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视频里,是博主来逛广州十三行了。
博主边走,边对着镜头介绍,“今天我们来的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广州十三行,它的楼高有162米,48层,就让我们跟随镜头来看看在这里拿货是不是真的便宜...”
一边听着博主介绍,边看着镜头里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各朝人士感觉都有些眼花缭乱了。
跟着博主的镜头,祖辈们看到了不少前来批发的商户,也有来闲逛的普通人。
看着博主来到一家批发帽子的商铺询问价格,仅是批发价就是三十往上。
老祖宗们听了一耳朵后,显得都有些意外。
很多之前还觉得帽子漂亮的姑娘们,听到这个价格后第一反应就是太贵了。
不是帽子不好,哪怕再好看,但普通人在意的是性价比如何。
古代的小商贩们还开始算起了价格。
年轻的卖货郎掰着手指头说,“拿货价就那么贵,如果我再零售出去,价格肯定要加一些,可是一个帽子四五十块钱,只怕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
卖菜的大娘也感慨,“太贵了,就怕拿货回去,不好卖啊。”
蒸包子的大叔不理解的说,“按道理既然是批发市场,价格应该比较低啊。”
......
现代时空
刘晓希还打开了拼夕夕搜索冬天的帽子,大多数冬季毛绒绒的帽子,价格从十几块到二三十块钱不等,看着也很有设计感。
“我看还是网购划算些。”
看着购物软件上那些各种款式的帽子,再看看价格,各时空的姑娘们眼睛都亮了。
什么兔耳朵的、小熊耳朵的、仿狐狸毛的...颜色丰富不说,造型也别具一格,每一款都非常吸引眼球。
不仅姑娘们喜欢,小贩们也看得蠢蠢欲动。
商人们想的是,若是生产这些帽子,能不能赚钱?
可是他们没有后世的人造毛技术,用真的动物毛,成本绝对不低,也只有大户人家才买得起。
算一笔账下来,似乎并不划算。
从购物软件上退出,刘晓希又回到了之前那个视频。
视频里,博主还在继续逛着十三行。
博主还在告诫看视频的观众们,“...这里不支持零售的,而且一分钱一分货。”
说着博主转动了下镜头对着周围商铺,“你们看,那些写着几块钱的衣服,其实大多都是尾货中的尾货,质量和款式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而且还要走量,一百件起拿,袋子里装的都有些什么衣服你都不知道。”
看着一些店铺门口,那一口袋一口袋打包好的衣服,各朝人士也猜得出来是尾货了。
不过虽然是尾货,哪怕后世普通人都看不上,但对古代的老百姓来说,却很需要。
从两三块到十来块钱就能买到新衣服,从夏装短袖到秋冬天的毛衣、棉衣,不仅能够蔽体,还防寒。
很多大娘小媳妇的眼神都在发光,毕竟古代的布料并不便宜。
刚嫁进门的小媳妇心动的说,“如果是我,我肯定会买,买几个麻袋的衣服,一家人穿一辈子只怕都穿不完。”
抱着孩子的妇人说,“我也买,样式丑点没关系,咱重新裁剪也挺好的。”
“对,比我们以前穿的满是补丁的强多了。”
......
视频还在继续,
博主又去到一个服装店问价,裤子拿货价九十,十条起拿。
短款外套,拿货价二百多,同样十条起拿。
博主接着又换了一家店去问价,价格稍微便宜一点,裤子拿货价八十多。
逛到最后,博主感慨了句,“网上都是骗人的,这次就当是给大家测评,我也要买票回家了。”
光幕下
各朝人士也差不多看明白了,总之,你看得上、且好点的衣服,价格都不会便宜。
至于一般人看不上的衣服,基本上是尾货或是陈年旧货价格就便宜。
不过古代百姓们不挑,如果有机会来后世,也想去亲自逛一逛。
甚至有些聪明的小贩,还想着从后世进货这些后世人看不上的衣服在自己的时空卖,应该也挺好卖的。
评论区也有不少人在吐槽的。
【我今天去拿货,768,这让我拿回去怎么卖(图片)】
看着图片里那件外套,各朝老百姓忍不住捂住自己的荷包。
仅从图片上看,不管是款式还是设计,除了真心喜欢的,大部分人还真不愿意花大价钱去买。
况且商户的进货价就那么高了,零售价少说也得上千,还要预留给顾客讨价还价的空间。
【我刚从这里回来,档口的批发价真的离谱,拿回去都不知道怎么卖】
各朝的小商贩们感同身受,毕竟进货价太高,自己要想赚钱,肯定要提价零售价,但卖价高了,有几个人会买呢?
【我去过,能看上的不便宜,便宜的看不上,还是网购吧】
百姓们比较理解这种心态,他们虽然看得上后世的尾货,但后世人看不上。
“网购也挺好啊,不出门,下单了就能送到家。”
“网上买便宜,不合适也能退货,其实很方便了。”
......
现代时空
既然刷到了广州十三行的视频,刘晓希也讲起了十三行的历史。
“其实,在清朝时期也有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贸易的牙行。
明朝时期的禁海、开海政策反复,清朝康熙二十四年重开了海禁,继而就有了垄断对外贸易的广州洋行,也就是广州十三行。
康熙年间,只要有洋人的船只抵达广州,就会被安排到十三行学习汉语。”
听刘晓希说起清朝十三行,除了清朝、民国的一些人外,其他朝代的普遍是不知道的。
不过如今明朝也开放了海禁,十三行大概率是要提前出现了。
康熙年间
广州一带的百姓们看了看光幕,再看看偶尔街上出现的洋面孔,说实话,大家之前都没把后世的广州十三行和他们时代的洋行联系在一起,因为差别太大了。
现代时空
刘晓希继续说,“乾隆时期,实行一口通商后,规定西洋船只能在广州通商。
‘行’并不是一个定数,有时候是13个商行,有时候只有几个,多的时候达到几十个。
洋人的交易必须和十三行进行,如果绕过十三行,就会被认为是走私。
所以十三行垄断了贸易,可以随意提价。
清朝廷为什么这么做,也是因为十三行受海关衙门管理,朝廷从十三行收税。
十三行也有天子南库的称号。”
前面各朝君王,听着还蛮羡慕的,不过靠前的时代,就别想着做海上贸易了,生产力都跟不上。
明朝的君臣倒是听进去了。
明朝在商品经济上也有所发展,加上海禁基本解除,海上贸易也会接踵而来。
很多政策方针都需要拿好主意。
朱元璋把这些交给器重的长子全权负责。
朱棣也交给了朱高炽。
父子俩简直一样样。
现代时空
刘晓希的话还在继续,“…当时的广州人,把洋人称为番鬼,日不落人叫红毛鬼,鹰酱人叫花旗鬼。
另外,十三行还给皇宫提供了大量的西洋货。
比如什么钟表、仪器、珐琅、玻璃器、八音盒等等。
光是在1784年,海关进贡的西洋钟表就达到了130件,谁让乾隆对西洋物太痴迷了,所以哪怕闭关锁国,还是留下了广州这一处通商口岸。”
光幕下
乾隆的表情微微尴尬,他现在就想让刘晓希闭嘴吧。
虽然他也想反驳,但重点是各朝代的人也听不到他说的,只能听到这姑娘叭叭了。
各朝代,的确不少人一听到闭关锁国就来气。
明知道西方的发展是什么样了,偏偏还在闭门造车,为了统治,直到被洋人的炮火打进来。
已经长时间受到光幕影响的普通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
年轻气盛的青年们很愤怒。
“所以,要不是太喜欢这西洋玩意儿,只怕唯一一处通商口岸都留不下来呗。”
“就是苦了百姓,战争最惨的还是咱啊。”
......
现代时空
刘晓希又拿起手机,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给祖辈们讲讲。
“在当时有一个叫伍秉鉴的,他的父亲成立了怡和行。
1801年,伍秉鉴32岁,接手了业务,从此,这个家族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怡和行在他的手上,取代了同文行,成了十三行的领袖。
很多人说起清朝首富都会想到和珅,而伍秉鉴是道光时期的首富。
十三行垄断了东西方贸易,而伍秉鉴也赚得盆满钵满。”
听到这里,本来没什么兴趣的和珅,耳朵都动了动。
他就想知道,这个姓伍的人,是个什么样的结局。
“不不不,首富能是什么结局。”
想到自己,和珅苦涩的笑了。
道光年间
广州城的怡和行,一个年过半百的男子,正忐忑不安的看着光幕。
旁边一个年轻些的男子震惊道:“爹,这是说你啊。”
年长的男子点点头,他暂且还不知道提到自己是不是好事。
皇宫内的道光帝,眼帘遮住了目光,不知道在想什么。
现代时空
刘晓希继续道:“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清战败。
1943年,清廷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债。
其中伍家被缴100万两白银,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其他行商分摊66万。
战败后,清朝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的垄断优势就没了。
伍家也走向衰败,同一年,伍秉鉴心力交瘁去世。”
各朝人士对这个结局就像是早有预料一样,一点不羡慕这些大商人了。
伍秉鉴更是差点站不稳,虽然有猜测过不好的结局,但真正看到后,还是接受不了的。
旁边的儿子看着老爷子哭了,一时间也手足无措起来。
“爹,你要不要紧。”
伍秉鉴老泪纵横,“我对不起列祖列宗啊,家族在我手上败了、败了啊。”
“爹,你别这样说,我们家族辉煌过,走下坡路也正常,主要还是你的身体要紧,你可是我们家的定海神针啊。”
四十多岁的儿子看得比较开,不过伍秉鉴还是难受,但还是知道正事要紧。
“我先静一静,你先去安抚大家吧。”
“哎,那我先去了。”
......
皇宫中的道光帝,再次听到鸦片战争,恐慌感又再次袭来。
大清该如何度过这些危机,难道还要再经历一次吗?
林则徐他们其实也担忧的很,哪怕朝堂上平时斗得再厉害,大臣们面对外敌,多数是团结的。
现代时空
聊了会儿十三行的历史后,刘晓希点开了下一个视频。
{朱棣和乾隆的对比}
朱棣一头黑线的看着这个标题,啥啊,对比个啥啊?
“朕和乾隆有什么好对比的,怎么看都是朕更胜一筹。”
朱高炽很赞成的点头,说实话,就老头子和乾隆比,他都觉得老头子更牛。
另一头的乾隆,也很不满的看着这个标题。
虽然他自认为自己比朱棣厉害,但他不知道在后世人看来如何啊?要是比不上朱棣,这就关乎面子的问题了。
比起这两人,各朝君王们,津津有味的看热闹。
朱元璋更别说了,自然是认为儿子更厉害,“老四再差劲,比那什么乾隆好多了。”
清朝皇帝们普遍站在乾隆这边。
康熙皱了皱眉,他其实觉得弘历还是不错的,只是和朱棣比,还要看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才行。
在各时空看热闹的时候,刘晓希率先点开了评论区。
不出意料,两位的粉丝吵起来了。
祖辈们虽然诧异了下,但以前也不是没见过,各朝粉丝总有掐架的时候。
淡定后,大家就开始看评论了。
比如这条评论说
【朱棣唯一不如乾隆的地方,就是脸皮没有乾隆厚】
除了清朝皇帝们沉默外,各朝人士都快笑岔气了。
别的先不说,后世人说话怪损的。
明朝皇帝们恨不得竖起大拇指,觉得这小崽子说得太好听了。
明清两朝皇帝都是相看两生厌。
朱棣毫不掩饰的哈哈大笑,“好孩子,说起这个,朕的确自愧不如,不管是印章数量还是写诗数量,都比不过。”
朱高炽牙酸了下,还‘好孩子’呢,这词儿是能从他爹嘴里出来的?
乾隆气得脸都黑了,他就说嘛,不能指望能从后世人嘴里说出什么好话,纯纯气人。
康熙倒是看得开,有人喜欢自然也有人讨厌,人之常情。
【武功上肯定是乾隆,乾隆再差还有新疆和大小金川,还有个金瓶擎签。
乾隆死后四十年有鸦片战争,朱棣死后25年就有了土木堡之变】
各朝人士没有仔细了解过双方的成就,也难以分辨后世人说的对不对。
朱棣心里沉了沉,虽然前面笑得开心,但他这次肯定要做得更厉害,对乾隆,他根本不服。
乾隆看到这条评论,倒是心情好受多了。
虽然有后世人不喜欢他,但不也有给他说话的吗?
继续往下看,下面的评论依旧是争吵不断。
有人站朱棣这边,有人站乾隆这边,双方火药味十足,嘲讽的语气拉满。
看得老祖宗们连瓜子零食都拿出来了,就看评论区掐架,时不时还点评一番。
作为被议论的两个当事人,不管是朱棣还是乾隆,此刻的心态都差不多,有点复杂。
虽然很感谢评论区帮自己说话,但也不是很想看到讨论自己呀。
当然其他朝代的皇帝就不一样了,又不是本次事件的主角,那是相当有兴趣看后世这些小崽子斗嘴的。
喜欢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