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节
《忆东栅学脉》
童稚听言膝下温,双溪潮信记根痕。
壬寅改院书声起,六艺铭楹教泽存。
溪分燕尾滋文脉,桥易长丰识旧村。
百年弦诵今犹在,一瓣心香对故园。
小时候的事大多模糊了,唯独外公坐在廊下藤椅上的模样,总像浸在双溪的水汽里,带着点潮润的清晰。他烟袋锅里的火星明灭,说话时喉结轻轻动,说东栅口的学堂门口有副字,刻在柱子上,能让娃娃们记一辈子。
我那时正趴在他膝头,数他粗布裤腿上的补丁,听见“字”便仰脸问:“比对门编织白事纸花卖的亚君的爷爷卜老头教的‘日月水火’还好?”
外公笑起来,胡茬蹭得我额头痒:以后别去听他讲故事,说不定他也会被批斗,尽量别去他家串门,又道:“那是给学堂立规矩的。等你长大了,去寻寻看,就晓得了。”
我不懂什么是“规矩”,只把那句“寻寻看”刻在了心里,像埋下颗种子,以为日子长着呢,总有破土的那天。
这颗种子埋了五十多年。直到六十岁那年,退休证上的红章还新鲜,我已天天往市图书馆跑。管理员认得我了,每次都把落满灰尘的《嘉兴府志》《教育志》推过来,笑着说:“老木子李头您又来扒东栅口的老底?”
我总点头,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忽然在“常丰蒙学堂”几个字上顿住——像有人在记忆深处敲了下,嗡的一声。
直到2024年这个春天,在图书馆的古籍部,我摸到了那册“槜李郭刻”版《小种字林柱铭偶存》。宣纸薄如蝉翼,凑近了能闻见陈年的墨香与樟木味,翻到某页时,心跳忽然漏了半拍——
“六艺萌芽学先书计,双溪荟萃理悟渊源。”
是外公说的那副字!落款写着“常丰蒙学堂”,题字人是清末举人吴寿福。旁边还有行小注:“壬寅初春,改书院为学堂”。壬寅年,正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
指尖抚过那行字,纸页微凉,心里却像被什么烫了下。原来外公没骗我。那年清政府刚颁了《钦定学堂章程》,“废科举,兴学堂”的风刮到嘉兴,东栅口便借着“庙产兴学”的新政,把吉祥庵的香火换成了书声,办起了“常丰蒙学堂”——这竟是东栅史无前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六艺”是老祖宗的蒙童课,礼、乐、射、御、书、数,刻在学堂柱子上,像给一代代东栅人立了块碑。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东栅小学的操场,总见老教师用红漆在墙上写“好好学习”,粉笔灰落在肩头,像落了层细雪。原来百年前的先生们,早用“学先书计”四个字,把读书的根扎在了这里。
东栅口这地方,原是护卫郡城的哨口,名字里的“栅”字,还带着点刀光剑影。可双溪的水柔,绕着镇子流成市河,到了凤凰洲——会龙山那里,便分作汉塘、魏塘两道,像凤凰展开的尾羽。宋时张尧同写它“可怜一溪水,分作两塘流”,元明时陈元、沈尧中更说它“堤柳参差岸芷香”。这水养人,也养文脉,明代时东栅属常丰坊,坊里的张家弄、起龙巷,桥弯弄,石灰弄条条都通着双溪的水。难怪最早的学堂要叫“常丰蒙学堂”,是把这方水土的念想,都刻进了名字里。
元·至元《嘉禾志》里记“常丰桥在县东九里”,那桥我小时候常走,桥下是水产渔业大队村落,石狮子的耳朵被摸得溜光。2001年重建时,桥名竟改成了“长丰桥”。是写白了字,还是改了新名?没人说得清,不过我平时也是以长丰桥说的,可巧,旧时县城四栅,唯独“东栅”这地名留了下来,东栅小学的名字,也兜兜转转一百多年,没丢。
辛亥革命后,学堂搬到了小镇北侧的吉祥庵——就在后来张家弄北口,吴泾路边的吉祥庵自然村。那时校名改作“嘉兴县第一区区立东栅小学”,没人说得清,这是不是1902年那座常丰蒙学堂的旧址。《嘉兴市教育志》里倒记着,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栅设了“东栅初等小学堂”,想来该是常丰蒙学堂换了名号。2001年修志时,编纂者还没见过《小种字林柱铭偶存》,自然不知道吴寿福这副楹联,更说不清这学堂的来龙去脉。
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下了《小学校令》,“学堂”改称“学校”。到民国八年,东栅区有了两所国民学校,第一所就在镇上,兼办高小,便是后来的东栅小学;第二所设在串头浜。
再后来,校名跟着时代变:嘉兴县塘汇区东栅镇完全小学、东栅中心小学、东栅人民公社“五七”学校……变来变去,校址还在那片地方,书声也没断过。如今搬到双溪路上了也换成了新楼房。
我合上书,窗外的雨停了,阳光透过木窗棂,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忽然想起外公膝头的温度,想起双溪的水漫过青石板的声音。那颗埋了几十年的种子,原来早顺着双溪的文脉,顺着一代代东栅人的脚印,长成了树。
树底下,是百年的书声,是“学先书计”的根,是“理悟渊源”的魂。
喜欢孤叶浮萍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孤叶浮萍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