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五月末,风里带着苹果花淡淡的余韵,岗亭旁那两朵率先绽放的苹果花渐渐谢了,花瓣落在泥土上,像撒了一层粉色的碎玉。辰辰蹲在护栏边,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捡起来,夹进《戍边守护日志》里,纸页上立刻印上淡淡的花香。他笔尖一顿,写下:“5月28日,晴。苹果花谢,花瓣入册。小周叔叔给的苹果籽,已在窗台上晒了三日,颗颗饱满,像藏着阳光的密码。——辰辰”
这些天,辰辰总捧着那个装苹果籽的盒子琢磨,什么时候种、种在哪里,才能让它们像那棵苹果枝一样,在南疆的土地上扎下根。张明远看出了他的心思,特意找来一把小锄头,在柠条丛外侧圈出一片方形的土地:“这里阳光足,离岗亭近,方便你们照看。当年我们种柠条,也是选了这种向阳的坡地。”
王建国则从家里带来了腐熟的羊粪,撒在土里翻匀:“南疆的土偏沙,得加点肥料养养,苹果籽才长得壮。就像咱们守岗,得先把基础打牢。”刘志强蹲在旁边,用手把土块捏碎,嘴里念叨着:“种的时候要注意间距,太密了长不开,每颗籽都得有自己的生长空间。”
辰辰拿着小铲子,跟着老兵们学翻土。阳光照在背上暖洋洋的,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滴在泥土里,瞬间就被吸收了。他想起周卫国信里说“苹果籽要带着期盼种下去”,便捧着一把苹果籽,在手心搓了搓,轻声说:“你们要好好长,长成苹果树,结出甜甜的苹果。”
种籽的过程像一场庄重的仪式。辰辰用手指在土里戳出一个个小坑,每个坑间距十厘米,古丽和林晓则负责把苹果籽放进坑里,再用细土轻轻盖上。小艾克拜尔扛来水管,慢慢浇水,水珠落在土面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像是在给苹果籽唱摇篮曲。
“记着每天傍晚浇一次水,别浇太多,免得籽烂了。”张明远站在旁边叮嘱,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眼里满是欣慰,“当年小周种柠条,也是这么一颗一颗埋籽,一点一点浇水,现在你们种苹果籽,守的是同一份牵挂。”
辰辰立刻在日志本上画了一张种植示意图,标注出浇水时间和注意事项:“5月30日,晴。苹果籽入土,共种二十七颗。每颗籽下,都藏着‘守护’的心愿。今日展厅有位白发爷爷,看了老日志后敬军礼,说他也曾是戍边人。——辰辰”
接下来的日子,辰辰和伙伴们多了一项新任务——照看苹果籽。每天放学,他们都会先跑到种植区,蹲在地上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用小手指探一探土的深浅,再小心翼翼地浇水。林晓还特意做了个小牌子,插在地里,上面写着“苹果籽成长区,请勿踩踏”。
第六天清晨,辰辰照例来查看,忽然发现一块土面微微鼓了起来,顶端裂开一道细缝,嫩白色的芽尖正努力往外钻。“发芽了!苹果籽发芽了!”他激动地大喊,声音把正在岗亭里整理旧物件的老兵们都引了出来。
大家围过去,看着那截小小的嫩芽,像看着一件稀世珍宝。刘志强眯着眼睛,笑着说:“这籽儿真争气,没辜负咱们的期盼。你看这芽尖,透着股倔劲儿,像当年的小周。”王建国则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开旁边的土块:“别让土压着它,让它好好往上长。”
辰辰赶紧翻开日志本,用铅笔细致地画下嫩芽的模样,旁边写:“6月5日,晴。第一颗苹果籽发芽,芽尖嫩白,像小逗号。老日志里记着1981年柠条发芽的日子,原来守护的成长,都有相似的模样。——辰辰”
嫩芽长得飞快,没过几天,就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子叶,像撑开的小伞。紧接着,第二颗、第三颗苹果籽也陆续发芽,种植区里渐渐冒出一片星星点点的绿。辰辰每天都会数一遍发芽的数量,在日志本上更新:“6月10日,发芽十二颗;6月15日,发芽十九颗……”
展厅里的人流也越来越多,有来参观学习的学生,有退休的老兵,还有外地来旅游的游客。辰辰和伙伴们成了小小的讲解员,戴着红袖章,领着大家走进展厅,指着展柜里的物件讲背后的故事:“这是1980年的牛皮纸日志,张爷爷当年用它记录巡逻情况;这是老马灯,灯座上的划痕是小周叔叔摔的,他为此难过了好几天……”
有一次,一群小学生来参观,听完故事后,围着辰辰问:“我们也能写守护日志吗?”辰辰笑着点头,从抽屉里拿出小周叔叔留下的笔记本,分给他们:“当然可以!守护不分大小,你们可以记学校的事、家里的事,记对家乡的爱。”
孩子们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保卫祖国”“我会爱护花草树木,守护家乡的环境”……辰辰把这些笔记本收集起来,放在展厅的专门格子里,在日志本上写:“6月20日,晴。给小学生们分了笔记本,他们的守护心愿,是日志本新的故事。苹果苗长出真叶,叶片上的纹路像小地图。——辰辰”
七月初,南疆进入酷暑,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地面发烫。苹果苗的叶片被晒得有些发蔫,辰辰急得直跺脚。张明远找来几块木板,搭了个简易的遮阳棚,王建国则每天清晨和傍晚各浇一次水,还在水里加了点稀释的米汤,说能给小苗补充养分。
在大家的细心照料下,苹果苗渐渐挺过了酷暑,长得更加茁壮,子叶脱落,长出了带着锯齿的真叶,茎秆也变得粗壮起来。辰辰给每棵小苗都编了号,在日志本上建立了“成长档案”:“3号苗长得最高,有十五厘米;7号苗叶片最绿,有四片真叶……”
这天,周卫国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关切:“辰辰,苹果苗长得怎么样?南疆天热,别让太阳把它们晒坏了。”
辰辰拿着电话,跑到种植区,对着电话大声说:“小周叔叔,苹果苗都长得好好的!我们搭了遮阳棚,每天浇水,3号苗都长到十五厘米了!对了,我们还收了好多小学生的守护心愿,放在展厅里呢。”
“好啊好啊!”周卫国的笑声从电话里传来,“等秋天凉快了,我再去看你们,顺便给苹果苗带点专门的肥料。对了,老支书让我问你,苹果籽发芽的照片,能不能寄几张给他?他想看看南疆的‘希望’长得什么样。”
辰辰立刻答应:“没问题!我明天就拍照,把照片和新写的日志一起寄给您!”
挂了电话,辰辰赶紧找出相机,给苹果苗拍了好多照片,有整体的种植区,有单独的小苗特写,还有他和小苗的合影。他把照片洗出来,贴在日志本里,旁边写:“7月10日,晴。给小周叔叔打电话,他惦记着苹果苗。寄去照片和日志,告诉他,守护的希望,正在土里悄悄长大。——辰辰”
八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了南疆。狂风卷着沙砾,打在岗亭的窗户上,发出“砰砰”的声响。辰辰心里最惦记的就是苹果苗,顶着风沙跑到种植区,发现遮阳棚被风吹倒了,好几棵苹果苗的叶片被沙砾打得起了小孔,还有两棵小苗被吹得歪倒在地。
“快!帮苹果苗扶起来!”辰辰大喊着,古丽和林晓也跑了过来,大家手拉手围成小圆圈,挡住风沙,小心翼翼地把歪倒的小苗扶直,用土把根部压实。老兵们也扛着工具赶来,重新加固了遮阳棚,还在种植区周围堆起了一圈矮土坡,用来挡风。
沙尘暴过后,辰辰蹲在苹果苗旁,心疼地抚摸着带伤的叶片,在日志本上写下:“8月15日,沙尘暴。苹果苗受了伤,但都活了下来。张爷爷说,经历过风沙的苗,根才扎得更深,就像戍边人,经历过风雨才更坚强。——辰辰”
日子一天天过去,苹果苗在风沙的磨砺下,长得越来越壮实,茎秆上长出了细细的绒毛,叶片也变得厚实起来。辰辰看着它们,忽然觉得,这些苹果苗就像当年的小周叔叔,像现在的自己,在南疆的土地上,迎着风沙成长,把根深深扎进守护的土壤里。
九月初,南疆的天气渐渐凉爽下来。辰辰惊喜地发现,最壮的3号苹果苗,顶端竟然冒出了小小的分枝。他立刻把这个好消息记在日志本上,画了一棵带着分枝的小苗,旁边写:“9月5日,晴。3号苹果苗长分枝了!这是它长成大树的第一步。展厅里的守护心愿已经攒了满满一盒子,每一个,都是传承的密码。——辰辰”
夕阳下,辰辰坐在种植区旁,手里捧着日志本,看着苹果苗在风里轻轻摇晃。他知道,这些苹果籽从陕南来到南疆,从入土到发芽、长叶、分枝,就像一场跨越山海的传承。而这本日志本,记录下的不仅是苹果苗的成长,更是一代代人守护家园的初心——从老兵的风雪巡逻,到小周的果园致富,再到孩子们的细心浇灌,守护的故事,从来都在岁月里悄悄生长,在传承中永远延续。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雪岭枪魂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