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韩墨的话,申怀安一边感慨韩墨的老成,一边感叹大梁策略上的局限,连这个坐镇边关三十余年的老帅,都是这个策略,朝廷的对策会更加软弱。
现在刚灭了匈奴,大梁士气正旺,不是应该立即集结军队,踏平其它国家的最好时机吗?况且还是他国起兵在前。
现在这样虽然能获得赔款,但我们在发展,他国也在发展,如果现在不借此机会强压过去,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韩墨见申怀安还在思索,疑惑的问道:“难道申将军还有别的想法?”
申怀安道:“元帅方才的策略让末将很是佩服,特别是发展经济、鼓励百姓和匈奴收益这一块,很是高明,只是……”
韩墨:“申将军的意思是想出兵?那可是三国联军啊,如果他们再次联合起来,将军有把握能胜?”
申怀安:“元帅,大梁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韩墨:“现在土地有了,如果不发生灾患,算上匈奴的土地,粮食应该不缺,而且在匈奴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和牛羊,这个也不缺了。
如果要说缺的话,应该就是盐铁和药材了,还有布匹。”
申怀安:“大宇产盐铁、巴蜀产药草、荆楚产布匹和粮食,而西域就是战马了。
此次四国派使臣前来,无非是想试探大梁的态度,末将建议首先稳住大宇,此次大梁遇敌,大宇没有出兵,这个很好谈。
至于荆楚,先找他们索取大量的布匹,然后欠他们的借款也可一笔勾销,对西域也采取这个态度,让他们提供五千匹战马的配套的物资,才能放过他们。
而巴蜀那就是打了,此次大梁遭受最大的创伤除了匈奴就是巴蜀了,如果他们退兵后不卷土重来,还可以商量。
可是为了守住潼州,整个城池和甘州一样,所有的房屋全都拆了,潼州成了一片废墟,整个城都给打乱了。
为了抵抗他们的进攻,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一切得找他们还回来,趁此机会将巴蜀四州之地纳入我大梁的版图也不是不可以。”
韩墨听完申怀安的话,很是吃惊,这个申怀安真是敢想啊,刚灭了匈奴,又要收了巴蜀,完全不可思议。
韩墨思索了一下道:“可是申将军,他国虽然派使臣前来,并非可以任人拿捏,而且一旦商谈有很多事都不好控制,搞不好还会持久的谈下去。
此事他们耗得起,我们耗不起,如果再产生变故,我大梁将再无力应对大规模的战争了。
与其大动干戈,还不如先稳住局面,这样我大梁才能休养生息,发展国力。
再说巴蜀四州之地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搞不好还会将大梁陷入战争的泥滩,那不是得不偿失?”
申怀安:“元帅,如果说我有把握可以掌控谈判的节奏,或是有让他国让步的筹码呢?”
韩墨:“可是就算你能掌控谈判的节奏,可是要想吞并巴蜀并不是可以谈出来的,那是要真刀实枪的战斗啊。”
申怀安:“元帅,巴蜀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而且巴中平原更是气候宜人,民丰富足。
现在不趁此机会占下来,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现在等他国还没有反应过来,我们以快打快,全力推进。
到那个时候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不敢随意打我们的算盘了,如果按您的意思先发展经济,等我们变强的时候,他国自然会感到威胁。
到时他们为了压制我们,可能会再次联合,那个时候的局面会变得更复杂,还不如快刀斩乱麻,先解决掉西边的麻烦。”
韩墨深思了一下,觉得申怀安的话虽然有理,可是太过冒险,他慎重道:“申将军,你说的也很是在理,不如这样,我们各自写一封奏报回京,让朝廷定夺。”
申怀安:“那就按元帅的意思来,我们各自将自己的建议上报朝廷,等候朝廷旨意。”
韩墨:“好了,朝廷来信只是听取我们的意见,现在的要事是如何处理这些战俘和百姓。”
申怀安:“元帅有何安排?”
韩墨:“此次应对匈奴,我完全是准备死守甘州,只要他们退兵,就不再追击。
现在平了匈奴是我没万万没想到的,所以一时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了。除去那些战俘虏,还可还有将近百万的百姓啊,每天得浪费多少粮食。
老夫真不明白,这一百多万百姓,竟然能集结五十万大军,他们两人就得养活一个士兵,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申怀安:“元帅,匈奴游牧民族,而且每个男子都是战士,他们在马背上长大,战时出征,闲时放牧,能集齐五十万大军并不奇怪。
不像我们中原,有午年文化传承,自古就是家国天下,再加上这么多百姓还需要治理,百姓除了养兵还要养官养朝廷,赋税过重,一家能出一个男子当兵已是不易了。
而匈奴就不需要官员治理,各个部落管着各个部落,他们的物资平均分配,没有就出来抢,导致我大梁边年受到他们袭扰。”
韩墨:“原来是这样,申将军博学多才,老夫佩服,将军既然能出奇兵灭了匈奴,不知这上百万的百姓如何处置?”
申怀安:“元帅,末将有个大胆的想法,说来可能会有些唐突。”
韩墨:“哈哈哈,申将军,还有什么大胆的想法能胜过灭了匈奴的,将军只管说,老夫能承受。”
申怀安道:“元帅镇守边关三十余载,将士们也换了很多茬,他们有的已战死沙场,最长的也在此坚守了二十来年。
现在匈奴不存在了,这些将士他们立下过汗马功能,也不能亏待他们,而这些百姓就是他们的赏赐。”
韩墨:“哈哈哈,将军真敢想啊,就算这上百万百分平均给给这些将士,一个将士就要分得三十个俘虏,他们拿什么养活这些俘虏?”
申怀安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向韩墨道来,他的想法是这样的:镇北军还有三万人左右,还有以前战死的将士,他们为国征战,也不能少了他们的好处,他们还有家人可以接受赏赐。
等副帅韩镇北带着大军回来后,将俘虏和缴获的物资进行清点,记录在册,然后让这三万镇北军跑马圈地,谁圈下的地就算谁的。
如此从甘州往北一千五百余里,这里水源充足,一马平川,草原肥沃,将士们圈下的地可以产粮,也可以放牧,甚至还可以开作坊。
还有那些战死的家属,让他们也来参与圈地,让将士们带着全家老小全来这里安家,然后免去他们三年赋税,三年之后再收取税收。
这样将士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这里的建设中来,然后论功寻赏将这些俘虏赏给他们,我粗略的计算了这些俘虏,他们大多是女人。
男人要么被战死,要么被俘虏,将士也可以娶他们当老婆,传宗结代,改变匈奴游牧的习性,让他们跟着在这里安家。
而且这么大片的土地,将士们为了多圈些地,那还不得拼命的生孩子,由此不出两代,这里将又是一个中原。
而那些战俘,会押着他们回到中原,让这些战俘修路、开水渠、开矿,他们就是免费的劳力,只要给点吃的,直到他们慢慢灭亡。
至于那些小孩,五岁以下不记事的,就分给内地大梁的百姓抚养,而其它的孩子,大一点的就跟着战俘去修路。
小一点的就关着,磨灭他们的野性,等长大了再送去干活,由此整个天下就再也没有匈奴一族了。
然后鼓励商人前来北边经商,从甘州向北一千五百余里,那得建好多城池,以后这里就是大梁的土地,这里的所有人就是大梁的子民。
而留下来的那些匈奴人,只要有了家,就可以改变他们游牧的习性,慢慢适应汉人的生活,一旦他们的生活得到丰足,他们也就不会再作乱了。
他们可以为朝廷贡献多少粮食和税收,还有数不完的牛羊马匹,从此以后这里将再也没有战乱了。
韩墨听完申怀安的想法,张大了嘴巴,他实在是想不到申怀安竟然放了这么大一个招,而且想的这么样。
如果按申怀安的想法来,这里将成为大梁的后花园,这里不仅可以贡献税收,还可以招集很多的军人,从此大梁再也不用担心战争了。
韩黑道:“申将军,你可真是人才啊,一旦你的想法真的实现,从此多大梁可高枕无忧了,申将军请受老夫一拜。”
韩墨说完就起身准备行大礼,不过被申怀安给拦住了,这一礼太重,他申怀安受不起。
落坐后,韩墨又道:“申将军,接下来就是如何向朝廷写战报,这个将军有何建议。”
申怀安:“元帅,您就饶了我吧,我刚回甘州,还没休息好呢?再说家里有几个女人还得应付,我要陪他们逛街、玩耍,这个很累的。
末将实在是没心情写战报,您是边关统帅,您就辛苦一些,占报什么的您看着写吧,也算是帮我一个忙了,我在您后面落个款,或是不签名也行。”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梁好声音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