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省医院中医科就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所笼罩,整个医院显得有些朦胧。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和中药混合的特殊气味,这种味道让人感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
陈墨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医院,提前到岗。他走进诊室,轻轻地打开灯,柔和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陈墨开始仔细地准备今天门诊所需的器具,他将针灸针、火罐、艾灸盒等一一摆放整齐,然后检查了一下消毒情况,确保一切都准备就绪。
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洒在陈墨专注的侧脸上,形成了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这些器具就是他的亲密伙伴,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就在这时,护士小林走了进来。她一边整理着治疗车,一边好奇地问道:“陈医生,听说你昨天又接诊了一个疑难病例?”
陈墨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他点点头,回答道:“是的,是一位顽固性失眠的患者。我准备尝试一下《针灸大成》中记载的‘安神定志’针法,看看是否能对他有所帮助。”
就在这时,孙小军突然推开门走了进来,他的脸上挂着一抹看似亲切的笑容,但那笑容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意味。
孙小军看着陈墨,缓缓说道:“陈医生,你可真是勤奋啊,这么早就来准备了。不过……我听说那位患者之前在其他医院治疗效果都不太理想呢,你这么有把握能治好他吗?”
陈墨并没有因为孙小军的话而停下手中的动作,他依然专注地检查着针灸针的消毒情况,头也不抬地回答道:“医学上本来就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过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治疗每一位患者。”
孙小军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笑容。他慢慢地靠在门框上,继续说道:“年轻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不能过于自负哦。我听说上次那个药物过敏的病例,王副主任给了你一些很好的建议,可你似乎并没有采纳啊?”
这话说得虽然声音不大,但是却如同平静湖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足以让诊室外的几个医护人员都听得清清楚楚。陈墨的手指原本正在病历上流畅地书写着,听到这句话后,微微一顿,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都凝固了。
然而,仅仅是一瞬间的停顿,陈墨便迅速恢复了常态,他的手继续在病历上舞动,写下一行行整齐而又清晰的字迹。他的声音平稳而温和,说道:“王副主任的建议非常宝贵,我都已经在病历中认真记录下来了,并且也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上午的门诊室里人来人往,异常忙碌。陈墨已经连续接诊了两位患者,而现在,第三位患者正坐在他面前。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太太,她面色苍白,神情有些憔悴,显然是被病痛折磨得不轻。
陈墨仔细地翻阅着老太太的病历,上面详细记录了她的病情。老太太患的是慢性胃炎,症状相当复杂,而且病程已经长达十余年。这无疑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陈墨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他决定全力以赴,为老太太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医生,我这胃病反反复复,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老太太愁容满面地说。
陈墨专注地为患者诊脉,他的手指轻轻搭在患者的手腕上,仔细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过了一会儿,他缓缓抬起头,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您这是肝胃不和,气滞血瘀之症啊。”陈墨语气肯定地说道,“需要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才行。”
他略作思考,然后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下了一组方剂: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9克,甘草6克,川芎9克,香附9克。
正当陈墨详细地向患者解释用药的注意事项时,诊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孙小军走了进来,身后还紧跟着王副主任。
孙小军一脸严肃,他故意提高音量说道:“主任,您看陈医生这个病例的处理,患者年纪这么大,病程又长,他却用这么峻猛的方子。我早上就提醒过他,可他完全不听劝啊。”
王副主任的眉头微微皱起,他快步走到陈墨面前,接过患者的病历和处方,仔细查看起来。
陈墨平静地解释:主任,患者虽然年事已高,但脉象显示正气尚存。而且我在方中加入了甘草调和药性,应该不会有过激反应。
应该?孙小军立即接话,陈医生,医学来不得半点侥幸啊。要我说,还是改用温和的方子比较稳妥。
诊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患者不安地看着几位医生,眼神中充满忧虑。
陈墨深吸一口气,保持冷静:孙医生的顾虑有道理。不过,这位患者之前已经用过很多温和的方剂,效果都不理想。根据《伤寒论》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我认为现在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他调出患者之前的就诊记录:您看,患者三个月前服用过香砂六君子汤,两个月前用过半夏泻心汤,效果都只是暂时的。
王副主任仔细查看后,点了点头:分析得有道理。不过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主任放心,陈墨郑重承诺,我会每天随访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方剂。
孙小军见状,只好悻悻地离开。但在经过护士站时,他又故意对几个护士说:陈医生现在可是越来越自信了,连主任的建议都敢反驳。
这话很快在科室里传开了。午休时分,李梦瑶在食堂找到正在看书的陈墨。
听说早上孙小军又在找你麻烦?她关切地问。
陈墨合上书,露出一丝苦笑:他只是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意见,这是很正常的学术讨论。
你呀,李梦瑶无奈地摇头,明明知道他是故意针对你,还这么替他说话。
在医学道路上,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陈墨认真地说,这能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每一个治疗决策。
下午,科室收治了一位重症患者。患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患有糖尿病肾病,全身浮肿严重,尿量明显减少。
在紧急会诊时,陈墨提出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我认为应该在维持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温阳利水。
孙小军立即反对:患者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再用中药增加肾脏负担,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孙医生的顾虑我很理解。陈墨不慌不忙地调出相关研究数据,但是最新研究表明,在规范用药的前提下,某些中药反而可以保护肾功能。
他详细列举了几个临床试验结果,数据详实,论证充分。
王副主任赞许地点头:小陈准备得很充分。不过,具体用药还是要格外谨慎。
我建议先用小剂量试探,陈墨说,密切监测患者反应,随时调整方案。
治疗开始后,陈墨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患者床边。每两小时记录一次尿量,每四小时检查一次舌象脉象。
深夜十一点,患者尿量开始增加,浮肿明显消退。陈墨立即调整了方剂,适当加强了利水药物的分量。
陈医生,你去休息一下吧。值班护士忍不住劝道,你已经连续工作十六个小时了。
陈墨摇摇头:患者现在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不能离开。
第二天清晨,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赶来查房的王副主任看到这个结果,满意地拍拍陈墨的肩膀:做得很好!看来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孙小军站在一旁,脸色阴沉。在随后的病例讨论会上,他又开始发难:这次虽然是成功了,但谁能保证下次还能这么幸运?我认为陈医生这种的治疗方式不值得提倡。
陈墨平静地回应:医学进步从来都不是靠墨守成规。如果我们永远不敢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医学又如何发展?
尝试?孙小军冷笑,你这是拿患者的生命在冒险!
孙医生,陈墨直视着他的眼睛,我每一个治疗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和严密监控基础上的。如果您认为哪里不妥,请具体指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孙小军一时语塞,只能愤愤地坐下。
会后,陈墨独自在医生办公室整理病历。李梦瑶走进来,轻声说:你别往心里去。科室里大多数人都支持你。
陈墨抬起头,眼中没有愤怒,只有深思:其实我能理解孙医生。医学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谨慎一些没有错。
你都这样了还替他着想?李梦瑶不可思议地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陈墨温和地说,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对患者负责。
就在这时,孙小军突然推门而入。看到两人在一起,他冷哼一声:又在商量什么疗法?
陈墨站起身,诚恳地说:孙医生,如果您对我有任何意见,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谈。科室的和谐对患者治疗很重要。
孙小军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陈墨会这么说。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冷冷地说: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就行。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陈墨轻轻叹了口气。
傍晚,陈墨照常去查房。那位糖尿病肾病患者已经可以坐起来吃饭了。
陈医生,谢谢您。患者感激地说,其他医院都说我这病没法治了,是您给了我希望。
看着患者眼中的光彩,陈墨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医学的意义不在于证明谁对谁错,而在于能否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夜色渐深,陈墨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古城墙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
他想起了导师曾经说过的话:医道即人道。在医学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修身养性。
是啊,人生就像这座古城墙,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展现出内在的坚韧。而一个真正的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包容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
无论前路还有多少挑战,他都要保持初心,在医学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因为,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五十四章完)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神医闯关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