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捷报传回长安,举城欢庆
三日后的长安,天色未亮,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着这座千年古都,让远处巍峨的宫殿轮廓都显得有些模糊。
城门楼上的守军校尉打了个哈欠,紧了紧身上的甲胄,抵御着清晨的寒意。自相国大人率大军东征,长安城的戒备便提到了最高等级,连他这个守城门的,神经都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关东诸侯三十万大军,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城里的百姓嘴上不说,可谁心里不打鼓?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撕破了黎明的寂静。
校尉精神一振,探头望去。只见地平线上,一个黑点正以一种搏命般的速度向城门冲来。那不是正常的行军,而是八百里加急的烽火信使才有的疯狂。
“戒备!”校尉下意识地按住刀柄,身边的士卒也纷纷张弓搭箭,对准了来人。
近了,更近了。所有人都看清了,那是一名西凉军的斥候,他身上的皮甲已经多处破损,满面尘灰,嘴唇干裂得起了皮。他胯下的战马更是凄惨,浑身汗水浸透,口吐白沫,每一步都像踩在死亡的边缘。
“开门!快开门!”斥候的声音嘶哑得如同破锣,带着一股子急切与狂喜,“大捷!函谷关大捷!!”
“吱嘎——”沉重的城门被缓缓拉开一道缝隙。
那匹忠诚的战马,在冲进城门的瞬间,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悲鸣一声,轰然倒地,四蹄抽搐了几下,便再没了声息。
斥候从马背上滚落下来,却顾不得疼痛,他从怀中掏出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竹筒,高高举起,用尽全身力气嘶吼道:“函谷关大捷!联军先锋三万,全军覆没!袁绍匹夫,弃军而逃!八百里加急,奏报相国府!!”
整个城门内外,陷入了一瞬间的死寂。
守城的校尉和士卒们,都愣在了原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雷电劈中。
全……全军覆没?袁绍跑了?
这怎么可能?那可是三十万联军啊!
最先反应过来的校尉,一个激灵,连滚带爬地冲下城楼,他一把抢过那斥候手中的竹筒,又急忙命令身边的亲兵:“快!快扶这位壮士去喝水!上最好的伤药!去,你们几个,立刻将捷报送往相国府!不,是皇宫!直接送进宫里去!”
消息,比官方的通报跑得更快。
斥候那几声用尽生命嘶吼出的话语,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长安城里激起了滔天的涟e。
东市,一个卖炊饼的摊贩刚刚支起炉子,就听见街角传来一阵骚动。他探头一看,只见几个负责巡街的士卒,正激动地跟相熟的店家比划着什么。
“你说啥?王匡、张邈的脑袋都被吕将军砍了?”
“可不是嘛!三万人,一个没跑掉,全被相国大人堵在山谷里收拾了!”
“我的天爷!那袁绍呢?”
“跑了!跟个丧家之犬一样!盟主大旗都不要了!”
炊饼摊主手里的面团“啪”的一声掉在案板上,他顾不得擦手,冲上去抓住一个士卒的胳膊,嘴唇哆嗦着问:“军爷,这……这都是真的?”
那士卒咧开大嘴,露出两排白牙,用力拍了拍胸甲:“真的!比金子还真!捷报刚进的城!咱们赢了!大获全胜!”
“赢了……”摊贩喃喃自语,眼眶毫无征兆地红了。
他想起了去年,他的邻居,一个老实巴交的木匠,就是因为鲜卑人南下,被抓去当了民夫,结果再也没回来。他也想起了前些天,城里人心惶惶,生怕关东军打进来,到时候又是兵荒马乱,不知多少人要家破人亡。
现在,都结束了。
“赢了!我们赢了!!”他猛地跳了起来,扯着嗓子大喊。
下一刻,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举动。他一把抓起案板上所有刚揉好的面团,也不烙了,直接扔进滚烫的油锅里,炸成一个个金黄的油坨子,然后捧着簸箕冲到街上,见人就塞。
“吃!都别客气!今天我老王请客!大家随便吃!我们打赢了!”
他的举动,像是一个信号。
隔壁卖羊汤的屠户,二话不说,直接将一口大锅抬到门口,对伙计吼道:“加水!加满!今天羊汤不要钱!让大伙儿都喝口热乎的!”
酒肆的老板,直接搬出两坛子珍藏的好酒,拍开泥封,高喊着“不醉不归”。
一时间,整个东市都沸腾了。
这股狂热的情绪,迅速从一个坊市,蔓延到另一个坊市,最终席卷了整座长安城。
无数的百姓,从各自的家中涌上街头。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稚气未脱的少年,有刚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贩夫走卒。此刻,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同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狂喜。
压抑了太久的恐惧,在这一刻,尽数化为了纯粹的喜悦。
这不是官府组织的庆典,却比任何庆典都更热烈。
这不是朝廷的号令,却比任何号令都更具凝聚力。
人们互相拥抱着,欢呼着,甚至喜极而泣。
一个断了条胳膊的老兵,拄着拐杖,站在街角,看着眼前这片欢腾的海洋,浑浊的老眼里泪水纵横。他经历过太多次的战争,太多次的“捷报”,可那些捷报,带来的往往是更重的赋税和更多的兵役。
只有这一次,他真切地感受到,这场胜利,是属于他们这些普通人的。
相国大人,他不仅给了大家土豆,让大家能吃饱饭,他还挡住了外面的豺狼,让大家能安安稳稳地吃这口饱饭。
老兵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用尽全身的力气,举起那只仅存的胳膊,朝着皇宫的方向,振臂高呼:
“董相国万岁!!”
他的声音,在鼎沸的人潮中,起初并不响亮。
但很快,他身边的人听到了,也跟着喊了起来。
“董相国万岁!!”
“董相国万岁!!!”
声音从一条街,传到另一条街。从城南,响彻城北。
成千上万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在长安城的上空盘旋、回荡。
“董相国万岁——!”
这一刻,董卓这个名字,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彻底完成了转变。他不再是那个传闻中凶神恶煞的权臣,而是实实在在守护了他们安宁的英雄,是带领他们走向好日子的希望。
这种发自肺腑的拥戴,比任何刀剑都更加锋利,比任何权谋都更加可怕。
……
太极殿内。
汉献帝刘协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
殿下,中常侍将刚刚送到的捷报,用一种近乎咏唱的调子,高声宣读着。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满朝文武的心上。
“……斩敌数万,俘虏三万一千七百余,联军溃不成军,盟主袁绍仅以身免……”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所有官员都低着头,没人敢说话,也没人敢动。他们甚至能听到自己胸腔里,心脏疯狂跳动的声音。
赢了?
那个在他们眼中,集结了天下英雄,代表着士族门阀意志的三十万联军,就这么……败了?而且败得如此彻底,如此干脆,如此……荒诞?
殿外,那一声声山呼海啸般的“董相国万岁”,如同最沉重的鼓点,穿透了厚重的宫墙,一下一下地砸在他们的天灵盖上。
这声音,比捷报本身,更让他们感到恐惧。
司徒王允,站在百官之首,双手在宽大的朝服下,死死地攥成了拳头,指甲深深地抠进了掌心,传来一阵刺痛。
他的脸色,比殿外的晨雾还要苍白。
他能感受到,身边同僚们投来的,一道道复杂的目光。有惊恐,有茫然,有绝望,甚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嘲弄。
曾几何时,他王允是朝堂之上,对抗董卓的唯一旗帜,是所有心怀汉室之人的希望。他以为,只要等到关东联军的胜利,便可登高一呼,拨乱反正。
可现在,现实给了他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他所寄予厚望的“天下英雄”,成了一群仓皇逃窜的丧家之犬。
而他视为国贼的董卓,却被长安百万军民,高呼为“万岁”。
何其讽刺!何其荒谬!
王允缓缓地抬起头,望向那空无一人的相国之位,视线一阵模糊。他仿佛看到了那个肥胖的身影,正坐在那里,用一种看穿一切的、嘲弄的眼神,俯视着他,俯视着整个朝堂。
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
民心……这最虚无缥缈,却也最坚不可摧的东西,已经不在他这边了。
不,或许从来就不在他这边。
当他在为维护汉室的尊严而奔走呼号时,董卓却在给饥饿的百姓分发粮食。
当他在联合关东士族,企图用一场“正义”的战争来驱逐国贼时,董卓却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打退了侵扰边境的异族,也打垮了祸乱中原的诸侯。
王允的身体,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
他忽然意识到一个让他遍体生寒的事实:他想要铲除的,究竟是一个祸乱天下的魔鬼,还是一个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强行将这个分崩离析的天下重新粘合起来的巨人?
正当他心神激荡之际,龙椅上的小皇帝刘协,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稚嫩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兴奋与坚定,响彻大殿:
“传朕旨意!相国董公,安社稷,退强敌,功高盖世!当为百官楷模!朕……朕要亲自出城,率百官,迎相国凯旋!!”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王允猛地抬起头,看着那个因为兴奋而满脸通红的少年天子,一股彻骨的寒意,从脚底板直冲脑门。
他知道,天子的这道旨意,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将彻底宣告,董卓的权势,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甚至可能后无来者的巅峰。
而他王允和他的计划,在这股洪流面前,已经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埃。
喜欢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