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并非天性嗜杀之人,至少如今占据这具躯壳的现代灵魂绝非如此。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认识到,大明这座巨轮早已被蛀空,官场积弊深重,绝非靠杀一两个贪官就能扭转。
他深知自己权力的边界。皇帝的任命和意志,能够有效贯彻的层级,大约也就能到巡抚、总督这一级封疆大吏,这已是极限。他不可能亲自去任命每一个知县、每一个胥吏——若真如此,他这皇帝也就不用干别的事了。
他同样痛苦地明白,基层官吏的贪腐几乎已成痼疾,盘根错节,但眼下却不得不继续使用这套系统。考成法的雷厉风行,目前也仅能在他所能牢牢掌控的核心区域发挥作用:袁崇焕经营的辽东、孙承宗镇守的山西及长城沿线、李邦华大力整治的陕西,以及天子脚下的京畿之地。在这些地方,皇帝的威权和新政的意志尚能穿透层层阻隔,勉强触达底层。
而除此之外的广袤疆土,政令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甚至完全走样。想要真正完全掌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朱由检并未因此绝望。他的策略清晰而务实:只要大局不乱,他就还有时间。他选择以这些核心区为试点和基石,一点点地向外辐射、渗透他的改革理念。
你看,陕西在李邦华的铁腕治理下,已渐趋安定,改革初见成效;京师重地,经过大力整肃,如今政令通畅,气象一新;山西那边,老成谋国的孙承宗手腕高超,稳扎稳打,也已初步安定下来。
这些成功的点,正如黑暗中的灯塔,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喘息的空间。他不需要立刻涤荡天下所有的污浊,他只需要确保这些光点持续发光,并逐步扩大,终有一日能连成一片,照亮整个帝国。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李岩,如果让你管理地方,你可有什么方略。整治这吏患,且可长久。”
李岩闻言,神色一凛。他深知这绝非寻常问策,而是关乎天下吏治的根本之问,更是他夫妻二人未来命运的契机。他沉吟片刻,整理思绪,而后郑重拱手,条理清晰地答道:“陛下垂询,罪民不敢不竭尽愚钝。若要整治吏患,求长久之道,非单一猛药可愈,需多管齐下,循序渐进。”
“其一,在于‘选人与厚禄’并举。现今胥吏之位,良莠不齐,皆因待遇微薄,几近无法养家糊口,贪墨几成生存所迫。当选拔正直有识之士充任,同时大幅提升其俸禄,使其无需盘剥亦能安稳度日,此为‘养廉’之基。禄厚则自重,方能畏法。”
“其二,在于‘考成与监督’并行。陛下推行之考成法,需下沉至州县胥吏一层。明确其职权、量化其功过,定期由上官及巡按御史考核。优者奖,劣者黜。同时,可仿古制,许百姓匿名投书,陈告吏员贪渎不法之情,并确保告发者不受报复。上官考核与下情上达,二者缺一不可。”
“其三,在于‘简化章程,明确律条’。如今税赋征收、诉讼审理等事,章程繁杂,律令解释之权尽操于胥吏之手,此乃其上下其手、贪贿勒索之根源。应将章程尽可能简化,律令解释明晰刊发,张榜公告,使百姓知晓何当缴、何当为,胥吏便难再欺上瞒下。”
“其四,在于‘流转与教化’。重要职位之吏员,不可令其久居一地,形成盘根错节之关系网,须定期调任。同时,需设官学教化胥吏,不仅教其律法章程,更需灌输忠君爱民、廉洁奉公之念,非仅视其为贱役。”
李岩最后总结道:“然,陛下,此诸策之根本,仍在于人,在于督行之力度。若上官懈怠,巡按敷衍,则再好的良法亦成空文。故必须陛下持之以恒,以雷霆之力,确保新政能穿透层层阻隔,真正落实于州县之间。如此,或可渐除积弊,望得长久。”
他一口气说完,帐内一片寂静。红娘子看着丈夫,眼中流露出骄傲。朱由检则手指轻敲桌面,沉吟不语,显然在仔细权衡李岩提出的这一套系统性的方案。
朱由检认真地听完了李岩条理清晰的方略,眼中赞赏之色愈浓。然而,当李岩话音落下,朱由检却缓缓靠回椅背,脸上浮现出一丝极其现实的无奈苦笑。
“李岩啊李岩,”他轻轻叹了口气,用手指关节敲了敲桌面,“你这条陈,切中时弊,思虑周详,确是老成谋国之论。若在太平盛世,朕必当逐条推行,天下胥吏可望澄清。”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现实:“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钱’。”
“你可知,你方才所言‘大幅提升其俸禄,使其无需盘剥亦能安稳度日’,这‘大幅’二字,需要多少银子?如今国库岁入,即便经朕与毕自严竭力整顿,仍是入不敷出,辽东、陕甘、蓟镇,处处都要钱粮,朕哪里还能拿出这每年至少数百万两的额外开支,去给天下胥吏增饷?”
“还有那设立官学、定期调任、加强监督考核,桩桩件件,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去支撑?”朱由检摊了摊手,语气中充满了无力感:“朕现在,最缺的就是钱。朕能勉力维持朝廷运转、边军饷需,已是捉襟见肘。你这良方,好是好,奈何朕……煎不起这副药啊。”
这赤裸裸的“没钱”二字,如同一盆冷水,让刚才还因献策而略显振奋的李岩瞬间冷静下来,也陷入了沉默。他精通政务,岂会不知改革需要巨大的成本?只是方才专注于策略本身,暂时忽略了皇帝最大的窘境。
红娘子看着两个男人为“钱”发愁的样子,忍不住插嘴道:“陛下,那些贪官污吏家里不是有钱吗?抄了他们的家,不就有钱了?”
朱由检闻言,倒是笑了笑:“红娘子此言,倒也是一种办法。朕也抄了不少。然则,抄家所得,之于天下吏治,终究是杯水车薪,并非长久之计。朕总不能指望一直靠抄家来给百官发饷吧?”
帐内再次陷入沉默,一个看到了病症,开出了良方,另一个却连抓药的钱都拿不出来。这便是崇祯朝改革所需要面对的现实。
朱由检沉吟良久,目光在李岩与红娘子之间逡巡,最终似乎下定了决心。他坐直了身子:“李岩,红娘子,听旨。”
王承恩立刻示意二人跪接圣旨。
“朕擢升李岩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赴河南孙传庭军前效力,参赞军务,协理地方,赐你风闻奏事之权,准你直奏御前!”
“擢升红娘子为总兵官,领五千官兵劲旅,亦赴孙传庭帐下听令,整训士卒,协同剿抚!”
这道旨意,可谓石破天惊!不仅赦免了二人的造反重罪,更是给予了极高的信任与权柄。李岩得的是清贵无比的言官之职,且有直达天听之权;红娘子则直接被授予实权军职,统领五千兵马!这在大明历史上,对曾经的“贼首”而言,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恩遇。
王承恩都惊得瞪大了眼睛,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岩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与复杂。他本是举人,深知都察院佥都御史的分量,这是真正的朝廷大员!陛下此举,是何等的魄力与……冒险?
红娘子也是一愣,总兵官?她带过的人马最多不过数千乌合之众,如今竟真要成为朝廷的正规军总兵?
朱由检看着二人惊愕的神情,缓缓道:“李岩,你的方略很好,但现在朕没钱全面推行。朕就给你一个‘点’,给你权柄,你去河南,在孙传庭的节制下,试一下你的想法!”
“红娘子,你的骁勇和带兵之能,不该浪费在山野流窜。朕给你五千兵,不是让你去打仗,是让你去看住可能发生的兵痞祸民,去保护李岩推行新政,去做给天下人看,朕的朝廷,容得下真心归附、有本事的人!”
“你二人,可愿接旨?”
李岩与红娘子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激动。他们重重叩首:“臣(末将),李岩(红娘子),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待二人退下后,朱由检即刻命王承恩磨墨,亲自草拟了两道发往河南的圣旨。
第一道给河南巡抚范景文。旨意中非但没有丝毫斥责,反而对其在吏治昏暗、天灾频发的艰难环境下,能竭力维持河南大局,未使生民大变,予以了充分肯定,称其“督豫有功,堪为表率”,并勉励其再接再厉,用心任事。
第二道则是发给督师孙传庭。朱由检在旨中详细说明了擢升李岩、红娘子的缘由与任命,并着重嘱托:“李岩颇通文墨,熟知地方弊情,然少经实务;其妻红氏骁勇而知兵,然疏于朝廷规制。卿乃国家柱石,老成持重,朕将此二人托付于卿,望卿善加教导,磨其棱角,炼其才具,使之早日成为国之干城。”
王承恩捧着这两道风格迥异却用意深远的圣旨,心下暗叹:陛下这用人之术,恩威并施,既抚慰了封疆大吏,又为那对“降臣”找到了最稳妥的引路人,真是愈发难以测度了。
孙传庭与范景文几乎同时接到了由快马递送的圣旨。
孙传庭在军中大帐接旨。听罢旨意,尤其是关于擢用李岩、红娘子并委其教导之责的部分,这位素来沉稳的总督也不禁面露诧异,旋即陷入深思。他挥手让帐内诸将退下,独自对着圣旨沉吟良久。
“陛下啊陛下,您此举……当真是一步险棋,却也是一步妙棋。”他低声自语。他深知李岩之才、红娘子之勇,若能真心为朝廷所用,无疑是两把利刃。但二人毕竟出身反贼,其心难测,其行难拘。陛下将此二人交于他手,既是莫大的信任,亦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很快便收敛心神,目光恢复锐利:“也罢。既是圣意,臣自当竭力而为。”他即刻唤来中军参将,吩咐道:“速准备行辕馆舍,一应用度按朝廷规制办理。再传令各部,即将有新科佥都御史与总兵官前来赞画军务、整训士卒,令诸将务必以礼相待,谨遵号令,不得有误!”他决定先以礼相待,观其行,再因材施教,务必将这“险棋”走活。
范景文在开封巡抚衙门接旨时,心情更是复杂。他原本已做好承受天子怒火的准备,却万万没想到,旨意中非但没有斥责,反而对他维稳之功大加褒奖。这让他一时竟有些鼻酸,感到一股知遇之恩和难以言喻的宽慰。
“陛下圣明!臣……臣范景文,叩谢天恩!”他激动地叩首谢恩。读至后段,得知李岩、红娘子被破格擢用,并将赴河南任职时,他的惊讶程度不亚于孙传庭。但他立刻领会了皇帝的深意——陛下这是要以河南为试点,推行新政,而李岩夫妇便是陛下选中的“破局之刃”。
震惊过后,范景文心中涌起的是强烈的责任感。他立刻对左右吩咐:“陛下信重如此,吾等岂能不竭心尽力?即刻通谕各府州县,朝廷将有新任佥都御史与总兵官至豫公干,凡涉及吏治、军务事宜,皆需全力配合,不得怠慢!”他已下定决心,即便内心对此事仍有疑虑,也必当与孙传庭同心协力,辅佐(或者说,亦是监督)好这对特殊的新同僚,将河南之事办好,以报君恩。
很快,孙传庭与范景文之间便有书信往来,就如何安置、任用、教导李岩与红娘子一事,进行了密切的沟通。两位封疆大吏都清楚,陛下将这“烫手山芋”交给了他们,也将一份或许能改变河南乃至天下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崇祯六年七月末,李岩和李红(红娘子)来到了开封府和孙传庭,范景文汇合。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改革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