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另一个学子也站起来怒道:“你你你,你实在不可理喻,视我天德书院为何地?
念你有些才识,院长才不与你计较。你竟然得寸进尺,越来越猖狂。
我们这里不欢迎你,给我滚出去。”
这可是天德书院,申先是羞辱朱副院长,后还不知悔改,竟然又针对当众学子。
众学子也都纷纷指责于他。
只有顾倾言和阮天林不为所动,似乎还在回味申怀安的那《从军行》。
此时院长任行健出来制止了争吵: “安静,你们当讲堂是什么,不可大声喧哗。
申怀安,你也太过无礼,竟然棒打一片。”
申怀安并没有回任行健的话,而是继续指着台下众人道: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尔等身为我大梁少年,却不思进取,不谙边关将士之疾苦,很难有所作为。
今天我不将你们骂醒,就不是申怀安。”
此时上官慕晴连忙拉着申怀安准备将他拉走,而申怀安却说既然今天到此,就再留下些什么。
上官慕晴知道申怀安又要作诗了,立即开始为其研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甘州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申怀安未作停顿,一气呵成,写完将笔一丢,扬长而去。
上官慕晴也连忙跟了出去。
留下院长任行健及众学子目瞪口呆。
……
昭历十五年腊月十八日,晴。
今天是霸王醉首次开售的日子,也是上官仁远在清源的最后一天。
明日他们就将启程回京,此次来清源诸多不顺。
平阳匪寇没有肃清,平阳原县令童知俊虽然伏法,但案子还没有查清。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清源在知府杨仲贤的治理下,百姓虽然清贫,但较其它州府也还算是治理有方了。
此行最大的收获便是申怀安了,只是这样的人才目前还不能进京。
时机还不成熟,他的性子要再磨一磨。
相爷回京,清源官场肯定是要举行欢送宴的。
不过上官仁远不想太过张扬,只是小范围的一起吃个饭,他还特意强调了让申怀安前来。
梅园寻梅阁,桌上摊开摆放着卷轴,上面写的是《从军行》和《满江红》。
还有就是昨天申怀安说的一些话。
这字是任行健昨夜写出来的,他将昨天申怀安说的一些道理和诗词都写了下来。
他久久不能平静,好的诗词一定要和别人分享,所以一大早他就带着卷轴到了梅园。
上官仁远、知府杨仲贤、天德书院院长任行健和梅园主人沈清乾静静的立在桌前。
端详着桌上的卷轴。
直到上官慕晴递上茶水时,几人这才落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写的好啊,此子如此年轻,竟有这么强烈的报国之心。
可惜不是我天德书院的学子所创啊!”任行健依旧惋惜申怀安没有入读天德书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看来申怀安早就有了报国之心。
但这也不像是他的写照啊,如此年轻,他写的是谁呢?”
沈清乾有些疑惑,看了一会又道。
“宁为百夫长,胜作十书生。任院长,看来申怀安对你天德书院有些误解啊。”
任行健还在感叹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真乃豪言壮语,为天下读书人指明了方向。此子大才啊,我们都老了,自愧不如啊。”
沈清乾越看越觉得新奇,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还有知行合一,笃行致远,这些道理他是怎么悟出来的?”
上官仁远一边念着申怀安的诗句,一边也对申怀安进行褒扬。
“此子高才啊,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格物致知。
有气魄,有学识,有傲气。有杀敌之胆,有报国之心,还有经纬之才。”
内心里却也甚是惋惜,申怀安怎么就不知道收敛呢?
心高气傲,嫉恶如仇,几句话就将书院副院骂得吐血。
如此心性今后必会处处树敌,他究竟能走多远呢。
上官慕晴见识了昨天申怀安舌战群儒整个经过,甚是精彩。
特别是那首《满江红》,听着都让人热血沸腾。
她此时正在想象着申怀安的那种豪情壮志,可惜自己不是男儿身,不然也会金戈铁马。
大丈夫就应该像申怀安一样,心怀天下,嫉恶如仇。
她想着想着,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此时的申怀安正带着明镜在街上看着霸王醉酒馆,沈清乾果然按照他的方法让人进行售卖。
而且还很成功,第一天生意就已达到预期效果。
当他来到梅园时,人都已经到了。
他原以为给相爷送行,会有很多人参加,没想到就来了几个人。
而且这几人他都认识,就是梅园诗会上的那几位评审。
见到申怀安前来,上官慕晴甚为开心。
她立即将自己的画作铺在桌上,这是她画的那幅画,还让申怀安在上面题了诗。
她一直没有给上官仁远看,现在是时候拿出来了。
桌上放着的是上官慕晴的画作,取名《千万孤独》,这也是那首诗的每句话的头一个字。
上官仁远等人已看了多时,除了对上官慕晴的画作赞美外,聊的更多的就是上面申怀安题的字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上官仁远吟诵着画上的诗,眼里红红的。
想起儿子,上官仁远话也多了起来:“申公子真乃大才。
想当初我儿上官辉在赴边关之前办的婚礼,不料没两天就上了前线。
欲饮琵琶马上催,妙啊,酒还没有来得及喝,军令就已到了。
古来征战几人回,我儿能长眠疆场,以身殉国也算是不辜负申公子的如此英雄气慨的诗句了。”
“大公子为国征战,血染疆场,在下钦佩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您老应该感到欣慰!”申怀安安抚着老人。
“申公子出口便是妙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我大哥在天之灵也算是有了慰藉。”
没等上官仁远回话,上官慕晴就接过了话题,可能这句诗也写到了她的心坎上。
“申公子出口成章,老夫敬佩,还有就是这字,棱角分明,自成一体,浑然天成。
不知此字有何缘由。”上官仁远接过了话题。
“此体为瘦金体,在下觉得此字应能配得上慕晴小姐的画作。”
申怀安知道此字体出现,定会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可是宋徽宗赵佶传承数百年的书法奇迹,极具个性。
“此体笔法犀利,形态瘦长,剑走偏锋,不像是传统之法。
申公子能悟出此等书法,看来你也是个不走寻常路之人。”上官仁远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申怀安知道上官仁远以书法来探听自己,他写此字时也没有多想。
只是觉得此字体能匹配上官慕晴的画作的那个山峰,看来今天的宴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自古治世遵礼法,乱时寻变革。历来守旧者都会越守越旧,以至于停滞不前。
最终还是有了变革,历史才能前行,不是吗?”申怀安给出了上官仁远想要的答案。
上官仁远反驳道:“申公子慎言,本相认为还是应遵循礼法,百姓以制而行,方可大同。
而且此字笔法犀利,宛若刀锋,太过于激进。就算革新也要循序渐进,不可大动干戈。”
前天晚上也是在此处,他对申怀安给出的策略虽然惊奇,但目前还不能让外人道也。
如果朝中那些人知道此策乃申怀这所出,那申怀安将会面临一定的危险,这才想办法点点他。
对于当前制度,申怀安的看法肯定不一样:
“上官大人此言差矣,礼法也为人所创,大梁开国近百年,如今遵循的还是先祖梁太祖的那一套。
而今时局发生了变化,我们因顺势而为,革新政局,寻求突破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恶疾需用猛药,只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方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上官仁远:“申公子,当朝礼制不是你能评判的。
太祖自开创大梁时就立了国法,并下了诏令,凡大梁子孙须遵从其制,不得擅自更改,否则国法所不容。”
申怀安:“我大梁遵循了近百年的制度,起初国家虽然休生养息,平稳了一段时间。
但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观旁国,大宇革新了盐铁。
川渝改良了药草,荆湘更新了丝绸,就连岭南都开辟了荒野。
我们的敌人匈奴虽然没有进行变革,但其战术有所变化。
而我中原大地,礼法一直守旧,工业凋零,百姓耕作停滞不前。
上官大人认为,旧制还有遵循的必要吗?”
上官仁远突然大声道:“此言误国,我见你才华出众,心系百姓才有此一问。
不料你竟然侮蔑朝局,质问太祖,谁给你的胆量?
申怀安,今天此话就当我没有听见,往后不可再有此议论,否则国法不容。”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梁好声音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