发挥到极致,精细地分割成数块:
白天,她依旧是那个坐在教室前排、眼神专注、笔记飞快的优秀学生林晚星;是“星火计划”项目组里那个能提出一针见血问题、给出巧妙解决思路的林工。她甚至刻意在周伟男又一次试图用隐晦的言语质疑她的理论深度时,冷静地、用一系列逻辑严密、数据扎实的推导和分析,在随堂测验和小组汇报中稳稳地压过他一头,用无可争议的实力让对方暂时收敛,也将周围可能存在的探究目光更多地吸引到她的学术能力上,而非她课余时间的行踪。
课余、夜晚以及所有碎片时间,她化身成为图书馆历史文献区、社科档案室以及过期期刊阅览室的常客。她不再仅仅局限于机械工程类的书籍,而是开始系统地、带着明确目的地调阅1950-1953年间的《人民日报》(微缩胶片)、《解放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的合订本,重点关注上海和广州两地的社会新闻、侨务政策变化、工商业动态、出入境管理消息以及相关的国际新闻版块,希望能找到关于“南洋侨商”、“陈姓商人(tan)”、医药投资洽谈会、乃至可疑的社会事件等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她广泛查阅相关的地方志、华侨史研究资料、经济史论文,试图从宏观上把握那个特殊时期侨商回国投资的特点、渠道、重点区域以及可能存在的复杂背景。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漫长,如同在浩瀚的沙漠中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往往一连数个小时对着微缩胶片阅读器那昏暗的光源,看到眼睛酸涩流泪、颈椎僵硬,却一无所获。那个年代的信息公开程度有限,很多细节不会见于报端,且年代久远,很多资料已有散佚。但她没有放弃,穿越者灵魂中自带的那种信息检索能力和不轻言放弃的韧性,以及对揭开真相的强烈渴望,支撑着她像最耐心的猎人一样守候着。
偶尔,她也会借口课程需要研究“新中国早期科技史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或“工业建设中的海外因素”,向系里几位经历过那个年代、学识渊博又为人宽厚的老教授请教,旁敲侧击地了解五十年代初的社会整体氛围、侨胞回国投资的热点领域与地域分布、上海与广州之间的人员物资流动特点等。老教授们大多乐于与这位思维活跃、视角独特的好学学生交流,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宏观视角,但具体到某个特定的“陈姓侨商”或某件秘辛,则无人知晓。
这天晚上,夜色已深,阅览室里只剩下寥寥几人。她又一次埋首于故纸堆中,这次面前摊开的是一本厚厚的、出版于七十年代末的《华南地区华侨投资史料汇编(1949-1955)》。这本书内容相对详实,但多是宏观的政策梳理、数据统计和典型成功案例介绍,翻看了大半,依旧没有找到想要的具体信息。
就在她眼睛干涩难忍,颈椎发出抗议的酸痛,准备合上书稍作休息时,手指无意识地、带着些许疲惫的烦躁向后翻过一页,目光习惯性地扫过附录里一份看起来更枯燥的、“1952年部分侨商投资意向登记表(广州地区)”的影印件。表格列表很长,信息简略,大多是名称、意向、金额、日期。
突然,一个英文名的缩写像一道闪电,猛地劈入了她几乎有些麻木的视野:tan, c.L. ! 登记意向:医药用品贸易及小型制剂厂! 登记时间:1952年8月! 备注栏里,三个小小的字如同针尖刺入她的眼睛:(沪市转介)!
tan, c.L.!陈!医药!1952年8月!沪市转介!
所有的关键词,严丝合缝地对上了!
林晚星猛地坐直身体,所有的疲惫和困倦瞬间一扫而空,心脏再一次疯狂地撞击着胸腔,几乎要破膛而出!她死死盯着那几行不起眼的小字,呼吸变得急促,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仿佛要将那纸张看穿,将那几个字深深地烙印进灵魂深处!
找到了!真的找到了!这个tan, c.L.,几乎可以肯定,就是那个在上海接触过母亲、背景神秘的“陈姓侨商”!他于1952年8月在上海进行了初步登记或接洽,然后被转介到了当时对外经贸更活跃的广州!时间点与档案记录完全吻合!
然而,短暂的狂喜之后,是更深的焦灼和无力感。登记表上只有这最基本的信息,没有留下具体地址,没有公司名称,没有联络方式,只有这个冰冷程序化的记录。他到了广州之后呢?那个“失去有效踪迹”又是怎么回事?是投资计划未能实现,黯然离境?是改变了身份和活动方式,隐藏了起来?还是……遭到了不测?
线索似乎清晰了一点,指向了广州,却又在这个庞大而陌生的南方都市里,再次陷入了更深的迷雾之中。
她心事重重地回到他们的家。细心的陆砚川很快就察觉到了她的异常。孩子们睡下后,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继续推演公式或审阅图纸,而是给她倒了杯热牛奶,坐到她身边。
“晚星,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星火”第三阶段的仿真数据偏差都没让你这么走神。”他的声音沉稳,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力,“是学业上的,还是……遇到了什么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他注意到她近期频繁查阅历史档案,眼神里多了些探究。
林晚星抬起头,看着丈夫。他不仅是军人、守护者,更是顶尖的科研专家,拥有极强的逻辑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隐瞒或许并非上策,尤其是这件事可能潜藏风险。她犹豫片刻,决定有限度地透露,或许能从他那里获得不一样的思路。
她斟酌着词句:“砚川,我记得你之前提过,你们研究所下面,是不是有一个分支涉及科技史研究,或者…早期技术引进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分析?”
陆砚川微微挑眉,立刻捕捉到她话语里的关键词“非技术因素”。他略一思索,点了点头:“有。准确来说,是‘长风’项目技术溯源和安全性评估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系统梳理相关领域早期归国专家的贡献、他们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复杂干扰因素。这会查阅大量历史档案,包括一些商业往来的交叉记录。你怎么突然问这个?”他的思维立刻切换到了严谨的研究模式。
林晚星的心跳微微加速:“我…我最近查资料时,偶然看到一点关于五十年代初的情况,里面提到了一个当时从上海去广州的南洋侨商,英文名好像叫tan, c.L.,据说是想投资医药,但后来没什么下文了。我就有点好奇,像这种早期的、没有明确结果的商业线索,或者一些消失的中间人,你们在做技术脉络梳理时,如果遇到,一般会通过什么专业渠道去追踪验证?特别是这种跨地区的案例?”
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是一个出于学术好奇的好学生。
陆砚川身体微微后靠,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这是他在进行复杂信息处理时的习惯动作。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目光深邃地看了林晚星一眼。他了解妻子,她绝不是无的放矢的人,这种涉及具体人名、地点和时间的“好奇”,背后必定有原因。
他没有追问她深层的动机,而是直接进入了技术分析层面:“tan, c.L.?1952年?医药投资?从上海转介广州后消失?”他重复着关键信息,大脑飞速构建分析模型。
“这类线索,如果公开档案记录缺失,常规的学术调研确实很难。但我们的方法会更系统。”他沉吟道,语气变得专业而清晰,“首先,会核对内部保存的、不同系统(商贸、侨务、安保)的历史接触人员交叉备案录,有些看似纯粹商业的行为,背后可能涉及技术转移或特殊背景,会有多维记录。其次,有权限查询当时特定城市的涉外宾馆住宿登记存根、港口出入境的部分原始记录副本(如果保存完好),这需要特定渠道。第三,”他顿了顿,看向林晚星,眼神锐利,“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会分析该人物声称的投资领域(比如医药)在当时的技术需求、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可能关联的敏感技术点,从技术逻辑反推其行为的真实性和潜在目的。很多时候,看似商业的行为,核心是技术。”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直指核心,完全是从一个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林晚星从未想到过的、更高维度的调查思路。
“你是说……从他的专业领域和技术背景入手,反向推断?”林晚星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为她打开了新的思路。
“没错。”陆砚川点头,“给我点时间。这个名字和大致情况我记下了。研究所资料库里有整合的早期侨商技术合作数据库,虽然不全,但可以试试交叉比对。另外,广州那边…也有一些合作单位,可以旁敲侧击地问问看是否有相关的地方志或行业记录,比你自己漫无目的地找要高效。”
他没有问林晚星为什么突然对这个人如此感兴趣,而是选择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科研式的信息挖掘与分析——来提供最实质性的帮助。这是一种基于绝对信任和默契的支持。
“谢谢……”林晚星心中一暖,紧绷了几天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许。有陆砚川以他的身份和专业能力介入,哪怕只是初步的、不引人注目的查询,也远比她一个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故纸堆里乱撞要强得多,也安全得多。
“不过,”陆砚川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晚星,无论你在查什么,记住,任何时候,安全第一。三十年前的事情,水可能很深。有任何发现,或者需要任何支持,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明白吗?”他的话语中,既是科研伙伴的理性提醒,也蕴含着丈夫深切的关怀。
“我明白。”林晚星郑重地点了点头。
有了陆砚川这位强大而可靠的“外援”和全新的调查思路,林晚星感到前方的迷雾似乎被拨开了一些。但她也深知,真正的谜底依然隐藏在远方。
而就在她为获得新的调查方向而稍感振奋时,却未曾留意到,在图书馆阅览室那排高大书架的阴影里,似乎有一双眼睛,曾短暂地注视过她发现秘密时那难以完全掩饰的激动神情。
历史的蛛丝马迹,已然将线索引向南方。但追寻真相的道路,不仅需要穿越时光的勇气,更需要面对现实的智慧和可靠的臂膀。母亲的命运,如同一道复杂的方程式,等待着她和陆砚川一起去求解。
(第121章 完)
喜欢七零娇娇带球跑,科研大佬宠上天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七零娇娇带球跑,科研大佬宠上天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