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傅家大宅还沉浸在睡梦中,只有二楼角落的房间已经亮起了灯。张丽涵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三本笔记:一本是傅天融的生命体征记录,一本是她的护理学习笔记,还有一本是她自学的医学知识摘录。
这是她为自己设立的“无声的课堂”,每天在正式开始护理工作前,她都会用两个小时进行系统学习。
翻开傅天融的生命体征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过去一周的数据:体温波动在36.5-37.1摄氏度之间,血压维持在110-125\/70-80mmhg,心率稳定在65-75次\/分。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异常数据,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分析和推测。
“7月3日上午9时,体温突然升高至37.8度,伴轻微出汗。”她在这一条记录旁用红笔标注,“可能与昨日更换营养剂配方有关,需继续观察。”
完成数据整理后,她打开护理学习笔记。这是李医生要求她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记录护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疑难问题。
“翻身技巧改进:今日尝试以45度角斜侧卧位,较完全侧卧位更利于呼吸道通畅,且能减轻局部皮肤压力。”
“鼻饲推注速度控制:过快易引起反流,过慢则影响营养吸收。最佳速度为每分钟10-15毫升。”
她的笔迹工整,条理清晰,完全不像是护理新手的笔记。
最后,她翻开医学知识摘录。这是她自学的部分,已经超出了李医生要求的范围。从基础的解剖生理学,到复杂的神经康复理论,她都一字一句地认真研读。
“脑干网状结构在意识维持中起关键作用...”
“长期卧床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坠积性肺炎...”
有些概念对她来说太过深奥,她就在旁边画上问号,准备找机会向周医生请教。
七点整,她合上笔记本,开始一天的护理工作。
今天的第一项任务是全身检查。她先调节好室内温度,然后轻轻掀开傅天融的被子。不同于最初的生涩,现在的她动作娴熟而轻柔。
“皮肤完整性良好,无压红。”她一边检查,一边低声记录,仿佛在给一个看不见的学生上课,“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较上周改善5度。”
在检查到傅天融的右手时,她停顿了一下。这只手最近对刺激的反应越来越明显,有时甚至会做出有目的性的动作。
她拿出一个软毛刷,轻轻刷过他的掌心——这是李医生教的神经刺激方法之一。
令人惊喜的是,傅天融的手指明显收缩了一下,试图抓住刷子。
“很好的反应。”她微笑着记录,“对触觉刺激的反应时间缩短至2秒。”
上午九点,周医生准时前来查房。张丽涵将整理好的生命体征记录和观察笔记递给他。
周医生仔细翻阅着,眼中露出赞许:“数据记录得很专业,分析也很有见地。你进步很快。”
“谢谢周医生。”张丽涵谦虚地点头,随即提出准备好的问题,“我在学习中发现,天融对音乐刺激的反应比对语言刺激更明显。这是否说明他的听觉皮层功能保留得较好?”
周医生有些惊讶:“你已经开始研究神经解剖学了?”
“只是初步了解。”张丽涵取出自学笔记,指着一幅手绘的大脑结构图,“我查到初级听觉皮层位于颞横回,而语言理解涉及更广泛的脑区。所以我在想,是否可以通过加强音乐刺激来促进他意识的恢复。”
周医生认真地看着她的笔记,良久才开口:“你的推测很有道理。事实上,国外确实有通过音乐疗法促进植物人意识恢复的成功案例。我会和李医生讨论,是否可以将音乐疗法纳入正式的治疗方案。”
这个肯定让张丽涵备受鼓舞。她的自学不仅帮助她更好地照顾傅天融,甚至可能为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下午的护理实践中,她开始尝试将自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在为傅天融做关节活动时,她不再机械地重复动作,而是仔细观察每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反应。
“肩关节前屈达到150度,较上周改善。”她轻声记录,“但外展仍受限,可能与胸大肌紧张有关。”
她调整了活动手法,着重放松胸大肌。经过二十分钟的耐心操作,傅天融的肩关节外展角度果然增加了10度。
这个小小的成功让她更加确信,专业的护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傍晚,她推着傅天融来到花园。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为这个日常的散步时刻增添了几分温馨。
在老榕树下,她停下轮椅,翻开一本神经科学入门读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神经元的结构。”她轻声读着,仿佛在给学生上课,“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她读得很慢,时不时停下来观察傅天融的反应。当读到“突触传递”时,她注意到他的眼皮微微颤动。
“你能听懂,对吗?”她握住他的手,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傅天融的手指在她掌心轻轻划动——这一次,是一个清晰的圆圈。
张丽涵的心跳加速。这是他们之间新建立的交流方式:划圈表示肯定,划叉表示否定。
“你想继续听吗?”她试探着问。
傅天融的手指再次划出一个圆圈。
泪水瞬间涌上她的眼眶。这不是偶然,不是幻觉,而是真实的交流。她的护理和学习,真的在帮助他恢复。
夜幕降临时,张丽涵在护理日志上写道:
“今日确认与天融建立基本交流。学习不仅是我的需要,也成为唤醒他的工具。在无声的课堂中,我们都在成长——他重获与世界的连接,我找到人生的价值。”
合上日志,她走到傅天融床前,轻轻为他整理被角。
“晚安,天融。明天的课程会更加精彩。”
无声的课堂不仅传授着医学知识,更在两个灵魂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这个特殊的课堂里,张丽涵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既在学习,也在治愈。
而这一切,都只是漫长征程的开始。
喜欢替嫁新娘:冷遇千金的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替嫁新娘:冷遇千金的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