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抛出了第六题的第三个提示:
【提示三:这位皇帝力图改革八旗制度,给八旗将士分发土地,令其耕种谋生。】
这个提示,在前两个时空并未引起太大波澜。
努尔哈赤时空的八旗贝勒和将士们听了,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分地耕种?这不本就是咱们的老本行吗?”莽古尔泰嚷嚷道,“打仗时抄家伙,不打仗时摆弄田地猎弓,天经地义!”
努尔哈赤也微微颔首,在他看来,保持八旗的耕战本色,是维持战斗力的根本。
顺治时空的旗人对此也并无太多异议。入关之初,跑马圈地,不就是为了让八旗子弟有“恒产”,能安心驻防,成为王朝稳固的基石吗?此时许多旗人仍保持着部分生产习惯,对此政策尚能接受。
然而,这个提示传到康熙五十二年的时空,却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冰水,瞬间炸开了锅!
此时的八旗,尤其是驻守京师的旗人,经过数十年的承平岁月和朝廷优渥的供养,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朴素军事组织了。他们习惯了按月领取钱粮俸米,习惯了各种特权,视劳作、耕种为贱业。
一个正在北京茶馆里听着小曲、提着鸟笼的旗人青年,听到天幕的话,猛地跳了起来,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愤怒:
“什么?!让我们去种地?!我爷爷跟着太祖、太宗皇帝入关,流过血、立过功!我阿玛也在南边打过仗!凭什么到了我这辈,还得去土里刨食?!朝廷发的钱粮是天经地义的!这哪个混账皇帝想出来的馊主意?!”
他的怒吼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八旗子弟的心声。一时间,北京城内各处旗人聚集之地,怨声载道,议论纷纷。让他们放弃优渥闲适的生活,重新拿起锄头?这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这项政策不仅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更挑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身份优越感。
而这股来自八旗内部的强烈反弹,虽然其具体声音和场景无法被其他时空直接听闻目睹,但乾隆和道光时空的统治者们,仅仅通过天幕揭示的这项政策内容本身,就足以让他们瞬间预见到在康熙时空可能引发的惊涛骇浪!
乾隆手中的玉扳指被他捏得咯咯作响,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无需亲耳听到康熙朝旗人的怒骂,仅凭自身朝局的经验和对八旗现状的了解,就能想象那将是何等剧烈的反对声浪。他深知父皇(雍正)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八旗生计,减轻财政负担,但他更清楚其推行的巨大难度以及在现实中遭遇的挫败。
“麻烦大了……” 嘉庆皇帝声音发颤,他仿佛能透过天幕,看到另一个时空里因利益受损而躁动的八旗子弟,“文官士绅的反对尚可凭借皇权与八旗武力压制,可若连八旗自身都强烈反对这项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改革……圣祖爷那边,世宗爷(雍正)的处境将何其艰难?!”
道光也是面沉如水,一种深切的无力感笼罩着他。他们作为后世之君,站在已知历史结局的视角,看得格外清楚:这项旨在“续命”的改革,意图虽好,却因其直接动摇了统治集团最核心支柱——八旗的既有利益和生活方式,而注定举步维艰。历史的惯性如此强大,即便在另一个时空提前揭露,其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似乎依然难以化解。
“即便圣祖爷雄才大略,能暂时压下浪潮,但只要这个答案一揭开,世宗爷要面对的,几乎是整个赖以统治的根基力量的抵触……” 道光心中沉重。他们此刻的恐慌,并非源于听到了什么,而是基于对政策本质、利益格局和历史轨迹的深刻认知,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绝望的预判。
天幕没有给众人太多喘息之机,抛出了第六题的第四个,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提示之一:
【提示四: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于青海曾遭一次重大军事失败,京旗劲旅参战四千八百余人,最终仅生还二百余人。】
这简短的提示,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努尔哈赤、顺治、康熙这三个时空所有知晓八旗分量的人心上!
努尔哈赤时空,老汗王本人“腾”地站了起来,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怒之色:“四千八百京旗?!只回来两百?!混账!这是哪个败家子带的兵?!我八旗儿郎的血,是这么流的吗?!” 此刻他麾下整个八旗的总兵力也不过六万,一次性损失近五千精锐,这在他听来简直是动摇国本、不可饶恕的天大败绩!
顺治时空,刚刚亲政不久的福临也是骇然失色。他深知入关后八旗兵力的珍贵,尤其是驻守京师的旗营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近五千京旗子弟埋骨青海……这,这……” 他声音发颤,几乎不敢想象这样的损失会给朝廷带来怎样的震荡,对八旗各家又是何等惨重的打击。这已不仅仅是军事失利,更是对统治根基的重创。
康熙时空的玄烨(康熙),脸色瞬间阴沉到了极点。他历经战阵,深知兵凶战危,但京旗一次性折损如此之巨,仍远远超出了他的心理底线。那不仅仅是四千多个数字,那是四千多个满洲家庭,是朝廷倚仗的干城,是维系统治的核心武力!一股难以言喻的心痛和愤怒在他胸中翻涌。
“京旗……四千八百……两百……” 他喃喃重复着这几个数字,握着扶手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几乎能感受到,若此事发生在当下,整个京师八旗会如何的悲声四起,朝野会掀起何等猛烈的弹劾风暴!任何与这场败绩相关的将领,乃至决策的君主,都必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指责。
这则关于惨败的提示,让前三个时空的统治者们,无论他们身处哪个阶段,都深刻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一场遥远未来的青海之战,因其惨烈程度,已然在这些早期的时空中,为先祖或自身那位尚未揭晓的子孙,蒙上了一层浓重的不祥阴影。
乾隆时空,弘历(乾隆)在听到这个提示的瞬间,脑海中如同划过一道闪电,所有的线索瞬间串联起来,指向了一个他无比熟悉又此刻感到无比恐惧的名字——他的父皇,清世宗雍正皇帝!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得罪天下士绅;“改革八旗、令其耕种”触动统治根基;“青海惨败、京旗尽丧”更是军事上的重大污点和巨大损失……而将这些“恶名”与“续命二百年”这不可思议功业联系在一起的,纵观大清列帝,除了他那以“严苛”、“务实”、“勇于任事”着称的皇阿玛,还能有谁?!
“完了……全完了……” 乾隆脸色煞白,喃喃自语,身体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全靠手死死撑住御案才没有失态。他不再是那个俯瞰众生的“十全老人”,此刻只是一个预见到家族命运即将倾覆而感到无比恐惧的儿子和皇帝。
“天幕这是……这是要彻底断了皇阿玛的登基之路啊!” 他心中一片冰凉。在康熙朝那个节点,一项项未来可能实施的“恶政”被提前揭露,已然激起了文官士绅和八旗内部的强烈反对,如今再加上这桩导致核心军事力量遭受重创的败绩……他几乎可以想象,在另一个时空的康熙朝堂之上,他的皇阿玛胤禛将面临何等汹涌的攻讦和彻底的孤立!一个被贴上“刻薄”、“动摇国本”、“丧师辱国”标签的皇子,还有什么资格问鼎大宝?
一旦雍正无法继位,他爱新觉罗·弘历的命运又将如何?
“若皇阿玛不得登基,我……我不过是一介寻常宗室,或许连贝勒、贝子都捞不到,最好的结局也就是个闲散国公,碌碌一生……”
一个更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不!恐怕连闲散宗室都做不安稳!以皇阿玛当年在夺嫡中的处境,若是失势,我们这一支……恐怕下场比‘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孙还要凄惨!圈禁?流放?甚至……”
想到那种可能,乾隆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浑身发冷。他所有的权力、荣耀、“十全武功”的自我标榜,都建立在父亲雍正成功继位并传位于他的基础之上。这个根基一旦被动摇,他所有的一切都将如同空中楼阁,轰然倒塌。
这一刻,乾隆对天幕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夹杂着恐惧和怨恨的情绪。它不仅仅是在揭密,更像是在审判,在改写他赖以生存的过去!他死死盯着天幕,既希望答案不要那么快公布,又渴望知道最终的结局,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备受煎熬。
而其他时空的人们,虽然无法感知乾隆此刻具体的绝望,但也从这接连的、褒贬极度分明的提示中,感受到了那位尚未揭晓的皇帝所面临的巨大争议和其命运的悬于一线。最终答案,即将揭晓。
喜欢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