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边关砺刃
太子李昊亲赴北境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长安。有人赞其勇毅担当,有人忧其年少涉险,更有人在暗中揣测帝后此举的深意。但无论如何,帝国的储君,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与边关将士站在一起。
出行那日,天色未明。李昊未着储君冕服,只穿了一身利落的玄色劲装,外罩御寒的狐裘。他身后,是同样轻装简从的格物院博士与将作监精选的工匠,他们携带的不是经书典籍,而是各种测量工具、图纸和一批特制的、用于快速凝固和加固的“石脂灰”(早期水泥)样本。
林薇亲自为儿子整理衣领,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万事小心,听郭都督的话。”
李瑾则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目光深沉:“去看看真实的战场,看看将士们是如何用血肉守护这个国家的。记住你看到的,感受到的。”
李昊重重点头,翻身上马,在精锐禁卫的护送下,汇同兵部调拨的援军和物资车队,向着北方,踏上了征程。
**\\* \\* \\***
越往北,景色越发苍凉。初春的寒意依旧刺骨,沿途可见战争留下的疮痍——焚毁的村庄,荒芜的田地,以及络绎不绝向南逃难的流民。李昊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那份图纸上的推演和计算,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十数日后,队伍抵达铁山关。昔日雄关,此刻满目疮痍。被炸裂的城墙段如同狰狞的伤口,焦黑的痕迹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血腥与火硝混合的气味。守关将士们甲胄破损,面带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同盯紧猎物的鹰隼。
郭猛亲自在关下迎接,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将看到年仅十余岁的太子风尘仆仆而来,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但更多的是郑重。他并未因李昊的年幼而有丝毫怠慢,严格按照军礼参见。
“郭都督请起,北境安危,全赖将军与诸位将士,孤此行,是来学习,也是来尽力。”李昊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但语气却异常沉稳。
他没有浪费时间,稍事休息后,便在郭猛派出的将领陪同下,亲自勘察那段被炸毁的城墙。他不再是东宫里纸上谈兵的太子,而是顶着寒风,踩着碎石,用尺规仔细测量裂缝的宽度和深度,询问当时爆炸的细节,观察地基的受损情况。
格物院的博士和工匠们也立刻投入工作,利用带去的工具进行更精确的测绘,分析墙体结构,测试“石脂灰”在低温下的凝固速度和强度。
夜晚,李昊不顾疲惫,召集博士、工匠与军中负责工事的将领,在油灯下展开图纸,激烈讨论修复方案。
“直接填补裂缝恐难持久,必须从内部加固!”
“地基受损,需打下新的‘地钉’(大型木桩或石桩)!”
“天气寒冷,‘石脂灰’凝固太慢,需搭建暖棚,生火保温!”
“敌军虎视眈眈,施工时需派重兵护卫,防止骚扰!”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李昊认真地听着,时而发问,时而用他那套新算符号快速计算着承重、物料和工期。他不再仅仅提出构想,而是开始学习如何将构想,在残酷的现实约束下付诸实施。
郭猛偶尔前来,看着太子与博士、工匠、军官们围在一起,为了一个施工细节争得面红耳赤,眼中不由流露出些许欣慰。这位太子,与他想象中养尊处优的储君,很不一样。
**\\* \\* \\***
修复工程在紧张与危险中展开。正如所料,兀术绝不会坐视唐军修复关墙。黑狼部的骑兵如同幽灵般,不时出现在关外,用冷箭、小股突袭,甚至再次尝试挖掘地道,干扰施工。好几次,箭矢就落在距离李昊不远的地方,被护卫死死挡住。
李昊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威胁,小脸吓得煞白,但他没有退缩,也没有要求特殊保护,只是更加专注于手中的图纸和计算,仿佛那些纷飞的箭矢只是恼人的蚊蝇。
他甚至根据实际观测和军中老兵的经验,对原本的修复方案做出了几处关键修改,比如建议在修复墙体内部,用夯土和碎石填充,形成更稳定的结构;又比如设计了一种可快速拆卸组装的“活动护板”,在士兵护卫下进行高危作业时,能提供更好的防护。这些建议虽然稚嫩,却极其实用,让负责具体施工的将领刮目相看。
日子在叮当作响的施工声和不时响起的警讯中一天天过去。被炸毁的关墙,在无数人的血汗浇筑下,一点点地被修复、加固。李昊的脸被北风吹得粗糙,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那双眼睛,却日益明亮和坚定。
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将士的英勇;体会了工程的艰难,也感受了知识的力量。他不再仅仅是帝国的太子,更是这铁山关上万将士中的一员。
然而,就在关墙修复接近尾声,所有人都稍稍松了口气的时候,郭猛接到了斥候的紧急军报——兀术的大军,正在关外百里处秘密集结,似乎准备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总攻!而这一次,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毒火雷”和一种……前所未见的、巨大的、需要数十头牛拉动的木质器械!
风雨欲来,真正的考验,即将降临。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