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郡,坐落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南枕祁连,北依大漠,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丝路咽喉之上。当杨盛率领的一万秦军精骑,风尘仆仆却又军容严整地开进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时,城内的胡汉百姓、商贾僧侣,皆从门窗缝隙或街角暗中窥视,目光中交织着好奇、敬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年轻的杨盛,经历姑臧之败的磨砺,眉宇间少了几分往日的跳脱,多了几分沉稳与冷峻。他并未急于向外展示兵锋,而是首先将精力放在了巩固敦煌本身上。
他亲自巡视敦煌城墙,下令修补加固在吕氏时期有所荒废的城垣、敌楼,增筑瓮城,深挖护城壕。来自关中的随军工匠,指导士兵和征发的民夫,将这座丝路重镇打造得更加坚固。
杨盛带来的文官团队迅速接管郡府政务,重新登记因战乱流离的户口,将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并提供种子、农具,效仿姑臧推行小型军屯与民屯,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敦煌地区的粮食部分自给,减少对漫长后勤线的依赖。
杨盛按照苻坚的指示,在敦煌城内划定专门的互市区域,派遣官吏管理,明确税则,严厉惩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行为。同时,派出军纪严明的巡逻队,保障市场秩序与商旅安全,意在向西域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大秦不仅带来刀兵,更带来秩序与公平的商业环境。
这些举措务实而高效,很快让敦煌的秩序为之一新。市集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虽然规模尚不及全盛时期,但往来商贾的脸上,惊惶之色渐褪,开始重新评估这条商路的风险与收益。
稳住内部的同时,杨盛谨记苻坚“分化瓦解,收集情报”的旨意和杨定的告诫。他挑选了一批精明强干、通晓胡语或熟悉西域情势的军官、文吏乃至可靠的商人,组成数支使者队伍,携带国书与礼物,分赴高昌、龟兹、焉耆、于阗等西域主要城邦。
使者的任务明确:
宣示大秦主权: 明确告知诸国,凉州已归大秦,敦煌由鹰扬将军杨盛镇守,保障丝路畅通乃大秦之责。
谴责吕纂行径: 将吕纂定性为流寇、国贼,其劫掠商旅、祸乱西域的行为为大秦所不容,暗示任何支持或包庇吕纂的势力,都将被视为与大秦为敌。
探听虚实: 详细了解各国对吕纂的真实态度,其国内兵力、政局、物产、道路险易等情况,以及吕纂残部的具体活动范围与实力评估。
这些使者如同撒向西域的一张巨网,旨在摸清这片广袤土地的底细,并为未来的军事或外交行动铺路。
敦煌易主、杨盛强势到来的消息,如同当头棒喝,让远在鄯善边境绿洲的吕纂感到了刺骨的寒意。他发现自己面临的局面骤然严峻。
原本一些与他虚与委蛇、试图借其力量抗衡秦国影响力的小国,如且末、小宛等,态度开始变得暧昧甚至疏远,接待他使者的规格明显降低,索要的“好处”却越来越多。来自敦煌的秦军斥候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他麾下的乌合之众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秦军面前吃了亏,虽然损失不大,但士气受挫。
“杨盛……黄口小儿!”吕纂在帐中焦躁地踱步,眼中布满血丝。他深知,不能再坐以待毙。若让杨盛在敦煌彻底站稳脚跟,整合好内外,届时自己将成瓮中之鳖。
他决定兵行险着。一方面,加紧了针对较小、较远西域城邦的恐吓与拉拢,试图在秦国外围制造更多混乱,牵制杨盛的精力。另一方面,他派出麾下最精锐、最熟悉地形的骑兵小队,不再劫掠大队商旅,转而专门袭击、俘杀杨盛派往西域的使者以及小股秦军斥候!他要掐断杨盛的信息来源,让他变成聋子、瞎子,同时用这种血腥的手段,向西域展示他吕纂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敢于硬碰硬的力量。
就在杨盛积极经营敦煌、吕纂困兽犹斗之际,一骑来自北方的快马,将一封密信送到了杨盛案头。信是拓跋珪以私人名义写来的,措辞颇为“恳切”。
信中,拓跋珪先是“祝贺”杨盛荣镇敦煌,随后“忧心忡忡”地提及,据他所知,吕纂残匪在西域勾结马贼,势力复炽,恐对丝路和大秦西陲造成更大危害。他“善意”地提醒杨盛,西域情势复杂,用兵需格外谨慎,并表示若杨盛有需要,他“或许”可以“尝试”通过某些渠道,向西域“施加影响”,协助约束吕纂云云。
杨盛看完信,冷笑一声,将信递给身旁的副将。“拓跋珪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他巴不得我们和吕纂在西域拼个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所谓的‘协助’,无非是想趁机将手伸进西域罢了。”
他当即亲自草拟回信,语气不卑不亢:感谢魏王“关切”,表明敦煌军务一切井然,吕纂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大秦自有决断,无需魏王“费心”。
敦煌的夏日,风沙渐起。杨盛如同一个耐心的猎人,在巩固营地的同时,紧紧盯着西方沙海中的猎物,也警惕着北方草原上那双觊觎的眼睛。而吕纂,则像一头被逼到角落的受伤野狼,龇着带血的獠牙,准备进行疯狂的反扑。西域的棋局,因为杨盛这枚强硬棋子的落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杀机四伏。
喜欢穿越苻坚:第八十一万大军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苻坚:第八十一万大军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