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节:微晶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释宇宙人生至理,结合陈墨自身处境,使其豁然开朗,洞见绝境中孕育生机之可能。)
自仓库中那次关于宇宙生成与人生绝境的深刻对话后,陈墨感觉自己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感知之门。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劳作时被动地接受微晶子那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求知的渴望,如同苏醒的火山,在他心中炽烈地涌动起来。
他开始格外珍惜那些零碎的、不属于严格监管下的时间——清晨起床后那片刻的混沌,收工回监舍路上那短暂的自由,尤其是每天那宝贵而又短暂的放风时间。他不再像其他囚犯那样,或麻木踱步,或聚众低语,或蜷缩一角。他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段既不显得过分亲近、又能随时注意到微晶子动向的距离。
他看到微晶子依旧如常,大部分时间沉默寡言,要么缓慢地清扫着属于他的那片区域,要么就静静地站在某个角落,目光悠远地望着天空、围墙,或者仅仅是看着地上忙碌的蚂蚁,神情专注而平和,仿佛那里面藏着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
陈墨知道,机会需要自己创造,也需要耐心等待。
第一次尝试,是在一个放风日的下午。秋阳暖煦,微晶子正拄着扫帚,站在庭院一角,望着天际几缕被高空风吹散、不断变幻形状的云彩。陈墨鼓起勇气,走到他身边不远处,顺着他的目光也望向天空,然后斟酌着词语,轻声问道:
“0087,您常看云。这云卷云舒,瞬息万变,其中……是否也蕴含着某种‘道’的体现?”
他问得有些小心翼翼,带着试探,也带着展示自己正在思考的意味。
微晶子没有立刻回答,甚至没有看他一眼,依旧望着天空。就在陈墨以为老人不会理会他时,微晶子那苍老平静的声音才缓缓响起,却并非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你且看那云,因何而聚?因何而散?”
陈墨愣了一下,抬头仔细看去,努力调动自己有限的气象知识:“是……是因为风?还有空气中的水汽、温度……”
“风从何来?水汽因何凝结,又因何消散?”微晶子继续追问,语气平淡,却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
陈墨语塞了。风的形成涉及气压、地转偏向力;水汽的凝结蒸发关乎温度、湿度、凝结核……这背后是复杂的物理规律。他发现自己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微晶子似乎并不需要他的答案,自顾自地缓缓说道:“云之聚散,非其自主,乃随‘风’、‘温’、‘湿’等诸缘和合而生,诸缘离散而灭。其本身,并无一个恒定不变的‘云’之自性。此谓‘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陈墨心中一动,这个词他似乎在佛经里看到过,但从未深究。
微晶子终于将目光从云端收回,淡淡地扫了陈墨一眼:“你看云是云,执着于云之形相,便只见其变幻无常,徒生感慨。若知云亦是‘空’,方能透过形相,见其背后那推动聚散、无形无相却真实不虚的——‘缘起’之力,亦即‘道’之运行。”
说完,他便不再言语,重新将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刚才那番话只是随风飘过的一缕云烟。
陈墨呆立原地,咀嚼着“缘起性空”四个字。他问的是云中之“道”,微晶子却引导他去看到云之“空性”,以及背后那更为根本的“缘起”法则。这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拨转他的思维方向,让他自己去观察、去思考那表象背后的本质。
这次“请教”,陈墨没有得到预期的、关于“道”的玄妙解释,反而被引入了一个更深的、关于事物存在本质的疑问之中。他带着满脑子的“缘起”、“性空”、“诸缘和合”,若有所思地走开了。
几天后,又一次放风。陈墨注意到微晶子在清扫一片落叶时,动作格外轻柔,甚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他忍不住再次靠近,问道:
“0087,我看您扫地,对待这些落叶,似乎……与对待普通灰尘不同?”
微晶子停下动作,看着扫帚尖那几片蜷缩的、失去水分的枯叶,沉默片刻,反问道:
“叶从何来?归向何处?”
又是一个问题!陈墨想了想,答道:“从树上来,最终……化为泥土。”
“由绿变黄,由润至枯,由枝头至地面,此过程,可曾有一刻停歇?可曾有一念执着于其‘叶’之形态?”微晶子的声音如同落叶般轻缓。
陈墨摇了摇头。生命的变化,时刻不停,何来执着?
“《道德经》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微晶子缓缓道,“天地化生万物,滋养万物,却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强行主宰。叶之生长,依循此理;叶之凋零,亦依循此理。我清扫它,是顺应其已归根之实,助其完成最后之转化,归于尘土,以待新生。此乃顺应自然,何须区别对待?”
他并非在解释自己为何“不同对待”,而是在阐述一种“平等观”和“顺应心”。叶之生灭,是“道”之玄德的体现;他之清扫,亦是顺应此“道”的行为。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亦无刻意的好恶之情。
陈墨再次感到自己的问题显得浅薄。他关注的是行为表象的差异,而微晶子直接指向了行为背后那与“道”相合的初心。
一次又一次,陈墨利用各种机会,提出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有时是关于微晶子某个看似随意举动背后的深意,有时是他读(回忆)某段典籍产生的困惑,有时甚至是他对1874等人行为的愤懑与不解,求教如何以“道”处之。
而微晶子的回应,几乎永远是那种苏格拉底式的、引导式的反问,或者以眼前最寻常的景象为例,点到即止,从不给出标准答案。
当陈墨对1874的刁难感到愤怒,询问何为“以德报怨”时,微晶子看着墙角一只结网的蜘蛛,淡淡道:“蜘蛛结网,为食而存,无关恩怨。网破,则再结,亦无关喜怒。你视其为‘怨’,心便着相。不若视其为‘风’,吹过即散,何须挂怀?然,网需自固,方不随风而逝。” 他既教导放下情绪的执着(不挂怀),也暗示需要自身强大(网需自固)。
当陈墨困惑于“无为”是否意味着什么都不做时,微晶子在他费力擦拭一块顽固污渍时,轻描淡写地说:“无为,非不为也。乃不妄为,不强为。顺势而为,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你如此用力,是牛骨硬,还是你刀钝?” 他让陈墨反思自己做事的方法,是否契合了事物的规律(“隙”)。
这些引导,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它们没有填鸭式的灌输,却总是在陈墨思维陷入死角时,轻轻推开一扇窗,让他看到新的可能;在他情绪即将失控时,投下一颗定心石,让他找回平静的锚点。
陈墨渐渐明白了微晶子的深意。老人并非吝啬,而是在践行着道家“行不言之教”的最高境界。他深知,真正的智慧和领悟,无法通过语言的直接传递而获得,必须经由学习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思考和困惑,在内心经过一番彻底的消化和酝酿后,才能如同种子破土般,真正地生长出来,成为属于学习者自己血肉的一部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微晶子传授的,不是具体的“鱼”(答案、技巧),而是如何“渔”(观察、思考、悟道)的能力本身。
这个过程,起初让陈墨感到些许挫败和焦急,他渴望得到明确的指引,就像他过去学习医学知识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享受这种独自探索、偶尔豁然开朗的乐趣。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观察力更加细致,对微晶子每一个细微举动背后可能蕴含的深意,都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他不再仅仅把微晶子视为一个知识的来源,更视为一位引导他走上自我发现、自我成长之路的明师。而这条“不言之教”的道路,虽然曲折,却每一步都踏得无比坚实,每一分领悟,都刻骨铭心。
他站在放风庭院中,看着微晶子那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的佝偻背影,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力量。他知道,在这无声的教诲中,他正在被重塑,不仅仅是心态,更是整个认知世界的方式。一种源于古老智慧的内在力量,正在他这片曾经荒芜的心田上,悄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神医闯关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