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傍晚,陈远在整理凤城文旅资料时,对清汤饸饹的详细介绍产生了浓厚兴趣。资料里写道,这是最具晋城特色的面食,配料丰富,最具的味道。
原来清汤饸饹有这么多配料啊。林薇看着图片上五彩缤纷的配菜说。
小陈曦数着图片上的食材:胡萝卜、肉肉、豆角、豆芽、粉条...这么多好吃的!
周日晚餐时分,陈远特意带着家人来到一家地道的晋城餐馆。当三碗热气腾腾的清汤饸饹端上桌时,丰富的配菜让人眼前一亮。
金黄的胡萝卜丝、嫩滑的瘦肉丝、翠绿的豆角、银白的豆芽、透明的粉条,还有几块煎得金黄的豆腐,整整齐齐地码在劲道的饸饹面上,再浇上清澈的骨汤,色香味俱全。
我要拌开吃!小陈曦学着邻桌食客的样子,把配菜和面条仔细拌开。
带着这份满足的晚餐记忆,陈远当晚在梦中来到了文昌殿。令他惊喜的是,殿内竟飘荡着熟悉的饸饹香气。
帝君,您今日品尝的这道家乡美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灵含笑相迎。
文运长河中,一道温暖的光芒流转不息,那是清汤饸饹承载的乡情记忆。
判官笔轻点,饸饹的故事徐徐展开:
清朝道光年间,晋城地区粮食丰收,一位巧妇为了让家人吃得营养均衡,发明了用多种配料搭配饸饹的吃法。这种既美味又营养的吃法很快在邻里间传播开来。
难怪有这么多种配菜。林薇的元神来到殿内,恍然大悟。
这时,一位系着围裙的妇人端着一碗配料丰富的饸饹走来,笑容温婉: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大家还记得我这道家常饭。
这位就是发明清汤饸饹的李大娘。书灵介绍道。
小陈曦的元神蹦跳着跑来:奶奶,您做的饸饹真香!
李大娘慈爱地笑道:来,奶奶教你们做最地道的清汤饸饹。
在李大娘的指导下,一家人在梦中学习起传统清汤饸饹的制作:
饸饹面要荞麦与小麦粉按比例调配;
配菜要切得粗细均匀,分别炒制;
骨汤要选用猪骨与鸡架同熬;
最后撒上的香菜要现切现用。
看似简单的一道面食,竟有这么多讲究。陈远感慨道。
李大娘点头:这就好比一个家,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才能和睦美满。这饸饹的每种配料都很重要,缺了哪样都不完整。
就在这时,文运长河显现出清汤饸饹在晋城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远行的游子临行前要吃一碗饸饹;
归家的旅人到家要先吃饸饹接风;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饸饹庆祝。
这一碗饸饹,装的是满满的乡情。林薇感动地说。
李大娘眼中泛着温暖的光:配料丰富,就像生活;清汤见底,就像做人。这就是咱们晋城人的待客之道。
第二天晚饭时间,陈远特意采购了全部配料,按照梦中所学,在家精心烹制。当一碗碗配料丰富的清汤饸饹上桌时,浓郁的香气让全家人都迫不及待。
这就是的味道!小陈曦大口吃着,小脸上洋溢着幸福。
陈远将制作过程整理成精美的图文,发布在文旅宣传平台上。很快,这篇推文就引发了热烈反响,许多在外的晋城人留言说看得热泪盈眶,想起了妈妈做的味道。
受此启发,陈远在单位策划了晋城家味传承活动,邀请老师傅现场教授清汤饸饹的制作。
活动安排在周日晚间,现场座无虚席。最令人动容的是,许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说要让这份的味道代代相传。
李大娘的传人——一位年过花甲的师傅动情地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放心了。这饸饹啊,就是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才最香。
晚上,陈远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得悟饸饹真味,方知寻常食物见真情。一碗饸饹,配料丰富如人生百味;一勺清汤,澄澈见底似赤子之心。愿这的味道永流传,愿游子都能尝到故乡情。
入睡后,陈远看到文运长河中,代表清汤饸饹的光芒越发温暖明亮。李大娘的魂魄在长河中欣慰地望着,身边围绕着无数共享饸饹的家庭。
书灵感慨道:帝君,这配料丰富的清汤饸饹,恰似人间烟火,最是动人。
林薇挽着丈夫的手:看来,我们要多发掘这些承载着亲情记忆的美食了。
小陈曦在梦中喃喃:奶奶,明天晚饭我们还要一起吃饸饹...
此刻,清汤饸饹的香气仿佛化作了一条纽带,连接着游子与故乡,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陈远深知,守护这份的味道,就是在守护晋城人最珍贵的情感记忆。
(未完待续)
------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科级帝君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