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落幕的次日清晨,梧桐巷的年味还没散。苏晚踩着青石板路往老书店走,风里还飘着昨日残留的墨香与桂花糕甜气,老墙上的福字被夜雨润得更红,纸角微微卷着,像还没歇够的热闹。远远就看见爷爷坐在书店门口的藤椅上,手里捧着那本《梧桐巷志》,暖炉里的炭火还燃着,青烟绕着“文渊书坊”的老招牌慢慢飘。
“爷爷,我来帮您收拾昨天的东西。”苏晚跑过去,看见书店里的展品还没归位——太爷爷的书法挂在墙上,木质书箱摆在桌角,戏台节目单被小心地夹在玻璃相框里。爷爷抬头笑了,指了指桌案上的信封:“昨天来的老师和同学,好多人留了纸条,说想再听老巷的故事,还有人问下次文化节什么时候办。”
苏晚拿起信封,里面装着十几张纸条。有个小学生用彩笔写:“张奶奶的窗花太好看了,我回家也学剪福字!”还有学校老师的留言:“建议整理梧桐巷故事成小册子,学校可以作为乡土教材。”最下面是图书馆李老师的便签,写着“可合作举办‘老巷记忆’主题展,馆内老资料随时可用”。
“这些纸条得好好收着,都是大家的心意。”苏晚把纸条放进笔记本,忽然想起什么,“爷爷,昨天陈老师说要帮咱们把太爷爷的书法扫描存档,咱们今天就把字幅送过去吧?还有李老师说的老照片,也该整理成相册,以后街坊们想看就能翻。”
爷爷点头,起身去里屋取太爷爷的书法。苏晚趁机收拾展区,把旧账本、砚台小心地放回木箱子,又用软布擦了擦木质书箱上的铜锁。正忙着,巷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林澈和夏冉骑着车来了,车筐里放着个笔记本和相机。
“晚晚,我们把昨天文化节的照片整理好了,你看!”夏冉掏出相机,屏幕上满是热闹的场景——王爷爷拉二胡的模样、张奶奶教剪窗花的笑容、同学们围着老物件的好奇眼神,还有大家在老桥的合影,每张照片都透着暖意。林澈则翻开笔记本,里面记着昨天的收获:“1. 收到32条观众反馈,均期待下次活动;2. 图书馆、学校有意合作;3. 收集到5个新的老巷故事,如王爷爷儿时戏台吃糖糕往事。”
“咱们今天就把这些整理成文档吧,”苏晚眼睛亮起来,“把照片存进电脑,反馈和故事分类记好,以后办活动就能用。对了,昨天校长说可以把梧桐巷故事当乡土教材,咱们可以先写几篇短文,比如文渊书坊的历史、老戏台的故事,交给老师看看。”
三人坐在暖炉旁,分工忙碌起来。苏晚负责打字,把故事和反馈整理成文档;林澈负责筛选照片,挑出最有代表性的存进U盘;夏冉则画了张梧桐巷地图,在上面标注老戏台、老桥、文渊书坊的位置,还在旁边写了简短的故事注解。爷爷坐在一旁,偶尔补充细节:“文渊书坊后院的桂花树,是1930年太爷爷种的,当时每到秋天,满巷都是桂花香,街坊们会来捡桂花做桂花糕。”
忙到中午,妈妈提着食盒来送午饭,里面装着桂花糕和热粥:“刚去张奶奶家,她让我把这个给你们,说昨天忙坏了,补补身子。”大家围坐在桌前吃着饭,妈妈忽然说:“昨天刘老板跟我说,想在早餐铺挂几张文化节的照片,让来吃饭的人也能看看老巷的故事,你们觉得怎么样?”
“太好了!”夏冉立刻点头,“咱们可以洗些照片,送给巷里的商铺,比如早餐铺、文具店,这样整条巷都能有老巷记忆的痕迹。”林澈也说:“还可以做些小卡片,上面印着老照片和简短故事,放在商铺里,游客拿了就能了解梧桐巷。”
吃完饭,三人决定先去张奶奶家拜访。张奶奶正坐在院子里晒腊肠,看见他们来,赶紧拉着进屋,拿出一个木盒子:“昨天整理东西,找出这个,是我年轻时跟李婆婆学剪窗花的底稿,有牡丹、梅花、福娃的样式,你们拿去,以后教大家剪窗花就能用。”
苏晚接过盒子,里面的底稿是用红纸剪的,虽然有些褪色,但花纹依然精致。张奶奶又拿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是块印着牡丹花的糖纸,边角有些磨损:“这就是当年你爷爷在戏台给我的糖纸,我存了几十年,昨天讲完故事,就想把它交给你们,放进老物件展览里,比我自己藏着有意义。”
从张奶奶家出来,三人又去了王爷爷家。王爷爷正在擦拭二胡,看见他们来,笑着说:“昨天拉二胡的时候,想起好多旧事,比如你太爷爷常来听我爹拉琴,还会带些老茶来,两人坐在戏台旁喝一下午。”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老照片,上面是年轻时的王爷爷父亲,抱着二胡站在戏台上,背景里能看见戏台的雕花:“这张照片送给你们,放进相册里,也算给老戏台留个念想。”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忙着落实计划。他们去打印店洗了几十张照片,送给巷里的商铺,刘老板把照片挂在早餐铺的墙上,还特意配了小灯,晚上亮起来格外显眼;文具店的老板则把小卡片放在收银台,来买东西的人都愿意拿一张。他们还去学校找老师,把写好的短文和地图交给校长,校长看了特别高兴:“这些材料很实用,下周就会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以后还可以组织学生来梧桐巷参观。”
周末,图书馆的李老师联系他们,说可以举办“老巷记忆”主题展,邀请他们负责展品整理和讲解。三人跟着李老师去图书馆,看到馆里已经腾出一块展区,准备摆放梧桐巷的老照片、老物件复制品和故事展板。李老师笑着说:“咱们下个月开展,这段时间可以一起收集更多老资料,比如走访巷里的老人,记录他们的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故事,三人制定了走访计划,每天放学后去拜访巷里的老人。住在巷尾的赵奶奶,给他们讲了1950年梧桐巷办集市的往事:“那时候刚解放,巷里办了次大集市,有卖布的、卖粮食的,还有耍杂技的,热闹了三天三夜,我就是在那次集市上认识你赵爷爷的。”住在中段的孙爷爷,则拿出一个旧粮票本,里面夹着1960年的粮票:“那时候买粮食要粮票,这是我攒下来的,当时一家五口人,全靠这些粮票过日子。”
每次走访,苏晚都会用录音笔记录,林澈拍照,夏冉整理笔记,不到两周,就收集到12个新的老巷故事,还有8件老物件,如旧粮票、老布票、旧照片。他们把这些整理好,交给图书馆,李老师看着资料,感慨地说:“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你们做的事太有意义了。”
离图书馆主题展还有一周时,三人去老书店跟爷爷商量讲解的事。爷爷拿出太爷爷留下的一个旧茶罐,里面装着老白茶:“开展那天,咱们煮点老白茶,放在展区,让参观者尝尝老巷的味道。我也去帮忙讲解,给大家讲文渊书坊的故事。”
张奶奶和夏冉奶奶也主动要来帮忙,张奶奶准备教参观者剪窗花,夏冉奶奶则带着缝纫机,演示老物件的用法。巷里的街坊们也纷纷出力,李叔叔帮忙制作展板,张阿姨帮忙打扫展区,刘老板则准备在开展当天送热粥,大家像上次文化节一样,齐心协力。
开展前一天,三人去图书馆布置展区。他们把老照片挂在墙上,老物件复制品放在玻璃柜里,旁边配着故事卡片;互动区摆着剪窗花的工具和老白茶;展板上贴着梧桐巷地图和整理好的故事。李老师看着布置好的展区,笑着说:“这哪里是展区,简直是梧桐巷的缩影,大家来了就像走进了老巷。”
开展当天,来了很多人,有学校的学生、社区的居民,还有特意来的游客。苏晚、林澈、夏冉穿着红色的棉袄,在展区里讲解:“这张照片是1938年的梧桐巷集市,当时巷口有卖芝麻糊的摊子,五分钱一碗,稠得能挂住勺……”爷爷坐在互动区,煮着老白茶,给大家讲文渊书坊的往事;张奶奶教孩子们剪窗花,夏冉奶奶演示缝纫机,展区里满是笑声和墨香。
有个外地游客拿着小卡片,笑着说:“本来是随便逛逛,没想到这么有意义,梧桐巷的故事太温暖了,以后还会来。”一个学生在留言本上写:“以前觉得老巷没什么特别,现在知道藏着这么多故事,以后要多了解家乡的历史。”
活动结束后,李老师给三人颁发了“文化传承小使者”的证书,笑着说:“谢谢你们,让梧桐巷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三人捧着证书,心里满是欢喜,爷爷也笑着说:“太爷爷要是知道,肯定高兴,文渊书坊的故事,终于传下去了。”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梧桐巷染成暖橙色,青石板路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梧桐枝桠上冒出了小小的绿芽,像撒了把碎玉。苏晚看着身边的好朋友,忽然想起元旦那天,三人在老书店喝老白茶的场景,从那时候的想法,到现在的成果,每一步都充满了努力和温暖。
“咱们以后还要继续收集老巷故事,”林澈忽然说,“把它们写成书,出版了让更多人看。”夏冉也点头:“还要每年办文化节,让梧桐巷的记忆永远不褪色。”苏晚笑着点头,心里忽然觉得,梧桐巷就像一棵大树,老故事是根,他们是新芽,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这棵树就会永远枝繁叶茂。
回到家,苏晚把证书放在书桌前,旁边摆着张奶奶的窗花底稿、王爷爷的老照片,还有那本整理好的老巷故事文档。她打开窗户,风里带着春天的气息,远处传来街坊的笑声,暖炉里的炭火还在燃烧,像老巷的故事,永远带着温度,等着被更多人倾听,等着在新的时光里,开出更美的花。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时光织就的网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