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大会的篝火余温尚未散尽,杨靖宇便召集了根据地的核心骨干,在指挥部那顶略显拥挤却气氛肃穆的帐篷里,召开了一次关乎未来的战略会议。煤油灯的光晕在每个人凝重而坚定的脸上跳跃,墙上那幅浸染着汗渍与血迹的军事地图,如同这片黑土地的缩影,每一道等高线都仿佛刻满了斗争的艰辛与希望。
杨靖宇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代表他们根据地的红色区域外围,那里是更广袤、也更显空白的地带。“同志们,”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帐篷内的寂静,“‘秋风行动’咱们是顶过去了,鬼子吃了大亏,暂时缩了回去。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死心了!北境的冬天漫长,鬼子补给困难,活动会减少,这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但更是我们积蓄力量、向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他的目光扫过陈青山、林晚秋、秦啸岳、赵老根、何秀兰等人,继续说道:“咱们不能只满足于守住黑瞎子沟这一亩三分地。鬼子这次能调集三路兵马合围,下次就可能调动五路、十路!要想真正站稳脚跟,打破敌人一次次‘铁壁合围’的企图,我们就必须跳出这个圈子,把根须扎得更深、更远!要主动联系周边可能存在的其他抗日力量,不管是零散的山林队,还是有组织的抗联兄弟部队,都要想办法取得联系!我们要把北境这片广袤山林里的抗日火种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更大的网!让鬼子顾此失彼,首尾难顾!”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决:“这就叫‘联动’!不仅要联动,还要形成有效的机制。情报共享、物资互助、战术策应!咱们在这里顶住鬼子的主力,其他根据地的同志就能在敌人的侧翼、后方狠狠捅刀子!反过来,他们在那边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咱们这边的压力就能减轻!只有这样,咱们的抗联才能真正成为插在鬼子心脏地带的一把尖刀,而不是一座迟早会被攻破的孤堡!”
这个宏大的战略构想,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心潮澎湃,同时也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在日军严密封锁、通讯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并取得“邻居”的信任,绝非易事。
“司令员,联系其他根据地的事,交给我们通讯队吧!”林晚秋率先请缨,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经过上次的缴获和苏联同志的帮助,咱们的电台功率和稳定性都提高了不少。我可以尝试不同的频率,发送约定的联络信号,看看能否收到回应。即使暂时联系不上具体的部队,也能通过监听日军通讯,分析判断周边区域是否有其他抗联力量在活动。”
杨靖宇赞许地点点头:“好!晚秋同志,这件事就由你主要负责。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出来。这是咱们走出去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秋的通讯帐篷成了根据地最忙碌的地方之一。几部电台昼夜不停地开机,王小草和其他报务员轮班值守,手指在电键上飞快跳动,发出代表“寻找战友”的特定呼号和密码。耳机里充斥着各种嘈杂的电磁干扰和日军的明码通话,她们必须像大海捞针一样,仔细分辨任何一丝微弱的、可能是友军回应的信号。
同时,林晚秋也更加专注地破译日军的密电。她发现,近期日军电文中,除了提及对黑瞎子沟根据地的“持续关注”外,还频繁出现对“黑水河上游匪患”、“盘龙山一带不明武装骚扰”的清剿指令。这些地区距离黑瞎子沟都有数日路程,番号也与针对他们的日军部队不同。这似乎印证了杨靖宇的判断——周边确实存在其他抗日武装在活动,并且已经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深夜,当王小草值守时,耳机里突然捕捉到一个极其微弱但节奏熟悉的信号回应!对方使用的编码方式,与抗联内部曾经流传过的一种旧密码本有七八分相似!王小草激动得差点叫出声,她立刻稳住心神,将信号记录下来,并尝试用约定的方式确认身份。
经过连续几个夜晚小心翼翼的试探和确认,对方终于表明了身份——他们是活跃在黑水河上游、盘龙山一带的“东北抗日联军李红光支队”!支队长李红光,也是一位久经沙场、让日军头疼不已的老抗联战士。
消息传到指挥部,杨靖宇等人欣喜万分。他立即指示林晚秋,与李红光支队约定时间、地点,举行一次秘密的高级领导人会晤,共商联动大计。
会晤地点选在了两处根据地交界处的一个隐秘山谷,这里山高林密,只有经验最丰富的猎户才知道路径。杨靖宇亲自带队,陈青山、林晚秋以及赵老根带着几名精锐护卫同行。为了表示诚意,他们还特意带上了一些根据地自产的草药和节省下来的部分弹药作为礼物。
会面当天,山谷里薄雾弥漫。杨靖宇一行人提前到达,隐蔽在预定的地点。约定的时间刚到,对面山林中也出现了几个人影,同样警惕而迅捷。为首一人,身材不算高大,但步履沉稳,目光锐利如鹰,脸上刻满了风霜的痕迹,正是李红光。
两位在北境山林中各自坚持抗战多年的将领,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没有过多的寒暄,眼神交汇间,已是同志般的信任与默契。
“杨司令!久仰大名!你们在黑瞎子沟打得好啊!干掉了鬼子那么多兵力,我们都听说了,真是大快人心!”李红光的声音洪亮,带着东北汉子特有的豪爽。
“李司令过奖了!你们在盘龙山牵制了鬼子不少部队,也是功不可没!”杨靖宇诚恳地说,“咱们都是中国人,打鬼子是分内的事!现在鬼子势大,咱们只有抱成团,才能有活路,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仗!”
两人席地而坐,摊开各自带来的简易地图。林晚秋和李红光支队带来的参谋也在一旁交流情报。
李红光介绍道:“我们支队目前大概有三百多人,主要活动在盘龙山、黑水河上游一带。那边山势更险,鬼子的据点相对少一些,但我们的物资也更困难,尤其是药品和弹药奇缺。鬼子最近也在增兵,看样子是想在入冬前把我们挤出去。”
杨靖宇则将黑瞎子沟根据地的情况、面临的敌情以及“联动”的构想和盘托出:“……所以,我们觉得,咱们两家,甚至将来联系上更多家,必须形成一个拳头。情报上,咱们定期交换,特别是鬼子大规模调动的消息,要第一时间互通有无,让彼此有个准备。物资上,咱们可以根据情况互相调剂,我们有多的粮食、草药,可以支援你们;你们如果能缴获到我们急需的电台零件、电池或者特定型号的弹药,也希望能想着我们。”
“最重要的是战术上的配合!”陈青山补充道,“比如,鬼子集中兵力扫荡你们盘龙山,我们就可以在黑瞎子沟这边主动出击,打他的后勤据点,破坏交通线,迫使鬼子分兵回援,减轻你们的压力。反过来也一样!”
李红光听得连连点头,用力一拍大腿:“好!这个主意好!杨司令,陈队长,你们想的跟我们不谋而合!以前咱们是各打各的,虽然也让鬼子不好过,但总感觉力气使不到一块儿去。要是真能像你们说的这样联动起来,那咱们的威力可就大了!鬼子再想搞什么‘分进合击’,咱们就给他来个‘四面开花’!”
具体的联动方案在热烈的讨论中逐渐清晰:
一、建立定期联络机制:每半月通过电台互通一次基本情况,使用双方约定的新密码,并设立紧急情况下的特殊联络信号。在林晚秋的提议下,还约定了几处隐秘的“死信箱”位置,用于传递无法通过电波发送的书面情报或小型物资。
二、划定协同作战区域和方式:明确了在对方遭遇大规模攻击时,另一方应尽可能采取袭扰、破交等行动进行策应的具体原则。并初步探讨了在适当时机,集中两支部队的精锐力量,联手拔除一两个关键日军据点的可能性。
三、物资支援与人员交流:李红光支队当场留下了两名经验极其丰富的侦察兵,帮助黑瞎子沟根据地训练侦察队伍,传授在更复杂山林地形下的生存和作战技巧。杨靖宇则承诺,下一批粮食收获后,将尽快筹措一部分送往盘龙山。同时,双方卫生队也建立了联系,何秀兰将一些常用的草药配方和土法急救经验,分享给了李红光支队的卫生员。
会晤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山谷中洒满金色的余晖。两位司令员再次紧紧握手。
“杨司令,保重!咱们山里再见!”李红光郑重地说。
“李司令,你也保重!联动起来,咱们一定能迎来胜利的那天!”杨靖宇目光坚定。
带着达成的协议和沉甸甸的礼物(主要是弹药),李红光支队的人影消失在山林暮色中。杨靖宇一行人则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根据地。
联动抗联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很快在根据地传开。战士们和老乡们都感到振奋不已。以前总觉得是在孤军奋战,现在知道了还有强大的兄弟部队就在不远处并肩作战,那种无形的鼓舞力量是巨大的。
小石头兴奋地对陈青山说:“陈大哥,以后咱们是不是就能和盘龙山的同志们一起打鬼子了?那力量可就大了!”
陈青山拍拍他的肩膀:“是啊,石头。团结就是力量。以后你的任务可能就不光是守咱们这块地方,说不定还要跟着队伍出去,和兄弟部队配合作战呢!要学的本事还多着哩!”
林晚秋的通讯队更加忙碌了,与李红光支队的定期联络成了重中之重。她也开始着手整理一套更完善、更保密的情报传递和密码更换体系,为将来可能联系上更多抗联部队做准备。
秦啸岳摩拳擦掌,对着地图研究盘龙山一带的地形,琢磨着将来如何配合行动。赵老根则带着那两名新来的侦察兵,深入根据地周边的山林,实地教授各种侦察和伪装技巧,将黑瞎子沟的“山林术”与盘龙山的经验相互印证、融合。
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开阔的格局和信心,在黑瞎子沟根据地悄然生成。无形的电波穿梭在北境的山林上空,如同坚韧的丝线,将分散的抗日力量初步联结在一起。虽然前路依然布满荆棘,强敌环伺,但“联动”的理念已经播下种子,预示着东北抗联的斗争,即将进入一个更具战略纵深、更加波澜壮阔的新阶段。他们不再仅仅是坚守者,更是即将主动出击、搅动整个北境战局的燎原星火。
喜欢怒踏山河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怒踏山河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