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五年的春天,应天城本该是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好光景,可不知怎的,一股子倒春寒裹挟着连绵的阴雨,愣是把满城春色浇了个透心凉。
秦淮河的水涨了不少,画舫也少了往日的丝竹喧嚣,连街面上叫卖杏花、春饼的小贩,吆喝声都带着几分有气无力。
“邪了门了,这雨下得没完没了,老子晾在院里的袍子都快长蘑菇了!”吴王府演武场内,朱同燧挽了个刀花,收势而立,对着阴沉沉的天空抱怨道。
他刚练完一套刀法,额角见汗,却被这湿冷的空气激得打了个哆嗦。
旁边抱着胳膊观战的朱同燨慢悠悠地道:“惊蛰已过,春雨贵如油,下点雨正常。只是这连绵之势,确实有些扰人。”
“扰人?我看是扰心!”一个带着戏谑的声音插了进来,只见李炎不知何时溜达了过来,手里还拎着个油纸包,一股诱人的肉香隐隐飘出,“知道这说明什么吗?说明老天爷都感应到了,咱们这应天城啊,要出大事,还是伤心事。”
朱同燧凑过去,鼻子抽动:“李叔,带的什么好吃的?至于大事……能有啥大事?莫非哪个不开眼的又惹我爹不高兴了?”
李炎神秘兮兮地摇摇头,把油纸包塞给朱同燧:“刚出炉的烤鹿腿,给你们哥俩打打牙祭。大事嘛……等着吧,消息快到了。”
他话音刚落,就见王府长史脚步匆匆、面色凝重地穿过月洞门,径直朝着澄心殿方向而去,手里捧着一份盖着加急火漆印的信函。
朱同燧和朱同燨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疑惑。李炎则叹了口气,脸上的玩世不恭彻底收起,低声道:“瞧见没?丧报来了。”
澄心殿内,朱栋正对着一幅巨大的海图比划,上面标注着即将远航南洋的“镇海号”铁甲舰及其护航舰队的航线。他眉头微蹙,手指敲打着旧港的位置,思考着如何进一步巩固大明在那里的统治。
“王爷,”长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将那份加急文书呈上,“卫国公府……来报。”
朱栋心头莫名一跳,接过文书,迅速拆开火漆。目光扫过那几行字,他的动作顿住了。文书上的字迹仿佛带着寒意,穿透纸张,直抵掌心。
“卫国公邓愈……于乾元五年三月丙寅,去世。”
简短的一行字,却重若千钧。
邓愈?那个在洪武功臣中排行靠前,以勇猛稳健着称,被老爷子朱元璋私下里称呼为“邓老二”的卫国公?就这么走了?
朱栋沉默着,将文书轻轻放在桌上。他这具身体的本能,涌起一股混杂着震惊与怅然的情绪。
尽管他灵魂来自后世,对邓愈的直观感受多源于史料和原身记忆,但此刻,一种“历史车轮碾过,又一个熟悉名字成为过去”的实感,无比清晰地浮现。
更重要的是,邓愈的离世,意味着大明开国武人集团那根顶梁柱,又倒了一根。徐达、常遇春虽仍在,却也早已伤病缠身,这等擎天玉柱,是坏一根就少一根。
“王爷?”长史见他久久不语,小心翼翼地唤了一声。
朱栋回过神,深吸了一口带着湿冷空气,问道:“陛下和太上皇、太后那边,通知了吗?”
“通政司已同时呈报宫中。听闻……听闻陛下悲恸,已下旨辍朝三日。太上皇和太后娘娘也已得知。”
朱栋点了点头,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淅淅沥沥、愁云惨淡的雨幕,沉声下令:“传令,王府内外,即日起摘彩披素,停宴乐百日。着世子、江宁王、淮安王、乐安王、永嘉郡主等,即刻更换素服,随本王前往卫国公府吊唁。”
“是!”长史领命,匆匆而去。
李炎这时才闪身进来,脸上没了平时的嬉笑,低声道:“王爷,邓镇那边……”
“知道了。”朱栋打断他,揉了揉眉心,“这小子,顶梁柱塌了,怕是慌了神。走吧,咱们去看看,送老国公最后一程。”
卫国公府,往日威严的门庭此刻已被一片刺目的缟素覆盖。
两只巨大的白灯笼在春风细雨中摇曳,映得门前石狮都少了几分威猛,多了几分凄凉。车马络绎不绝,皆是前来吊唁的文武官员,人人面带悲戚,或真或假。
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纸钱和潮湿泥土混合的复杂气味。
朱栋的王府仪仗抵达时,立刻引起了注意。他一身玄色常服外罩素白麻衣,神色沉静,在朱同燨、朱同燧等一众同样素服的子女簇拥下,步履沉稳地踏入府门。李炎紧随其后,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如同暗夜中的鹗鸟。
尚未走进灵堂,那震天的哭声和嗡嗡的诵经声便已传来。灵堂内,白幡低垂,正中停放着巨大的楠木棺椁,明黄棺罩彰显着帝王恩荣。棺椁前香烟缭绕,供品堆积如山。
最引人注目的是跪在棺左的邓镇。他一身重孝,几乎匍匐在地,哭声嘶哑绝望,仿佛要将心肺都哭出来一般。“爹!您睁开眼看看儿子啊!爹——!”一声声呼唤,带着锥心之痛,让闻者无不心酸。他身旁的女眷们亦是哭声一片。
棺椁右侧,则以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为首,站着一大批勋贵武将。徐达面容枯槁,眼神黯淡,只是默默地看着邓愈的灵位,仿佛一夜间又苍老了许多,那挺了一辈子的脊梁,似乎也微微弯了些。
常遇春则是虎目通红,猛地以拳捶地,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低吼道:“邓老二!你个不仗义的!说好了等开春一起去汤泉泡澡舒活筋骨,你怎地就失信了!留下我们这帮老家伙……”话语未尽,已是哽咽难言。冯胜、汤和等人亦是面露悲戚,物伤其类之情,溢于言表。
朱栋心中暗叹,这场景,比任何史书描写都更具冲击力。他收敛心神,上前几步,从司礼官手中接过三炷清香,在烛火上引燃,对着邓愈的灵位,肃然三揖。青烟袅袅,模糊了他沉静的面容,却掩不住那份源自地位的威仪与此刻的庄重。
将香插入炉中,他转身走向痛哭流涕的邓镇。
邓镇感受到有人靠近,抬起泪眼模糊的脸,见是朱栋,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竟不顾礼节,一把抓住朱栋的衣袖,泣不成声:“王爷……王爷……我爹……他走了……我……”
朱栋任他抓着,另一只手重重按在邓镇因剧烈哭泣而颤抖的肩上,声音低沉而有力,清晰地传入周围众人耳中:“将军,节哀!卫国公一生征战,为国为民,功勋彪炳,如今走得安详,乃是寿终正寝,你当为他感到欣慰。”
他微微俯身,目光直视邓镇泪眼,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你是邓愈的儿子,是卫国公府的继承人!此刻,无数双眼睛都在看着你!哭,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擦干眼泪,挺起胸膛,扛起卫国公府的旗帜,光耀邓氏门楣,方是为人子者的大孝,方不负你父亲一世英名!你可明白?”
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不仅震醒了悲痛中的邓镇,也让在场如徐辉祖、常茂等勋贵二代们心神剧震。父辈余荫终有尽时,他们终须独自面对风雨,撑起家族的未来。
邓镇身躯一震,用力抹去脸上的泪水鼻涕,尽管眼眶依旧红肿,但眼神中已燃起一丝坚定的火焰。他朝着朱栋重重叩首,声音虽哑却带着决绝:“末将……明白!谢王爷教诲!邓镇必不负父亲,不负陛下,不负王爷期望!”
朱栋点了点头,这才转身走向徐达、常遇春等人。几位老将与他目光交汇,皆微微颔首。无需多言,一种同为大明支柱,感同身受的默契已然流通。
皇宫,武英殿。
朱标未曾身着龙袍,仅是一袭玄色常服,独立于那幅巨大的《大明寰宇全图》前。他的目光失焦地落在西北方向,那里曾是邓愈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之地。殿内寂静无声,唯有窗外淅沥的雨声敲打着琉璃瓦。
他的眼角犹有湿痕,显然刚刚经历过一场情感的宣泄。邓愈于他,非止于臣子,更是看着他长大的叔伯,是国之干臣。
“皇兄。”朱栋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朱标缓缓转身,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伤感,声音沙哑:“二弟,你来了。”他抬手指向地图一角,“你看那里,当年邓叔以偏师牵制数倍之敌,身被数创,几不能归……他曾教朕骑射,言道为将者,手要稳,心更要稳。如今……”语声哽咽,难以继续。
朱栋走到他身侧,与他并肩而立,望着那象征帝国版图的巨画,沉声道:“大哥追封邓叔为宁河王,邓叔一生,‘武’以安邦,‘顺’以守成,得享大名,谥曰‘武顺’,实至名归。他见证了大明开国,见证了乾元初兴,此生可谓无憾。”
“无憾……是啊,他倒是无憾了。”朱标喃喃,脸上闪过一丝落寞,“可朕身边,能如邓叔这般既忠心耿耿,又勇毅持重的老臣,是越来越少了。徐叔叔、常叔叔他们……唉……”这一声叹息,道尽了帝王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以及对时光流逝、老成凋谢的无奈。
朱栋正欲宽慰,一名内侍脚步急促而入,跪地禀道:“陛下,王爷,太上皇、太后娘娘驾临太庙,说是……要单独与邓老国公话别。”
朱标与朱栋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那抹了然与更深沉的悲意。父皇母后亲自前往太庙,这已是人臣极致的哀荣,也勾起了他们对那段峥嵘岁月更深的追忆。
太庙内,灯火通明,却气氛凝重。
太上皇朱元璋与太后马秀英,皆未着皇家礼制服饰。朱元璋仅是一身深蓝色粗布旧袍,如同当年在濠州时一般;马秀英则是一袭素净的深青色襦裙,未施粉黛。
两人并肩立于功臣阁内,邓愈那幅新挂上的画像之前。画像上的邓愈,顶盔贯甲,目光炯炯,意气风发。
朱元璋仰头看着,久久不语,布满皱纹的脸上,肌肉微微抽动。马秀英默默站在他身旁,手中捻着一串佛珠,眼中含泪,却强忍着没有落下。
“邓老二……”终于,朱元璋开口了,声音低沉沙哑,带着浓重的凤阳口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你小子……忒不仗义!”
他猛地提高音量,像是在质问,又像是在发泄:“当年咱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你跟着咱!咱被陈友谅那厮追得屁滚尿流的时候,你也跟着咱!说好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富贵不离!现在好不容易天下太平,儿孙满堂,该享福了,你狗日的……你狗日的怎么就先撂挑子了?!啊?!”
他越说越激动,胸口剧烈起伏,眼眶瞬间红了,猛地别过头去,用那粗糙的手背狠狠擦过眼角。
马秀英伸出手,轻轻握住朱元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臂,声音哽咽却带着安抚:“重八……莫要说这些了。邓二兄弟他……他走得安详,没受什么罪,这就是福分。”
朱元璋猛地甩开她的手,像个倔强的孩子,红着眼睛瞪着画像:“福分?屁的福分!咱宁愿他躺在床上让人伺候着,也好过现在阴阳两隔!还有汤和、徐达、常遇春……你们这帮老家伙,都给咱好好活着!谁再敢先走一步,咱……咱……”他“咱”了半天,后面威胁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和无法掩饰的悲怆。
马秀英的眼泪终于滑落下来,她再次握住朱元璋的手,这一次,朱元璋没有挣脱。她看着画像上英姿勃发的邓愈,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军营里憨厚笑着,偷偷把好不容易得来的肉干分给受伤弟兄的年轻将领。
“邓二兄弟,”马秀英的声音轻柔而哀伤,“你放心去吧。镇儿那孩子,标儿和栋儿会看顾好的。大明……有我们这些老家伙看着,有标儿、栋儿他们撑着,乱不了。”
朱元璋沉默下来,所有的怒火与不甘,最终都化为一声长长的、充满了无尽疲惫与怀念的叹息。他抬起另一只微微颤抖的手,极其轻柔地拂过画像上邓愈那冰冷的脸颊。
“走吧……安心走吧。”他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下面……等着咱……到时候,再跟你算账……”
说完,他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高大的身躯佝偻下来,由马秀英搀扶着,步履蹒跚,一步步缓缓挪出了太庙。两位老人的身影,在空旷大殿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苍老、孤独,充满了英雄暮年的悲凉。
国葬之仪,隆重无比。
送葬的队伍,自卫国公府起,绵延几里,宛若一条白色的巨龙,在初春湿润的空气中沉默前行。
灵柩由六十四名精挑细选的京营健儿肩扛,覆盖着大明龙旗。
邓镇捧着父亲灵位,行走于队伍最前。他身穿重孝,面色苍白,眼眶深陷,但腰背挺得笔直,步伐坚定,再无之前的慌乱。朱栋那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支撑着他必须坚强。
皇帝朱标特许皇室宗亲、在京公侯伯及文武重臣随行送葬。
朱栋、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汤和……这些帝国最顶尖的权贵,悉数身着素服,默然行走于队伍之中。
整个应天城仿佛都陷入了沉寂,唯有哀乐低回,纸钱如雪,漫天飞舞。道路两旁,挤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人人面带戚容,无声地表达着对这位开国名将最后的敬意。
“咚——咚——咚——”
钟山方向,报恩禅寺的钟声低沉而悠远,一声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为这位功勋卓着的王爷送行。
徐达走在朱栋身侧,望着前方那具承载着老兄弟的棺椁,声音沙哑地低语:“当年在鄱阳湖,邓老二为了抢一条快船传递军情,孤身跃入冰冷湖水,砍翻了船上数个敌军……被捞上来时,嘴唇都紫了,手里还死死攥着刀……”
常遇春在一旁,虎目含泪,接口道:“这厮……回头还跟咱吹嘘,说湖水太凉,不然他能把那船人都宰光了!妈的,死到临头还嘴硬!”他说着,用力眨了眨眼,想把涌上的热泪逼回去。
周围李文忠、冯胜、汤和等人,闻言无不神色黯然,唏嘘不已。那段金戈铁马、生死与共的岁月,随着邓愈的离去,似乎也变得更加遥远了。
朱栋默默听着,他能感受到这份超越了君臣、近乎手足的情谊是何等厚重。这不仅仅是一场国葬,更是一个时代对其中一位杰出代表的集体告别,是开国武人集团一次深刻的共鸣。
繁复的葬礼仪式逐一进行。宣读饱含赞誉的祭文,歌功颂德,百官依次跪拜致祭……当邓愈的棺椁被缓缓放入墓穴,关闭墓室,砌砖封闭墓道,一直强撑着的邓镇,终于再次崩溃,扑倒在墓前,发出压抑到极致的痛哭。这一次,无人劝阻,这是身为人子,最后也是最纯粹的告别。
尘埃落定,墓碑矗立。上书:“大明宁河武顺王,邓公愈之墓”。
春风拂过新冢,卷起几片残存的纸灰,打着旋儿,飘向远方。
朱标站在墓前,神情肃穆,对跪伏于地的邓镇沉声道:“邓镇,起身。”
邓镇闻声,强忍悲痛,依言起身,垂首而立。
“即日起,汝袭爵卫国公,望尔克绍箕裘,恪尽职守,忠君爱国,光耀门楣,勿堕尔父一世英名!”朱标的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也带着一丝对晚辈的期许。
“臣!邓镇!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隆恩,不负先父遗志!”邓镇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定,深深叩拜下去。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眼中的悲伤犹在,但更多了一份承负重担的坚毅与决然。
朱栋走上前,再次拍了拍邓镇的肩膀,没有多言。一切鼓励与支持,尽在不言中。他知道,经此一役,邓镇将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大明武臣中新一代的砥柱。
回城的御辇内,气氛依旧沉闷。朱标望着窗外逐渐复苏的春色,沉默良久,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飘忽:“二弟,你说……我等百年之后,青史之上,会如何评说邓叔,评说你我,评说这乾元一朝?”
朱栋从对后续朝局、军权分配的思虑中回过神,闻言,唇角微扬,露出一抹复杂而带着些微自嘲的笑容:“皇兄励精图治,开海强军,刷新政治,自有公论。至于臣弟……但求于国于民有尺寸之功,问心无愧,足矣。后世史笔如刀,亦或如糖,且由他去吧。”
朱标转过头,深深看了朱栋一眼,见他神色坦然,目光清澈,最终也化为一抹无奈的轻笑,摇了摇头:“你呀……总是这般。罢了,问心无愧,确实足矣。”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