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告别北平(临行前回望四合院,暗下决心)
1950 年 11 月 18 日,深秋的寒雾把北平裹成了一幅朦胧的水墨画,绒线胡同的青石板路被晨露打湿,踩上去黏腻打滑,老槐树的枝桠光秃秃地伸向天空,几片枯黄的残叶在风里打着旋,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离别伤感。王卫国背着半旧的背包,手里握着那把编号 “037” 的步枪,站在四合院门口,指尖反复摩挲着门框上的刻痕 —— 那是他刚搬来时,用石块刻下的 “卫国” 二字,如今已经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少年时的倔强。
空冥感知里,他 “闻” 到院里飘来的柏叶粥香,“听” 到西厢房传来的咳嗽声,还有小芳压抑的啜泣声。这些熟悉的声音和气味,像一张细密的网,缠在他心上,让他脚步沉重,迟迟迈不开步子。
“卫国小哥,快进来喝碗粥!” 李大妈端着一个粗瓷碗,从院里快步走出来,棉围裙上还沾着面粉,眼角红红的,却努力挤出笑容,“这粥里加了柏叶和红糖,俺听你养父说,柏叶能驱寒,红糖能补力气,到了朝鲜,可喝不上这么热乎的粥了。”
王卫国接过粥碗,温热的瓷壁贴着掌心,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全身。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李大妈凌晨三点就起床生火,柏叶是她特意从老槐树下捡的,红糖是她攒了半个月的口粮票换的,粥熬得格外稠,里面还藏着几颗红枣 —— 那是小芳舍不得吃,特意留给她的。“大妈,谢谢您……” 他喉咙发涩,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却只说出这五个字。
“谢啥!” 李大妈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塞进他手里,“这里面是俺给你缝的棉衣,絮了三层棉花,比部队发的厚实,朝鲜的冬天冷,可别冻着。还有这包柏叶粉,你养父教过你,煮水喝能防冻伤,俺都给你磨好了,方便携带。”
布包沉甸甸的,里面不仅有棉衣和柏叶粉,还有几双鞋垫,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 “平安” 二字,是小芳跟着李大妈学绣的,针脚虽然笨拙,却绣得格外认真。王卫国攥着布包,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小芳躲在门后,偷偷抹眼泪,小脸上满是不舍,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酸楚,却强忍着没掉泪 —— 他知道,此刻的离别是为了以后的重逢,是为了让小芳、让街坊们能永远过上安稳日子。
“卫国,俺送你的东西呢?” 张大爷拄着拐杖,从屋里慢慢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小木盒,黝黑的脸上满是郑重,“这是俺用枣木给你做的枪托护板,你那步枪的枪托是硬木,冬天冻得慌,套上这个,能暖和点。还有这把小匕首,是俺年轻时闯关东带回来的,锋利得很,到了朝鲜,能防身,也能削冻土豆吃。”
王卫国接过小木盒,打开一看,枣木护板被打磨得光滑发亮,上面还刻着 “保家卫国” 四个字,匕首的鞘上缠着蓝布条,是张大爷连夜缠的,怕硌着他。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张大爷趴在桌上,戴着老花镜,一刀一刀地刻着字,手指被木刺扎破了好几次,却只是用嘴吮一下,继续干活,心里满是感动。“张大爷,您这……”
“拿着!” 张大爷打断他,眼里满是期待,“俺年轻的时候没机会参军,现在老了,不能去朝鲜杀美军,你就带着俺的心意,多杀几个敌人,给俺们北平乡亲争光!记住,一定要活着回来,俺还等着听你讲朝鲜的故事,等着喝你的庆功酒!”
“俺一定!” 王卫国用力点头,把小木盒紧紧抱在怀里,“张大爷,大妈,小芳,俺到了朝鲜,一定好好打仗,好好活着,等胜利了,俺就回来,陪你们过年,喝您熬的柏叶粥!”
小芳从门后跑出来,把手里的小红旗塞进他手里,哽咽着说:“卫国哥哥,你带着这个,想俺们的时候就看看它,它代表俺们在北平等着您回来!你要多杀美军,保护好自己,保护好王爷爷(王破军)!”
王卫国接过小红旗,红旗在晨雾中飘着,像一团小小的火焰。他蹲下身,摸了摸小芳的头:“小芳乖,等俺回来,教你练七星步,教你认草药,好不好?”
小芳用力点头,眼泪却掉得更凶了。李大妈走过来,把小芳搂在怀里,抹了抹眼角的泪:“好了,别耽误时间,火车站离这儿远,别赶不上火车。记住,到了朝鲜,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你养父,俺们在北平等着你们父子俩平安回来!”
王卫国站起身,深深看了一眼四合院 —— 青灰色的屋顶,斑驳的青砖墙,院里的老槐树,还有站在门口的街坊们,这些画面像刻在他心里一样,清晰得挥之不去。这是他在北平的家,是他从战地少年长成青年榜样的地方,这里有他的牵挂,有他要守护的人。
“俺走了!” 他对着街坊们敬了个军礼,转身大步往外走,不敢回头 —— 他怕一回头,就再也舍不得离开。
胡同里的街坊们都出来送行,有的递鸡蛋,有的送干粮,有的拍着他的肩膀,说着鼓励的话。“卫国,好好打仗,俺们等着你的好消息!”“到了朝鲜,别逞能,保护好自己!”“胜利了一定要回来看看俺们!”
王卫国一一答应,脚步却不敢放慢。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街坊们站在胡同口,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在晨雾里,还在挥手,心里满是不舍,却也透着坚定 —— 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个像四合院街坊一样的中国人,是他们的期盼,支撑着他奔赴朝鲜战场。
走到前门大街,晨雾渐渐散了些,街上的人多了起来,大多是赶早集的百姓,还有不少穿着军装的战士,正往火车站方向走 —— 他们都是要赴朝参战的志愿军,脸上带着和王卫国一样的坚定与不舍。报童的叫卖声传来:“号外!号外!志愿军首批部队即将跨过鸭绿江!北平各界群众热烈送行!”
王卫国买了一份号外,上面写着 “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还有志愿军战士在火车站宣誓的照片,心里的热血再次翻涌。他想起开国大典时,他站在天安门广场,听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时的激动,想起反特时,他和养父一起保护街坊的决心,想起体育比赛时,他为军区争光的骄傲 —— 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 “保家卫国” 的信念。
走到北平城墙下,王卫国停下脚步。城墙依旧巍峨,青砖上还留着战争的痕迹,有的地方弹痕累累,有的地方刻着抗日标语。他想起大纲里写的,临行前要在北平城墙刻下 “还我河山”,便放下背包,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匕首(张大爷送的),在城墙的一角,用力刻下 “还我河山” 四个大字 —— 字体苍劲有力,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
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这四个大字在晨雾中闪着光,像在向他昭示着使命与责任。他想起母亲的遗愿,想起养父的嘱托,想起赵老栓的牺牲,想起四合院街坊们的期盼,心里暗暗发誓:“俺王卫国,今日告别北平,赴朝参战,定要把美军赶回去,保家卫国,还我河山!俺要活着回来,守护北平的和平,守护街坊的安宁,守护新中国的太平!”
刻完字,他站起身,深深看了一眼北平城墙,转身往火车站走去。路上,他遇到了李大勇和孙二牛,两人也背着背包,手里握着步枪,正往火车站方向赶。“卫国哥!你咋才来?俺们都等你半天了!” 李大勇笑着说,脸上却带着不舍,“俺娘给俺煮了鸡蛋,分你几个,到了火车上吃。”
孙二牛也递过来一个布包:“俺娘给俺纳的鞋垫,俺多带了几双,给你两双,朝鲜的冬天冷,别冻坏了脚。”
王卫国接过鸡蛋和鞋垫,心里暖暖的。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两人眼里的不舍与坚定,知道他们和自己一样,舍不得北平,舍不得家人,却为了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走!咱们一起去朝鲜,一起打美军,一起活着回来!”
三人并肩往火车站走,晨雾彻底散了,太阳从东方升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北平的街道上,洒在他们身上,像在为他们送行。火车站里已经挤满了人,有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有送行的亲人,有送慰问品的群众,人声鼎沸,却透着一股悲壮与激昂。
“卫国!”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王卫国回头一看,是张连长,他正站在火车旁,对着他挥手,“快上来!火车马上就要开了!”
王卫国和李大勇、孙二牛赶紧跑过去,登上火车。火车的车厢里挤满了战士,大家互相打招呼,分享着各自的临别赠物,说着鼓励的话。王卫国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打开背包,把李大妈送的棉衣、张大爷送的木盒、小芳送的小红旗都小心翼翼地放好,又把母亲的手帕拿出来,贴身藏好,心里满是坚定。
火车缓缓开动,王卫国趴在车窗上,往外望去 —— 火车站里的人群在挥手,北平的街道在后退,熟悉的建筑渐渐远去。他看到了前门大街,看到了北平城墙,看到了绒线胡同的方向,心里满是不舍,却也透着一股决绝。
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四合院的街坊们还站在胡同口,望着火车站的方向;“看到” 张大爷拄着拐杖,对着火车开走的方向,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看到” 李大妈抱着小芳,眼泪掉个不停;“看到” 养父在朝鲜的集结地,正望着北平的方向,眼里满是期盼。这些画面像一股力量,支撑着他,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火车越开越快,北平的轮廓渐渐模糊,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王卫国收回目光,握紧手里的步枪,摸了摸胸口的手帕和木盒,心里默念着:“北平,等着俺!街坊们,等着俺!养父,等着俺!俺一定带着胜利回来,还你河山,护你太平!”
这列载着热血与信念的火车,带着王卫国和无数志愿军战士,驶离了北平,朝着东北的方向驶去,朝着朝鲜的战场驶去。车厢里,战士们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的歌声回荡在车厢里,回荡在北平的上空,透着一股 “为了家国,义无反顾” 的豪情与决绝。
王卫国看着窗外,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前方的路很苦,很险,朝鲜的战场上有严寒,有炮火,有强大的美军,但他不怕。他要在朝鲜的战场上,打出中国人的威风,打出新中国的尊严,为了北平的和平,为了新中国的太平,拼尽全力,将敌人杀到胆寒。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奋斗在激情岁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