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岁月不居。三度春秋,在书页的翻动声与键盘的敲击声中悄然流逝,仿佛昨日还是那个捧着第一册样书、指尖微微发颤的青年,今日却已站在第七卷精装本前,神情沉静如深潭。
这是十月的一个午后,北京的天空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琉璃蓝,几缕薄云悠然飘过,阳光透过书店的玻璃幕墙,在深褐色的木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张陆桉站在书店二楼的年度重点推荐展区前,目光落在那个精心布置的展台上。七卷《明朝那些事》以弧形排列,书脊上的烫金书名在灯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宛如一道跨越时空的思想长桥。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第七册深蓝色的封面,上面印着明孝陵神道石像的暗纹,这是整个系列的终卷,也是他这三年来心血的最终结晶。从洪武开国到崇祯殉国,这七卷着作不仅完整构建了他对明朝近三百年历史的独特阐释体系,更清晰地烙印了他个人从青涩研究生到成熟学者的成长轨迹。
张先生,这套书的市场反响远超预期啊。书店经理站在他身旁,语气中带着由衷的敬佩,特别是最后这一册,首印五万册一周内就告罄,这在学术类书籍中实在罕见。
张陆桉微微颔首,目光依然停留在书脊上那行烫金的崇祯:帝国的黄昏上。三年前,他绝不会想到这套书能获得如此成功。它不仅长期占据各大图书销售榜单前列,还先后荣获了中国出版政府奖文津图书奖等多项权威奖项,更在学术界与公众阅读领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其实,最让我欣慰的不是销量,他轻声说道,而是上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一位山西的高中历史老师说,这套书让他的学生重新认识了明朝,甚至有几个学生因此决定报考历史系。
书店经理会意地点头: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啊。
离开书店时,夕阳正好,将整条街道染成暖金色。张陆桉沿着熟悉的道路步行回家,这三年来,这条从书店到住所的路,他已经走过无数遍。沿途的银杏树又开始泛黄,秋风拂过,几片早凋的叶子打着旋儿飘落,在他的肩头稍作停留,又悄然滑落。
他的新居就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安静小区里,是去年用版税收入购置的。虽然面积不大,但有一个朝南的书房,这是他最满意的地方。推开深褐色的实木门,玄关处摆放着一盆长势喜人的文竹,那是黄亦玫在他搬入新居时送的礼物。她说:书房里总要有些绿意,文字才不会太枯燥。
书房占据了公寓最好的位置,整整一面墙都是定制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这些年来收集的各类史籍和文献。窗前摆放着一张宽大的红木书桌,那是他特意去旧货市场淘来的,桌面上除了笔记本电脑和台灯,还放着一方歙砚和几支毛笔——虽然现在多用电脑写作,但他仍然保持着用毛笔做笔记的习惯。
夕阳透过薄纱窗帘,在书房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陆桉在书桌前坐下,打开抽屉,取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翻开第一页,是《明朝那些事》第一册出版时的发布会照片,那时的他站在讲台上,神情中还带着几分青涩和紧张。往后翻,是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南京明孝陵考察时的留影,在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时的侧影,还有与黄亦玫在各个历史遗迹前的合影。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照片上,那是去年冬天在居庸关长城拍的。照片中,黄亦玫裹着红色的围巾,呵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薄雾,而他的手臂自然地环着她的肩膀,两人都在开怀大笑。那时他们刚刚完成第六册关于明代边防体系的章节,特意去实地感受塞北的朔风。
这三年来,他们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交流与相互支持中,如同经年陈酿,愈发醇厚绵长。在客厅另一端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黄亦玫收藏的《明朝那些事》全套,从第一册到第七册,每一本的扉页都有他不同时期的题赠。第一册上写着请亦玫同学指正,字迹工整而略显拘谨;到了第四册,变成了与亦玫共赏,笔触开始变得流畅;而第七册上,则是献给我最珍贵的读者,愿与你共度每一个明朝,墨迹酣畅,情感真挚。
她始终是他所有文稿的第一读者,这个习惯从第一册一直延续到最后。张陆桉还记得,在撰写第五册关于万历怠政的章节时,他一度陷入写作瓶颈。是黄亦玫找来了大量明代奏疏的影印本,陪他在图书馆连续查阅了半个月资料。那些日子里,他们常常在图书馆待到闭馆时分,然后并肩走在洒满月光的校园小径上,讨论着张居正改革的得失利弊。
你看这份万历十五年御史余懋学的奏疏,某天深夜,她指着一段文字说,他在批评皇帝怠政的同时,也暗示了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万历后期会出现那么激烈的党争。
她的批注也从最初的鼓励性赞赏,逐渐变为更具建设性的深刻洞见。在审阅第六册书稿时,她在页边写道: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段落,是否可以考虑补充一些当时东南沿海商贸背景的分析?倭患的兴起,与明代海禁政策下的民间走私贸易或许不无关联。这个建议让他豁然开朗,特意增加了相关章节。
无数个他埋首书案的深夜,总有她悄然送来的一杯热茶或一碗宵夜。有时是一壶刚沏好的龙井,茶叶在玻璃壶中缓缓舒展;有时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香甜软糯,正好缓解写作的疲惫。她总是轻轻推门而入,将茶点放在书桌一角,然后默默退出,不去打扰他的思路。但偶尔,当他眉头紧锁时,她也会在他身旁坐下,轻声问:遇到难题了?
而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慰藉。记得去年春天,他为了赶第七册的进度,连续工作了一个月,身体终于吃不消,发起高烧。是黄亦玫请了假,在他身边守了整整三天。喂药、擦汗、煮粥,无微不至。等他退烧醒来时,看见她靠在床边的椅子上睡着了,手中还拿着正在校对的书稿,上面用红笔做了细细的批注。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叫相濡以沫。
她的知性、包容与那份深植于心的懂得,已成为他生命基底中最温暖、最坚实的部分。这种情感,不同于年少时的激情澎湃,而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深入骨髓的默契。
他们的关系,在黄教授与师母眼中,早已是水到渠成的圆满。每周日的晚餐成了雷打不动的家庭聚会。教授书房里的茶叙,常常变成三人对坐,论学品茗,其乐融融。
陆桉最近在研究的这个课题很有意思,上个月的一个周末,黄教授品着学生送来的明前龙井,对女儿说,明代书院与士人结社,这个角度可以窥见当时的思想流动。
黄亦玫笑着为两人的茶杯续水:爸,您现在是把他当学术伙伴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老先生欣慰地看着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陆桉对东林书院网络的梳理,比我们当年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师母则总是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每次张陆桉来,总要准备一桌他爱吃的菜。写作辛苦,要多吃点补补,她总是这样说着,不停地往他碗里夹菜,亦玫说你最近又瘦了。
这样的温情,让张陆桉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了家的感觉。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从未体验过如此温馨的家庭氛围。有时看着黄教授和师母关切的眼神,他会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亦玫幸福。
人生的新篇章也随之展开。今年六月,在多位师长的诚挚挽留和自身对学术传承的热忱驱动下,张陆桉接受了母校的聘书,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从坐在讲台下聆听,到站在讲台上传授,身份的转变让他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此刻,书桌上的台灯亮着柔和的光,照亮了他正在准备的教案——《明代社会文化史专题》教学大纲。这是他下个学期将要开设的选修课,已经有不少学生表示感兴趣。大纲的扉页上,他用毛笔工整地写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明代社会结构与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探讨士人精神、民间信仰、城乡变迁等多重维度,揭示明清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
他特意在课程中安排了一次田野考察,准备带学生去京西的爨底下村,实地感受明代古村落的风貌。这个主意还是黄亦玫提出的:文字终究是平面的,如果能让学生亲身站在历史发生的场域中,感受会深刻得多。
想到这里,他不禁微笑。这三年来,他们之间的交流早已超越了寻常恋人间的花前月下,更多的是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与共鸣。有时是一个研究思路的探讨,有时是一段文字表述的推敲,有时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各自解读。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让他们的感情有着格外坚实的根基。
与此同时,黄亦玫也即将迎来她人生的重要阶段。就在上周,她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那份关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转译应用的论文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她决定先进入哥哥黄振华所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
这个选择既包含了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是她希望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探索自身职业方向的一次重要尝试。她向来兼具理性的逻辑与感性的审美,建筑这个融合了工程技术与艺术创造的领域,对她而言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
我想从最基础的做起,昨晚散步时,她这样对他说,哥哥说建筑院最近接了几个历史街区改造的项目,正好可以把我对传统建筑的研究用上。
张陆桉还记得当时心中的骄傲。他看着她从一个大一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今天这个有着清晰职业规划的毕业生。这其间,有迷茫,有困惑,但更多的是坚持不懈的探索。就像他写作时常常对她说的: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然后全力以赴。
窗外,暮色渐浓,远处的西山轮廓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张陆桉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颈,走到窗前。小区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在渐深的暮色中晕开一团团暖黄。几个孩子在楼下的小花园里追逐嬉戏,欢声笑语随着晚风飘进书房。
这时,门铃响了。他看了眼时钟,下午六点整,应该是亦玫来了。每周三晚上,她都会来他这里一起吃晚饭,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开门果然是她,手里提着两个餐盒,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猜你今天又忘记吃饭了,特意从食堂带了小炒肉和清炒芥蓝。
他接过餐盒,厨房里顿时弥漫开饭菜的香气。正要热些粥呢,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天在整理下学期的教案,不知不觉就这个点了。
他们坐在客厅的小餐桌前,简单的两菜一汤,却吃得格外香甜。黄亦玫说起今天去建筑院面试的经过,眼神中闪着期待的光。
王总建筑师看了我的作品集,对那个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民宿中的应用方案很感兴趣,她一边说,一边用筷子轻轻拨动着碗里的米饭,他说下个月正好有个历史街区的改造项目,可以让我参与前期调研。
这是很好的机会,张陆桉为她夹了一筷子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让你看得更透彻。以你的细心和悟性,一定能很快上手。
那你呢?张老师,她俏皮地眨了眨眼,第一次站上大学讲台,紧不紧张?
说实话,有点。他坦诚地笑了笑,但更多的是期待。想着能把一些自己的想法,还有这些年的研究心得,分享给更年轻的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历史的魅力,这感觉很好。
饭后,他们照例来到书房。黄亦玫走到书架前,指尖轻轻拂过第七册的书脊,然后转过身,背靠着书架,柔和的灯光在她的侧脸勾勒出美好的轮廓。
一个系列的结束,也意味着许多新可能的开始。她重复着他昨天说过的话,目光与他交汇,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与憧憬。
是啊,新的开始。他走到她身边,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相册,翻到最后一页,那里还空着很多位置,这里,等着装帧我们未来的故事。
窗外,秋夜渐深,繁星点点。书斋内的学术远征暂告一段落,而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正伴随着彼此的选择与支持,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所有的积淀,都将在新的角色与道路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华。在这个平凡的秋夜,两颗年轻的心却因为对未来的共同期待而格外炽热。
张陆桉看着身旁的女子,忽然想起三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秋夜,他战战兢兢地将第一册书稿交给她时的情景。那时的他们,都不会想到这段旅程会如此精彩。而此刻,站在七卷着作的终点,他们看到的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
下周开始,你就要成为黄工了,他笑着打趣道,而我,也要正式成为张老师了。
那么,她伸出手,与他十指相扣,祝我们在新的角色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书房里,灯光温柔,两个相依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而在他们身后,七卷《明朝那些事》静静地立在书架上,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个结束与开始交织的动人时刻。历史在书页中凝固,而生活,正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