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学院“学霸竞赛周”取得巨大成功后,不仅在军属内部激起热烈反响,还意外引起了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的关注。
“嫂子学院”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级文件、会议记录中,甚至被列为“基层军属思想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
几天后,顾战霆回到家中,手里拿着一份最新一期的《军政生活报》。
“你看这儿。”他指着报纸第三版右下角,“嫂子专栏,第一期,主笔:沈知秋。”
沈知秋愣了一下,连忙接过报纸,只见栏目标题赫然写着:
“军嫂也能有舞台——来自前线后方的嫂子学院经验分享”
文章整整两千字,通俗易懂却不乏高度。内容从嫂子学院的创办背景、组织流程、教学设计讲起,详述了如何激发嫂子们的自我成长意识,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达成家庭建设与部队保障的双赢目标。
末尾还配了一张照片,正是那天她在讲台前讲课的模样,手拿粉笔,笑意温柔,身后是一块写着“嫂子学院”四个字的黑板。
“……这是谁写的?宣传部整理的?”沈知秋轻声问。
“你写的总结材料,宣传科改了几个句子而已。”顾战霆唇角微勾,“署你的名,合情合理。”
沈知秋怔怔地看着自己的名字,眼神复杂。
在这个年代,一个军嫂能以主笔身份在公开报纸上发表一整版经验分享,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事。她深知这背后,既有军区首长的默许,也有顾战霆的默默推助。
“其实我……并没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事。”她轻声道。
顾战霆握住她的手:“你唤醒了一群人对生活的热爱,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而且,这是个开始。”
**
“嫂子学院登报啦!”
第二天一早,军区大院几乎人手一份《军政生活报》。嫂子们更是兴奋得像过年,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翻看报纸。
“沈嫂你也太厉害了,居然还会写文章!”
“我这下能跟我娘家吹牛了,俺们大院嫂子上报纸了!”
“快去文化墙贴起来,给大家都看看!”
沈知秋笑着让大家冷静:“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可嫂子们根本不听她谦虚,下午就自发跑到文宣室,把那期报纸复印了几十份贴到了院墙、活动室、食堂外,还在下方写了一行小字:
“这是我们的沈嫂,这是我们的嫂子学院。”
晚上回家时,沈知秋推开门,就看到餐桌上摆着一束野菊花和一封折叠好的信纸。
顾战霆靠在墙边,一脸淡定:“有人托文书带来的,说是从大西北某团驻防区寄来。”
沈知秋顿时来了兴趣,拆开信一看,是一个名叫“贺艳秋”的军嫂写的。
信中写道:
“沈嫂你好,我是在《军政生活报》上看到你那篇文章的。我们驻地在边疆,条件苦,生活闭塞。很多嫂子都没上过学,不识字,连写家信都靠人代笔……我看了你写的‘嫂子学院’,一下就热血沸腾了。
如果可以,我想跟你学怎么办这种学院……我们想学做饭,学识字,学心理建设……
请问你可以寄一些材料或课程笔记给我们吗?只要能有一个开头,我就愿意带着大家学。
祝好。
——贺艳秋”
沈知秋读完信,眼眶不由得湿了。
“她写得真认真,信纸都压了直线,还画了个表格。”她哽咽地说,“她说她想带动嫂子们识字。”
顾战霆拍拍她的背:“你能做到的。”
“我想回一封信。”她擦了擦眼角,“还要寄去我们整理的第一期教材和‘嫂子成长计划表’。”
“你把之前所有课表也都清理出来,我来帮你复印。文书室那边我来安排。”
“顾战霆。”她握住他的手,眼神坚定,“我要把嫂子学院做成可以传出去的‘部队嫂子教育范本’。哪怕条件再艰苦、路再远,也要让更多人看见——嫂子们也能成为家庭与军队之间的桥梁。”
顾战霆点头:“我们一起。”
**
之后几天,嫂子学院外多了一块新的展板,上面写着:
“嫂子电函课计划试运行中
面向边防、驻外、分离驻地嫂子
每月寄送一份课程包,涵盖识字、健康饮食、心理支持等模块
有意向者请登记姓名与驻地地址
——嫂子学院教务处”
这个试点计划迅速吸引了在外地暂居、探亲的嫂子们参与登记。
而沈知秋,也开始规划第一份“电函学习包”:用最朴素的语言,把最实用的知识编印成手册、信件、表格……再加上一封温暖的“写给嫂子的一封信”。
**
在沈知秋带动下,《军政生活报》也决定将“嫂子专栏”作为常设栏目运营,每月一期,分享嫂子教育、家庭调适、儿童教育、心理疏导等内容。
她成为第一位常驻主笔,也成为历史上首位军属进入“军政思想文化编辑部”的女性代表。
从一间简陋教室起步,到报纸专栏、边防来信,再到嫂子电函课的设立,嫂子学院已然不再只是一个小项目,而是迈向了更深更远的未来。
**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喜欢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