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会议厅内,六十四强选手肃立。巨大的屏幕上,名字开始新一轮的随机滚动配对。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两两对决,而是先将六十四人分为十六个小组,每组四人,进行组内循环积分赛。每个小组将获得相同的双案例资料,组内成员独立分析,最终根据两份单独报告及关联论述的质量进行组内排名,前两名晋级三十二强。
分组结果很快出炉:
A组: 陈默、来自东北的痕迹专家孙虎、西南某省擅长心理分析的女警吴静、以及一位以信息整合速度快着称的沿海刑警。
b组: 何锋、林薇、来自西北的犯罪地理画像高手郑涛、以及一位专攻经济犯罪侧写的选手。
c组: 苗坤、来自沿海的暴力犯罪侧写高手赵赟、、以及另外两名风格各异的选手。
……(其他组略)
陈默看了一眼A组名单,孙虎的痕迹学功底扎实,吴静的心理分析细腻,沿海刑警的信息处理能力突出,是个实力均衡的小组。他的目光没有过多停留,直接走向指定的A组分析区。
何锋在b组,看到了林薇和郑涛的名字。郑涛同样是地理画像专家,这意味着在空间分析方面,林薇将面临直接的同质化竞争。何锋推了推眼镜,这将考验林薇能否在相似的方法论下展现出更深的洞察力。
林薇看到分组,深吸了一口气。郑涛的名字让她感到了压力,但也激起了斗志。同组还有何锋这样的逻辑强手,b组的竞争势必激烈。
各组选手进入各自独立的分析室,室内配备了四台互不干扰的终端。上午九点整,提示音响起,双案例资料包同步下发到每台终端。
案件一:《“雨夜出租车”司机失踪案》
三年前,某沿海大城市,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在暴雨夜连人带车失踪。最后通话记录显示他接了一个前往城郊结合部的订单。订单来自一个无法追溯的虚拟号码。出租车在出城卡口被拍到后消失无踪。数日后,车辆在邻省一个废弃停车场被发现,车内清洗痕迹明显,几乎无有价值物证。司机至今下落不明。
案件二:《“古镇画家”失踪案》(即林薇复活赛案件)
资料包内附带了一条简短的更新信息:古玩店失窃案已破,系一流窜作案的小偷所为,与画家失踪案无直接关联。此信息看似否定了林薇之前的推论方向。
十小时倒计时开始!
四个屏幕同时亮起,组内成员立刻投入战斗,室内只剩下键盘敲击和鼠标点击的声音。
林薇迅速浏览两个案件的核心信息。《雨夜出租车》案,关键点在于虚拟号码、出城路线、跨省车辆转移、专业清洗现场。《古镇画家》案,关键点在于复杂环境下的干净失踪、摄像头疑点、以及刚刚被“否定”的古玩店线索。
双线分析,首先不能混淆。她强迫自己快速切换思维频道。
对于《雨夜出租车》案,她首先调出城市地图和出城卡口后的道路网络。暴雨夜,出城,目的地模糊……司机是随机成为目标,还是被特定引诱?虚拟号码说明预谋。她重点分析出城后可能的几条路线,以及最终发现车辆的废弃停车场周边环境。跨省转移需要交通工具接应,作案者至少两人,具备车辆,计划周密。
她注意到出租车被发现时,油箱几乎是满的。这意味着失踪后车辆可能进行过长途行驶才被遗弃?或者作案者在遗弃前加了油?这似乎不合常理。她标记下这个疑点。
接着,她切换到《古镇画家》案。古玩店线索被官方否定,但她并不完全放弃。小偷流窜作案,是否可能恰好被画家记录,而小偷背后另有其人?或者,案件动机需要完全转向?她重新审视空间环境,尤其是那条隐蔽小径和客栈摄像头“故障”。作案者对古镇的熟悉度是确凿的。如果动机不是灭口,那是什么?随机绑架?情杀?仇杀?画家社会关系简单,初步调查未发现明显矛盾。
时间过去三小时。林薇感到大脑在两个案件间切换有些疲惫。她停下来,喝口水,目光扫过同组其他三人。何锋眉头紧锁,显然在构建复杂的逻辑模型。郑涛正全神贯注地分析古镇地图,手指在触摸板上快速划动。另一名经济犯罪侧写师则似乎在重点研究出租车司机的财务记录和订单模式。
林薇意识到,必须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她尝试将两个案件并置,寻找潜在关联点。表面看,一个现代都市的出租车失踪,一个传统古镇的画家失踪,时空、手法、目标迥异,关联可能性极低。
但大赛要求进行关联论述,必然有其用意。
她开始寻找更深层的、非表面的共同点。作案手法?都体现了周密的计划性和反侦察能力(虚拟号码、清洗现场、利用环境)。目标选择?都是单独行动的个体,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便于控制且不易立刻引发大规模关注。空间特性?都涉及从“有序”空间(城市道路、古镇核心区)向“无序”或“边缘”空间(城郊、废弃停车场、古镇外围)的转移。
这些共同点太宽泛,适用于很多案件。
林薇决定换个角度。她假设存在一个潜在的、更高层次的犯罪组织或模式,这两个案件是其不同层面的体现。比如,一个从事人口贩运或非法器官交易的网络,《雨夜出租车》可能是其运输环节的一环(利用出租车作为掩护或运输工具),而《古镇画家》可能是其目标筛选环节(在旅游地物色合适目标)。
但这个假设需要证据支撑,否则就是空想。
她重新扎进资料细节。在《雨夜出租车》案的警方补充报告里,提到对废弃停车场周边进行过走访,有附近村民反映,在车辆被发现前一段时间,偶尔看到有“看起来不像本地人”的车辆在夜间出入那片区域,但没记住车牌。
在《古镇画家》案的原始笔录中,除了之前发现的“阴沉男人”,还有一条信息:有个卖纪念品的小贩说,案发前好像看到女画家和一个“问路的人”简短交谈过,那人戴着帽子和口罩,看不清脸,感觉“有点怪怪的”。
问路?在古镇问路很平常,但结合帽子和口罩……
林薇将这两个细节联系起来:跨省废弃停车场的神秘车辆,古镇问路的伪装者。都体现了作案者的隐蔽性和对边缘区域的利用。
她继续深挖。发现出租车废弃停车场的邻省,与古镇所在省份并不接壤,但交通便利。是否存在一条不为人知的、连接不同旅游目标地和运输枢纽的犯罪路径?
时间只剩下五小时。林薇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深入挖掘每个案件的独立线索,还是冒险将精力投入到高风险低概率的关联性论述上?
她回想起复活赛的成功,正在于她敢于跳出常规,进行空间和逻辑的关联。这一次,她决定再次相信自己的判断。关联性论述,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可能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她开始撰写报告。
对于《雨夜出租车》案,她侧写作案者为有组织犯罪团伙成员,负责运输环节,利用恶劣天气和虚拟订单引诱目标,具备跨区域活动能力和反侦察意识。建议重点排查虚拟号码来源技术线索,及废弃停车场周边更大范围的监控与走访。
对于《古镇画家》案,她坚持认为作案者对古镇极度熟悉,失踪过程干净利落绝非偶然,动机可能涉及更专业的犯罪目的(如特定目标绑架),而非简单劫色或抢劫。建议无视古玩店干扰,深入排查案发时段所有异常人员(如问路者),并彻查古镇所有对外联系的隐蔽通道。
最后,她用独立章节论述关联性:虽无直接证据,但两案均体现高度计划性、对边缘空间的利用、及作案者(或团伙)的专业化程度。不排除背后存在一个流窜作案、针对特定类型孤立个体的犯罪网络的可能性。建议并案考虑,信息共享,从作案手法和空间轨迹模式上寻找更深层次的交叉点。
报告完成提交。林薇几乎虚脱。十小时的高强度双线操作,对脑力是极大的考验。
她看向同组其他人。何锋几乎同时提交,表情凝重。郑涛还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经济犯罪侧写师早已提交,似乎胸有成竹。
结果如何,需要等待组内评分和排名。林薇的关联性论述是一次冒险。成,则可能脱颖而出;败,则可能因“牵强附会”而排名靠后。
喜欢侧写师陈默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侧写师陈默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