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物理年会上的成功,如同在乔琳的学术生涯中竖起了一座醒目的里程碑。赞誉、邀约、合作请求纷至沓来,但她始终保持着那份在斯德哥尔摩和年会舞台上淬炼出的沉静。她清楚地知道,掌声与光环终会散去,唯有持续产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是立身之本。
然而,学术探索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初步探索了那个新奇集体激发模式所带来的新视野后,乔琳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深水区。试图将这一发现拓展到更复杂的材料体系,或者与其他已知的物理效应进行耦合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理论模型变得异常复杂,引入新的自由度后,计算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便借助中心最强大的计算集群,一次完整的模拟也需要耗费数周时间。而得到的结果,却往往杂乱无章,难以提炼出清晰的物理规律。有时,看似 promising 的理论构想,在严密的数学推导下却暴露出内在的逻辑矛盾,不得不推倒重来。
瓶颈期,悄然而至。
乔琳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却毫无头绪的数据,眉头微蹙。她已经连续几天陷入这种僵局,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切入点和近似方法,但进展微乎其微。那种感觉,如同在浓雾中摸索,明明知道宝藏就在某个方向,却被层层迷雾阻挡,难以前行。
心力的消耗是巨大的。挫败感如同细微的尘埃,试图附着在她向来坚定的心志上。她闭上眼,习惯性地运转起《青木养身功》,引导着体内那缕温润的气息流转周身。青莲本源忠实地履行着职责,驱散着因久坐和思虑过甚带来的身体疲惫,抚平着精神上的焦躁。
它能优化她的身体状态,让她在高压下依旧保持肌肤的莹润与眼神的清亮,甚至能提升她的思维敏捷度,却无法直接赋予她突破瓶颈的灵感。科研的突破,往往需要那一点不可预测的、跨越性的直觉或灵感,这超越了任何单纯的“优化”范畴。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花园里在春寒中顽强吐露新芽的树木。体内,那株青莲本源似乎也感应到了宿主面临的困境,那微弱的“活性”律动依旧持续,却仿佛也带上了一丝凝滞。它无法替她思考,只能以更加温润、更加持久的滋养,支撑着她,等待那灵光乍现的时刻。
李文斌和张悦敏锐地察觉到了乔琳近期遇到的困难。他们不敢过多打扰,只是更加努力地完成她交代的任务,试图帮她分担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压力。乔琳看在眼里,心中微暖,但深知核心的难题必须由她自己来解决。
吴院士也注意到了她的沉寂。他没有过多追问,只是在一次组会后轻描淡写地提点了一句:“遇到瓶颈是常态,有时候需要跳出来,换个角度,或者,暂时放一放。”
乔琳明白吴院士的意思。她尝试着去阅读一些看似不相关领域的文献,参加其他课题组的讨论,甚至在一个周末的下午,独自去美术馆待了半天,让那些色彩与线条洗涤过于紧绷的思维。
然而,灵感并未轻易降临。
这天晚上,她再次在办公室待到深夜。屏幕上依旧是那组令人困扰的数据图。她尝试了最后一种想到的数学处理方式,结果依旧不理想。
一种深沉的疲惫感席卷而来,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精神上长时间聚焦一点却毫无进展的耗竭。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几乎能听到自己思维齿轮空转的摩擦声。
难道……方向错了?还是现有的理论工具已经不足以描述她想要探索的物理?
一丝罕见的自我怀疑,如同冰凉的蛇,悄然滑过心底。
就在这思绪有些涣散的瞬间,她丹田深处那株一直平稳流转的青莲虚影,似乎极其轻微地、自发地摇曳了一下。
并非之前那种与她心神共鸣的律动,而是一种更近乎本能的、对外界(或者说,对她自身陷入某种思维困境状态)的微妙反应。
伴随着这几乎难以察觉的摇曳,一股比以往更加清凉、甚至带着一丝微弱净澈意味的滋养之力,倏然弥散开来,并非针对肉身,而是直抵她有些混沌疲惫的识海。
仿佛一股清泉流过干涸燥热的沙地。
乔琳猛地睁开眼。
不是因为得到了答案,而是那种长时间高强度思考带来的滞涩与焦躁感,竟在这一瞬间被这股奇异的清凉气息洗涤了大半,头脑变得异常清明、空灵。
她下意识地再次将目光投向屏幕上的数据,那些之前纠缠在一起、毫无规律的线条和噪点,在此刻异常清明的感知下,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之前的** pattern (模式)?那是一种被之前焦躁情绪和固定思维模式所忽略的、隐藏在噪声之下的、极其细微的关联性**!
她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并非灵感迸发,更像是在极致疲惫后,被强行“刷新”了的感知系统,捕捉到了之前被忽略的细节。
是巧合?还是……
她来不及深思,全部的心神立刻被那丝微弱的新线索抓住。她坐直身体,手指重新放回键盘,眼神锐利如刀,开始沿着这偶然捕捉到的一丝异样,重新调整分析思路,构建新的筛选条件。
瓶颈,依然存在。前路,依旧迷雾重重。
但在这迷雾之中,似乎有一缕极细弱的光,穿透了进来。
而带来这缕光的,是那株深植于她本源、始终沉默守护、仅作用于她自身,却在最关键时分,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了其超越单纯“滋养”一面的——三品青莲。
喜欢综影视:青莲渡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综影视:青莲渡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