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在科研工作的快节奏中,不过是几次论文投稿、几个项目节点的距离。周正的存在,已如同研究所走廊里熟悉的光线,或是图书馆里那排常用的工具书,成为了乔琳工作生活中一个稳定、可靠、且几乎不再需要额外耗费心神去处理的背景元素。
他的“追求”——如果这能被称为追求的话——依旧延续着那套成熟而高效的策略。每月一到两次恰到好处的“师母手作”或类似的、不显刻意的物质关怀(理由永远充分且不重复);定期精简至极的学术信息过滤与推送;在她项目遇到非核心但耗时的技术瓶颈时,总能提供简洁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替代路径;在她因高强度工作略显疲态时,会“恰好”提及某个环境清幽、适合短暂放松的场所。所有的互动都严格限定在朋友与同事的边界之内,没有任何逾越的言语或行为,仿佛他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了维系一个高质量的学术协作关系。
乔琳早已习惯了这种模式。她坦然接受这些便利,也会在自己领域内给予同等价值的学术回馈。体内青莲本源在这稳定而积极的外界互动与自身持续成长的双重滋养下,运转得愈发圆融自如。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株三品青莲虚影不仅第三片莲叶彻底凝实,连带着整个植株的轮廓都似乎更加清晰了一分,流转出的滋养之力更加精纯、浑厚,对她生命本源的优化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她的精力充沛得惊人,连续熬夜后的恢复速度远超常人,肌肤莹润有光,五官在持续的微调下,组合出一种愈发令人移不开眼的沉静韵味与知性气质。
然而,习惯并不等同于麻木。这五个月里,乔琳并非没有进行过更深的思考。她清楚地看到了周正的耐心、策略、以及那份建立在对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精准的“好”。这份“好”,不热烈,不张扬,却如同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浸润着她原本理性到近乎干燥的情感土壤。
她问过自己,是否动心?答案并不明确。没有小说里描述的脸红心跳、魂不守舍,更多的是一种…舒适与被理解的感觉。和他相处,无论是讨论学术还是偶尔的非工作交流,都让她感到放松和顺畅。他理解她的追求,尊重她的节奏,欣赏她的独立,并且,似乎真心愿意以他自己的方式,为她前行的道路扫清一些不必要的尘埃。
这晚,乔琳刚完成一篇论文的最后修改,时间已近午夜。她靠在椅背上,轻轻按压着眉心,感到一种完成重大任务后的空虚与疲惫。窗外月色皎洁,清辉洒入室内。
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她拿起手机,点开了与周正的聊天界面。上一次对话,还是三天前,他发来一篇与她当前工作相关的预印本链接,她回复了“收到,谢谢”。
指尖在屏幕上悬停片刻,她敲下一行字:
“论文刚改完。”
没有称呼,没有寒暄,简单得像是在自言自语。
信息发出去后,她才微微一怔,对自己这近乎下意识的举动有些意外。这不符合她一贯的处事风格。
然而,不到一分钟,手机屏幕亮起,周正的回复来了,同样简洁:
“辛苦了。喝点温水,早点休息。”
没有追问论文细节,没有不合时宜的关心,只是一句最平常不过的叮嘱,却仿佛恰好填补了她此刻精神上的那丝微小的空隙。
乔琳看着那行字,没有立刻回复。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温润的滋养之力悄然抚过她略微疲惫的神经。她忽然清晰地意识到,这五个月来,周正所做的,不仅仅是提供价值和便利,更是在她高度理性、目标明确的世界里,悄无声息地编织进了一丝极淡的、属于“人”的温情与挂念。这种挂念,不带压力,不求即时回报,只是安静地存在着,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最恰当的回应。
她并没有立刻产生所谓的“爱情”的感觉,但她承认,这种被细心关照、被默默理解的感觉,并不坏。甚至,它让她那颗因前世经历和今世奋斗而包裹得有些坚硬的心,感受到了一丝柔软的触动。
她放下手机,没有回复那句“早点休息”,而是起身为自己倒了杯温水。水温透过杯壁传到掌心,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
月光下,她的身影沉静而挺拔。青莲本源在她体内静静运转,只是能量,却支撑着她去感受、去思考、去接纳这复杂而微妙的人际情感。
润物无声,五个月的持续滋养,或许并未让土壤立刻开出绚烂的花朵,但确已改变了其内在的墒情与成分。乔琳知道,有些东西,正在她尚未完全察觉的心湖深处,悄然发生着改变。她不抗拒,也不急于定义,只是保持着清醒的自觉,顺其自然。
前路还长,无论是学术的攀登,还是情感的探索,她都愿意以自己独有的步调,从容前行。
喜欢综影视:青莲渡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综影视:青莲渡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