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观察期,在日历上被乔琳用红笔清晰地圈出起始与终结。它像一段被单独划分出来的实验区间,所有变量都被置于更严格的审视之下。乔琳依旧是那个专注的学者,项目推进、论文撰写、团队指导,一切如常。青莲本源在她体内平稳流转,持续优化着她的身心,让她在面对情感这一复杂课题时,也能保持研究者般的冷静与洞察。
周正严格遵守着“保持现有互动模式”的约定。他依旧是那个高效的学术伙伴,精准的信息过滤器,以及偶尔在生活细节上提供恰到好处关怀的朋友。只是,在这份“如常”之下,乔琳能捕捉到一些更微妙的东西。
他看向她的目光,在讨论学术问题时的纯粹欣赏之外,多了几不可查的温柔与珍视。他记住了一些她自己都未曾留意的习惯,比如她思考时习惯性转笔的方向,比如她对某种特定茶叶香气的偏好,并在不经意间,让环境更贴合这些细微的喜好。他没有说任何逾越的话,也没有任何紧迫的表示,只是将那份“在意”,化入了更细致、更无声的行动中。
乔琳的“实验记录本”上,客观数据持续累积:他可靠、守信、尊重边界、支持她的独立。而主观感受一栏,那些最初需要刻意去“观察”和“记录”的情绪反应,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她发现自己开始会在完成一个阶段性工作后,下意识地想与他分享那份短暂的轻松,而不仅仅是将成果视为冰冷的节点。她开始期待每月那一次不期而遇的“师母手作”,不仅因为食物的味道,更因为那份被默默记挂的感觉。她甚至在某次独自面对一个极其棘手的评审意见,感到片刻的沮丧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竟是他沉稳的声音和条分缕析的逻辑——那并非寻求帮助,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依靠感。
这些变化细微如溪流漫过石阶,并未引起惊涛骇浪,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她内心土壤的质地。体内青莲本源在她感受到这些积极、温暖的情绪波动时,流转会变得更加温润和顺畅,仿佛这种良性的情感互动,本身也是一种优质的“养分”,被它汲取,并转化为更精纯的生机,回馈给宿主。
观察期进入第三个月时,发生了一件小事。乔琳需要临时前往外地参加一个紧急学术协调会,行程仓促。她习惯性地自己处理所有差旅安排,却在出发前一天晚上,收到周正发来的信息,内容是当地未来三天的详细天气预报,以及一条备注:“会议地点附近那家您上次提过的茶馆,步行约五分钟,若会议间隙觉得嘈杂,或许是个可以暂歇的地方。”
信息依旧简洁,理由充分(她确实曾在闲聊时提到过那家茶馆)。但乔琳看着那条信息,心中却是一动。他并未提出陪同,也未过度关切,只是在她可能需要的时刻,提供了最不打扰、却最实用的支持。这种被细致入微地“看到”和“理解”的感觉,比任何热烈的追求都更能触动她坚固的心防。
在外地开会的那几天,每当她按照他提供的天气信息带上雨伞,或是在会议间隙循着他提到的路径找到那家清静的茶馆稍作休憩时,一种奇异的、安心的感觉便会悄然浮现。仿佛无论她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始终有一道目光,在默默关注着她的轨迹,并在她需要时,悄然为她点亮一盏微弱却温暖的灯。
考察期即将结束的前一周,乔琳没有刻意去总结那份“实验记录”。她知道,所有的数据和感受,都已沉淀在她心里,清晰无比。理性与情感,在经过三个月的充分融合与验证后,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项,而是共同指向了一个呼之欲出的答案。
她依旧独立,依旧强大,依旧将探索未知视为生命的核心。但她开始觉得,如果这条注定孤独的征途上,能有这样一个懂得、尊重、并愿意以她为主、与她并肩前行的人,或许,岁月真的可以更加安好。
夜深人静,乔琳结束工作,站在公寓的窗边。体内青莲本源悠然流转,滋养着她,也映照着她此刻平和而坚定的心境。
静水流深,润物无声。三个月的观察,与其说是对周正的考察,不如说是她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深度探索与确认。答案,已在静水之下,悄然凝聚成形。只待期满之日,浮出水面。
喜欢综影视:青莲渡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综影视:青莲渡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