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凝在军营的铁丝网尖上,王卫国正蹲在发电机房帮陈老根检查线路,突然听到营区广播台的喇叭发出“滋啦”的电流声——这是平时只有紧急通知才会启用的信号。他心里猛地一紧,空冥天赋下意识展开,眉心的温热感却没有传来危险预警,反而像被一团暖烘烘的气流包裹着。
“全体指战员注意!全体指战员注意!”广播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日本天皇于今日正午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
“哐当”一声,陈老根手里的扳手掉在地上。王卫国僵在原地,耳朵里嗡嗡作响,像是有无数只蜜蜂在飞。他下意识地摸向胸口的手帕——那是母亲留下的遗物,绣着“卫国”二字的丝线早已磨得发毛。空冥状态里突然闪过无数画面:马家堡地窖里族人的遗体、赵老栓牺牲时的笑容、731遗址里受害者的遗骨、养父道观被焚的火光……这些曾让他彻夜难眠的伤痛,此刻突然有了归宿。
“胜利了……真的胜利了……”陈老根蹲在地上,用满是油污的手抹着脸,眼泪混着机油淌下来,“俺等这一天等了八年!俺儿子要是还在,也该高兴坏了……”
营区里瞬间炸开了锅。战士们从营房里冲出来,有的举着步枪朝天鸣放,有的抱着战友痛哭,有的把军帽扔向空中。小吴跑过来,一把抱住王卫国,声音哽咽:“卫国哥!我们赢了!再也不用躲鬼子了!再也不用怕扫荡了!”
王卫国拍着他的背,喉咙却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他想起异时空历史课本上“1945年 8月 15日日本投降”的黑体字,那时只觉得是冰冷的文字;而现在,当胜利的消息真的砸在眼前,他才明白这五个字背后,是几千万同胞的牺牲,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八年浴血奋战的煎熬。
“别光顾着高兴,准备进城!”王破军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他手里拿着刚接到的命令,道袍的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上级让我们道医队配合城区维持秩序,顺便给欢庆的百姓提供医疗保障——胜利的日子,不能让任何人出事。”
队伍整队出发时,营区外的乡亲们已经闻讯赶来。刘奶奶抱着小石头,手里举着一面用红布做的简易国旗;修鞋的张师傅扛着刚做好的“胜利”木牌;何家屯的乡亲们推着小车,装满了红薯、玉米饼,要分给进城的战士们。“同志们,吃点东西再走!”刘奶奶把一块热乎的玉米饼塞到王卫国手里,“这是俺凌晨起来烙的,就盼着这一天!”
王卫国咬了一口玉米饼,香甜的味道里混着眼泪的咸味。空冥感知里,他能“看到”乡亲们家里的摆设:有的摆着牺牲亲人的牌位,有的挂着破旧的军属光荣证,有的墙上还留着鬼子扫荡时的弹孔——这些平凡的百姓,和战士们一样,都是胜利的缔造者。
走进北平城,眼前的景象让王卫国终生难忘。护国寺街的青石板路上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都举着国旗、标语,有的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有的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还有的把八路军战士抬起来抛向空中。一个穿长衫的老人跪在地上,对着天空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念叨着:“祖宗保佑,鬼子终于投降了!”
街边的店铺都挂起了红灯笼,原本停业的戏楼重新开演,唱的是《穆桂英挂帅》,台下的观众跟着唱腔一起唱,掌声、欢呼声震得戏台的木梁都在抖。卖糖葫芦的老李把糖串分给路过的孩子,笑着说:“今天不要钱!让孩子们都尝尝胜利的甜!”
“快看!是美军的吉普车!”小吴突然喊了一声。王卫国望去,只见三辆美军吉普车开过来,士兵们举着酒瓶,对着人群大喊“Victory”,有的甚至把巧克力扔给孩子。人群里响起一阵欢呼,不少人对着美军挥手——在百姓眼里,美军投下的原子弹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却不知道根据地的战士和百姓在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
王卫国的心里有些复杂。他想起异时空历史书上写的“美国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却更清楚“持久战”“敌后游击战”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但他没有多说——今天是胜利的日子,百姓需要宣泄,需要庆祝,那些复杂的讨论,以后有的是时间。
走到天安门广场外围时,人越来越多。几个学生站在石台上演讲,讲述着八年抗战的艰难:“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我们流了太多血,牺牲了太多同胞!今天,我们终于胜利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是谁用命换来了这一天!”
台下的人群安静下来,有的默默流泪,有的摘下帽子默哀。王卫国的目光落在广场上的一根旗杆上——那是日军占领时立的,现在已经被锯断,只剩下半截,像一根耻辱柱,提醒着所有人胜利的来之不易。
“卫国,过来一下。”王破军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正蹲在一个晕倒的老太太身边,老人显然是太激动,加上天气炎热,晕了过去。王卫国赶紧跑过去,用空冥感知快速检查——是低血糖引起的晕厥。他从药箱里拿出一块糖,喂给老人,又用拇指按压老人的人中穴。
“谢谢你,同志。”老人醒过来,抓住王卫国的手,“俺老伴是在南京大屠杀里没的,俺等这一天等了八年,今天终于能告慰他了。”
正说着,广场上突然响起一阵骚动。原来是几个国民党士兵想抢百姓手里的国旗,还骂骂咧咧地说“胜利是我们正面战场的功劳”。百姓们立刻围了上去,和士兵们争执起来:“没有八路军在敌后牵制鬼子,你们能守住正面战场?”“没有百姓送粮送情报,你们能打胜仗?”
王卫国刚想上前,却被王破军拦住。“让百姓自己解决。”养父的声音很轻,“胜利不是哪一方的功劳,是全民族的胜利,他们会明白的。”
果然,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国民党士兵见众怒难犯,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一个穿国民党军装的年轻士兵却没有走,他走到王卫国面前,敬了个礼:“同志,对不起,我以前被上级骗了,以为八路军只会躲着。昨天我去了 731遗址,才知道你们在敌后有多难。”
“都是中国人,为了胜利,以前的事不用提。”王卫国回了个礼,“以后一起建设国家,才是正事。”
傍晚时分,王卫国和战友们在什刹海沿岸设立了临时医疗点。不少百姓因为庆祝太激动,有的中暑,有的挤伤,还有的因为想起牺牲的亲人哭晕过去。他和养父忙得不可开交,刚给一个中暑的孩子喂完药,就看到周小燕、赵启明和林薇薇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刚写的“胜利诗报”。
“卫国哥,我们也来帮忙!”周小燕递给他一瓶水,“学堂里的同学都在街头发诗报,告诉大家胜利的意义,还有不能忘记牺牲的人。”
“做得好。”王卫国接过水,喝了一口,“胜利不是结束,是开始,我们得让大家知道,以后还要建设国家,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夜幕降临,北平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灯笼,有的还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传遍了全城。王卫国站在什刹海的岸边,望着远处城楼的灯火,心里百感交集。空冥状态里,他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笑脸,看到了赵老栓在地里劳作,看到了养父的道观重新建起,看到了根据地的孩子们坐在明亮的学堂里读书——这些曾经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想什么?”王破军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柏叶水。
“俺在想,以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王卫国接过水杯,温热的水暖了手,也暖了心,“俺想建很多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想造很多机器,让百姓不用再靠手工种地;想建很多医院,让生病的人都能看上病。”
“会实现的。”王破军望着星空,声音沉稳,“玄真派说‘功不唐捐’,我们付出的每一滴血、每一滴汗,都不会白流。胜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建设,需要你们年轻人去做。”
回到军营时,已经是后半夜。战士们都累得睡着了,营区里却还飘着欢庆的余温——有的战士手里还攥着国旗,有的嘴角带着笑,有的在梦里喊着“胜利了”。王卫国躺在稻草床垫上,却没有睡意。他摸了摸胸口的手帕,又摸了摸颈间的桃木吊坠,心里突然格外踏实。
他想起异时空的自己,在和平年代抱怨作业太多、饭菜不好;想起这个年代的孩子,为了躲避鬼子连饭都吃不饱;想起那些牺牲的先烈,连胜利的样子都没看到。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不是悲伤,是感动,是庆幸,是沉甸甸的责任。
“娘,俺做到了。”他轻声说,“咱们胜利了,以后俺会好好建设国家,让您和所有牺牲的人都能安心。”
窗外的月光洒在营地上,远处的北平城依旧灯火通明,鞭炮声还在断断续续地响着。王卫国知道,1945年 8月 15日这一天,会永远刻在他的骨子里——它是苦难的终点,是希望的起点,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和平,更是他接下来奋斗的全部意义。而这胜利的灯火,将永远照亮他前行的路,直到把中国建设成所有人期待的样子。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奋斗在激情岁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