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外科观摩(观看手术,理解现代医学优势)
(1949 年 12 月中旬,北平中央医院手术室、门诊楼走廊、绒线胡同社区诊所、兵工厂家属院 —— 寒冬暖阳、消毒水浸透的手术服、泛光的不锈钢器械、标注手术步骤的草图)
腊月的北平终于放了晴,暖阳透过中央医院门诊楼的玻璃窗,在走廊地面洒下长条形的光斑。王卫国攥着秦小凤提前准备的消毒口罩,指尖还留着昨晚反复擦拭手术观摩证的凉意 —— 证上贴着他的一寸照片,边角被浆糊粘得有些发皱,却被他小心地塞进贴身的衣兜,像揣着块烫手的宝贝。
“别紧张,今天是肠梗阻手术,不算复杂,主要看医生怎么找到梗阻部位、处理肠道粘连。” 秦小凤走在前面,白大褂下摆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口袋里露出半截《外科手术图谱》,“你上次学了解剖,知道小肠、大肠的位置,等会儿看手术时,就能对应上器官,不会像第一次看解剖标本那样慌。”
王卫国点点头,空冥感知却忍不住提前展开 —— 他 “闻” 到走廊尽头手术室飘来的消毒水味(比解剖室更浓,还混着酒精的清冽),“听” 到里面传来的金属器械碰撞声(轻脆却有序),甚至能 “感知” 到手术室内医护人员的呼吸节奏 —— 沉稳、均匀,显然是经验丰富的团队。作为魂穿者,他对 “手术” 的认知还停留在现代医院的模糊印象里,此刻站在 1949 年的手术室门口,既期待又紧张,手心悄悄沁出了汗。
手术室的门被护士推开,一股带着暖意的消毒风扑面而来。王卫国跟着秦小凤走进更衣室,换上蓝色的消毒手术服,戴上口罩和帽子,只露出一双眼睛。镜中的自己,一身蓝白装束,和平时穿的粗布短褂截然不同,倒有了几分 “医生” 的模样。
“进去后别说话,站在角落,视线别挡着医生和护士。” 秦小凤最后叮嘱一句,推开了通往手术间的门。
手术间比他想象的小,却收拾得格外整齐。中央的手术台上铺着洁白的布单,患者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工人,已经被局部麻醉,意识清醒却听不到疼痛,正轻声和旁边的护士说话。主刀医生是上次讲大脑神经的李主任,此刻正站在手术台旁,手里拿着手术刀,旁边的护士递着碘伏棉球,准备消毒。
“患者是兵工厂家属院的,叫刘建军,昨天吃了硬馒头后开始腹痛,今天早上疼得直打滚,检查后是小肠梗阻,得马上手术。” 秦小凤凑到王卫国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解释,“要是用中医,只能靠泻药试试,可他梗阻得厉害,泻药通不开,还会加重肠道损伤,必须手术。”
王卫国的空冥感知瞬间聚焦在患者腹部 —— 他 “看到” 小肠的中段拧成了一个 “结”,梗阻部位的肠道已经有些肿胀,周围还缠着细小的粘连组织,和他在解剖图谱上看到的 “肠套叠” 症状一模一样。这种结构上的堵塞,靠草药的 “通泻” 根本没用,就像水管拧成了结,再倒水也流不通,必须亲手把 “结” 解开。
李主任已经完成了消毒,手术刀在患者腹部划开一道约五厘米的切口 —— 动作快而稳,刀刃划过皮肤、脂肪、肌肉,每一层都分得清清楚楚,没有多余的损伤。王卫国屏住呼吸,空冥状态悄然开启,专注度提升三倍后,手术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格外清晰:他 “看到” 李主任的刀尖避开了腹壁的血管,只在无血管区下刀;护士递器械的时机精准,刚划开皮肤,止血钳就递到了手里;连患者腹部的肌肉收缩幅度,都被他清晰地 “捕捉” 到。
“看到没?下刀前要先摸清楚腹壁血管的走向,不然容易出血。” 秦小凤的声音再次传来,“这就是解剖学的用处,你之前画的腹壁血管图,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以后要是遇到需要手术的急症,你至少能判断哪里能下刀,哪里不能碰。”
王卫国点点头,目光紧紧盯着手术台。李主任已经用止血钳撑开切口,露出了里面的肠道。淡粉色的小肠在灯光下泛着光泽,梗阻部位的肿胀格外明显,像一截鼓起来的软管。李主任用手指轻轻拨开周围的粘连组织,动作轻柔得像在摆弄易碎的瓷器,生怕碰破脆弱的肠道。
“粘连得有点厉害,得慢慢分。” 李主任轻声说,拿起一把细镊子,一点点剥离粘在小肠上的腹膜组织。王卫国的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粘连组织下面的小肠黏膜已经有些充血,要是用力过猛,很容易造成穿孔,李主任的每一个动作,都在 “保护肠道” 和 “快速分离” 之间找着平衡。
这一幕让王卫国想起自己在兵工厂修机床的经历 —— 机床的齿轮卡壳时,得先看清卡住的位置,再用合适的工具慢慢拆解,不能用蛮力,否则会损坏更多零件。手术和修机床,看似毫不相干,却都需要 “精准” 和 “耐心”,只是一个修的是机器,一个修的是人。
大概十分钟后,粘连组织被完全剥离,梗阻的小肠 “结” 露了出来。李主任用手指轻轻托起那段小肠,顺时针慢慢转动,动作像在解开缠在一起的绳子。王卫国的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小肠的 “结” 在李主任的操作下,一点点松开,原本肿胀的肠道渐渐恢复了正常的粗细,甚至能看到里面的食物残渣慢慢开始移动。
“通了!” 旁边的护士轻声说,语气里带着喜悦。
李主任没停,仔细检查了一遍肠道,确认没有其他梗阻和损伤后,才开始缝合。从皮肤到肌肉,分三层缝合,每一针的间距都差不多,线结打得紧实却不勒肉。王卫国看着那细密的针脚,想起自己在诊所缝草药包的样子,不禁有些惭愧 —— 同样是 “缝合”,手术的缝合需要精准到毫米,差一点就可能导致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这是他之前从未想过的 “精细”。
手术结束时,窗外的太阳已经移到了西边。患者被推出手术室,他的家属 —— 一个穿着碎花棉袄的妇人,立刻冲上来抓住护士的手:“俺家建军咋样了?手术成功不?”
“成功了,梗阻解开了,好好休养就能好。” 护士笑着说。
妇人激动得哭了,嘴里反复念叨:“谢谢医生!谢谢你们!之前俺还怕开刀危险,现在才知道,是你们救了俺家建军的命!”
王卫国站在走廊里,看着妇人的背影,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之前街坊们对手术的顾虑,想起老吴一开始拒绝手术的样子,现在看到手术真的能救命,才明白现代医学的 “优势” 不是 “厉害”,是 “能解决中医解决不了的问题”—— 中医像慢火熬汤,能调理慢性病、通筋络;西医像快刀斩乱麻,能在危急时刻救命,两者各有各的用处,根本不是 “谁比谁好”,而是 “该用的时候就得用”。
“想啥呢?” 秦小凤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温水,“第一次看手术,没吓着吧?”
“没吓着,反而觉得…… 很震撼。” 王卫国接过水,喝了一口,压下心里的激动,“李主任的动作太精准了,连血管和粘连都分得清清楚楚,俺之前以为手术就是‘开刀’,没想到这么精细。”
“这都是练出来的,李主任抗战时在战地医院,一天最多做过八台手术,都是在炮火下练的本事。” 秦小凤笑着说,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手术步骤图,“这是我画的,你拿着,回去对照解剖图谱看看,把手术的每一步和器官位置对应上,以后遇到类似的急症,就能更快判断。”
王卫国接过图纸,上面用红笔标注了手术的关键步骤:消毒范围、切口位置、分离粘连、解开梗阻、缝合层次,每一步都配着简单的解剖图,和他在空冥状态下 “看到” 的场景一模一样。他小心地把图纸折好,放进衣兜,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是把手术的 “术后护理” 和中医结合,会不会恢复得更快?比如用草药熬水消炎,用针灸缓解术后疼痛,既能减少西药的用量(建国初期西药稀缺),又能让患者少遭罪。
离开医院时,夕阳把门诊楼的影子拉得很长。王卫国手里拿着手术步骤图,脚步比来时轻快。路过兵工厂家属院时,他特意绕进去,想看看刘建军的情况。家属院的妇人看到他,赶紧拉着他进屋:“您是和李主任一起的医生吧?快坐!俺刚熬了小米粥,您喝点!”
刘建军躺在床上,脸色比手术前好多了,正靠在枕头上说话:“俺现在不疼了,就是肚子上有点麻,护士说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
“俺给您开个草药方,您熬水喝,能消炎止痛,让伤口好得快。” 王卫国拿出纸笔,写下蒲公英、金银花、当归的方子,“蒲公英和金银花能消炎,当归能补气血,每天喝一碗,别放太多糖。”
妇人接过药方,激动得眼眶都红了:“谢谢您!之前俺还不信中医,现在才知道,中医和西医都能治病,要是早点知道,俺家建军也不用疼那么久!”
王卫国心里暖暖的,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刘建军的伤口正在慢慢愈合,草药的药力会辅助消炎,用不了一周就能拆线。这就是他想走的 “中西医结合” 路 —— 手术解决结构上的问题,中医负责术后调理,两者配合,既安全又有效,还能适应建国初期西药稀缺的现状。
回到社区诊所时,天已经擦黑。王卫国把手术步骤图和解剖图谱放在一起,摊在新诊桌上,空冥状态下,他开始在纸上画 “中西医结合术后护理方案”:手术前用针灸缓解患者紧张,手术中精准避开经络减少损伤,手术后用草药消炎、针灸止痛,每个步骤都标注着对应的西医解剖位置和中医穴位,像一张连接两种医学的 “桥梁图”。
李大妈端着一碗热红薯粥走进来,看到桌上的图纸,不再像之前那样害怕,反而好奇地凑过来:“卫国,这是你今天看的手术步骤?俺家小芳她爹要是早知道手术能救命,去年也不会因为肠梗阻走了……”
“大妈,以后要是街坊再遇到这种病,俺就知道该咋处理了,先送医院手术,术后俺用草药调理,肯定能好。” 王卫国接过粥碗,心里满是坚定。
夜里,王卫国躺在土炕上,手里拿着那张 “中西医结合方案”,借着煤油灯的光反复修改。空冥感知里,他仿佛看到未来的社区诊所:既有铜药碾和草药包,也有消毒器械和手术台;既能用针灸治头痛腿疼,也能在紧急时配合医院做简单的清创手术;街坊们不再害怕西医,也不排斥中医,说起 “看病”,第一反应是 “找卫国,他懂中医也懂西医”。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缝照进来,落在方案纸上,“手术 + 草药”“解剖 + 经络” 的字样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王卫国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 —— 他知道,外科观摩只是他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以后还要学更多手术知识,还要和秦小凤、李主任多交流,把现代医学的优势和中医的智慧结合起来,为街坊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为新中国的医疗建设,添上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他想起魂穿前看到的一句话:“医学的本质,是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不管是草药还是手术,只要能让百姓少遭罪、多活命,就是好医学。而他,要做那个把两种医学拧成一股绳的人,让 “健康” 不再是街坊们的奢望,让每个人都能带着健康的身体,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浪潮里,这就是他作为 “医者” 的初心,也是他对 “奋战” 二字的新理解。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奋斗在激情岁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