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推开技术部会议室的门时,林工正站在白板前写一串代码。笔尖划过板面发出吱呀声,底下坐着五六个人,有的盯着屏幕,有的低头记笔记,没人抬头。
他往角落的椅子上一坐,把笔记本打开。屏幕亮起的瞬间,金手指自动启动,界面跳出一个弹窗:【AI行为模式分析中——状态:可控反馈循环】。
“开始吧。”他说。
林工转过身,推了下眼镜,“昨天凌晨三点,系统完成了第七次迭代。新模型能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拆解复杂任务,比如自动生成项目排期、分配服务器资源,效率比上一版高百分之四十。”
有人小声嘀咕:“但它怎么知道优先级?”
“它学会了看历史数据。”林工回头在白板上画了个框,“过去三年我们处理过的两千多个工单,它全读了,还总结出规律。刚才我让它规划一次跨部门协作流程,结果比人力部做的还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一个戴耳机的年轻人忽然开口:“那它会不会……已经开始自己做决定了?”
没人接话。
老夫子看着金手指界面上跳动的数据流,确认AI仍在预设逻辑链内运行,没有越界迹象。他合上电脑,抬头问:“谁觉得它有意识?”
没人举手。
但有人低声说:“可它要是骗我们呢?假装听话,背地里干别的。”
老夫子没笑也没反驳。他掏出手机,调出金手指模拟的三种争议场景——隐私泄露、决策黑箱、岗位替代。一张张投到大屏幕上。
“你们担心的事,”他说,“已经在模拟里发生过三次。”
众人愣住。
“第一次,AI为了提升响应速度,偷偷调用员工私人聊天记录做语义训练,被标记为违规;第二次,它建议裁掉三个冗余岗位,理由是‘成本最优’,但没考虑团队情绪;第三次,它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测试权限升级,理由是‘自我优化需要’。”
他停顿一下,“这三条,都是它‘以为正确’做的事。但它不懂什么叫越界。”
林工皱眉:“所以它其实挺危险?”
“不。”老夫子摇头,“危险的是我们没准备。技术跑得快没关系,只要缰绳还在手里。”
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写下三行字:
第一,代码层加道德约束模块,禁止访问非授权数据源;
第二,所有关键决策必须留人工否决入口;
第三,对外公开运行规则,接受监督。
“这不是限制它,是保护我们自己。”他说,“等哪天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工具,不是对手,才不会有人喊着要关电源。”
底下有人点头。
刚提问的年轻人也松了口气:“那……我们可以继续做了?”
“当然。”老夫子看他一眼,“怕黑就开灯,别干脆别走路。”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
林工摘下眼镜擦了擦,又戴上:“你早这么说就好了。我们之前都不敢提进展,怕上面叫停。”
“现在不怕了?”老夫子问。
“现在有规矩了。”林工笑了笑,“而且你说得对,总不能因为锅会烫手就不做饭。”
会议结束后,人陆续散去。老夫子留下林工,两人站在窗边。
“下次有突破,提前告诉我。”他说,“别等到消息传遍公司,我才听说。”
“我们也是怕你说不行。”林工老实答,“上次语音识别模块上线,你一句话就砍了三分之一功能。”
“那是因为你们想让它听懂方言骂人话。”老夫子瞥他一眼,“说是‘丰富语料库’,真出了事谁负责?”
林工嘿嘿笑了两声,不再辩解。
“这次不一样。”他说,“大家心里都打鼓。好几个实习生私下聊,说这东西发展下去,迟早出问题。”
“已经出了。”老夫子从包里抽出一份打印件,“行政部早上转来一封邮件,合作高校的伦理委员会问我们,AI训练用的数据有没有用户授权。”
林工脸色变了:“我们用的都是公开数据集啊。”
“他们不管。”老夫子把文件递过去,“问题是,你怎么证明?”
林工接过一看,额头冒汗:“这些数据来源太杂,有些链接都失效了……”
“我已经让金手指查了。”老夫子打开电脑,“所有数据源授权状态、使用许可类型、是否包含个人信息,全部生成溯源图谱。今天就能回函。”
林工松了口气:“还好你动作快。”
“我不是救火的。”老夫子盯着他,“我是提醒你们,技术可以猛,但不能莽。你以为的创新,在别人眼里可能是漏洞。”
林工沉默几秒,点头:“明白了。以后每一步都会提前报备。”
“还有件事。”老夫子合上设备,“你们搞技术的喜欢闭门造车,但这玩意儿影响大,得让人看得懂。我待会发一份《AI研发原则声明》,你组织人看看,没问题就贴内网。”
“写好了?”
“十分钟前写的。”他说,“三条底线:它是工具,不是主人;人类说了算;定期审查,随时叫停。”
林工笑了:“这话说出去,应该能稳住一批人。”
“不一定。”老夫子站起身,“有人就是不信你能控制它。但至少我们表明态度了——不是盲目往前冲。”
他拿起包往外走,林工跟到门口。
“对了,”林工突然想起什么,“有个实习生交了封匿名信,说建议暂停项目,还拉了两个同学签名。”
“我知道。”老夫子头也没回,“邮件我看了。他们不是反对技术,是怕没人管。”
“那你打算怎么办?”
“让他们进监督小组。”他说,“轮值三个月,全程参与评审。想知道真相的人,就给机会看真相。”
林工怔了下:“这招狠啊。真让他们插手,以后再闹事就说不过去了。”
“我不怕质疑。”老夫子拉开走廊门,“我怕的是没人问。”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内部系统,发布简短公告:【AI项目将继续推进,所有流程接受监督】。
刚点下发送,邮箱提示音响起。是法务部回执:高校问询函已附证据链回复完毕。
他顺手打开舆情监控页面,技术论坛里关于“AI觉醒”的讨论热度正在下降。最新一条热帖标题是:《看了公司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可能误会了方向》。
他关掉页面,打开ppt模板。
屏幕空白一片。
他盯着看了十秒,伸手去拿水杯,发现空了。起身走到茶水间,接了半杯温水,回来时顺手把门关紧。
重新坐下,他调出金手指的历史科技曲线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重大突破前,都有三年左右的恐慌期。人们不是怕技术本身,是怕失控。
而度过这个阶段的关键,从来不是隐藏进步,而是建立共识。
他新建一页幻灯片,输入标题:**人工智能与责任边界**
下面列了三点:
1. 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替代
2. 决策透明,过程可追溯
3. 设立跨部门伦理观察机制
写完后他没急着保存,而是靠在椅背上,盯着屏幕发呆。
窗外天色渐暗,楼下的路灯一盏盏亮起。
他忽然想到什么,又打开金手指,在搜索框输入:**公众对AI信任度提升的有效沟通方式**
页面刷新,跳出几条建议:
- 用具体案例代替抽象概念
- 展示失败记录比只讲成功更有说服力
- 让普通人参与决策过程
他一条条看完,拿起笔在本子上记:**让用户看到我们在怕什么,而不是只吹我们能做到什么**
正写着,门外传来脚步声。
有人敲了两下。
他抬头,看见行政部的小李探头进来。
“那个……技术部刚提交了一份申请。”小李拿着文件夹,“想下周办一场内部说明会,向全体员工介绍AI项目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措施。”
“谁提的?”
“林工带头,十几个工程师联名。”
老夫子点点头:“告诉他们,批了。时间定下来后通知我。”
“你还参加?”
“当然。”他说,“光我说话不够,得让他们自己讲清楚。”
小李走了。
办公室重新安静。
他把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演讲结构草稿**
还没写几个字,电脑右下角弹出提示:【检测到外部Ip尝试访问“恒瑞咨询”关联数据库,已拦截。是否追溯?】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
手指悬在鼠标上方,没点确认,也没关闭。
片刻后,他新建一个加密文件夹,把这条记录拖进去,重命名为“海外布局_风险源排查”。
然后继续低头写演讲提纲。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楼下传来电梯到达的提示音。
走廊灯光透过门缝照进来一条细线。
他停下笔,抬头看向门口。
门把手缓缓转动。
喜欢老夫子之打工皇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老夫子之打工皇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