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刘夏英把心事说破那一夜起,爱情像春雷滚过洋田大队的山脊,一夜之间,万物都替他们换了颜色。
李卫国仍陪她巡诊,药箱却常多出一小包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她低头写病历,他就倚在门框上吹口哨,哨音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她的心缠得稳稳当当。
山径依旧崎岖,野花却开得比往年都野,一朵挤着一朵,像抢着要给他们让路;溪水仍旧清冽,叮咚声里多了节拍——那是他们并肩走过时,脚步和心跳无意间敲出的二重奏。
日子一深,李卫国心里悄悄起了楼——两层木楼,前庭栽杏,后坡种茶,再围一圈篱笆,让刘夏英日出时能看见整片洋田,日落时能听见他回家。
他翻黄历、问老农,终于在一个晚霞烧得通红、风吹稻浪像海的日子,把戒指藏进药箱最底层——那里原本只放针头、纱布和她爱吃的薄荷糖。
他想,等她打开药箱,他就打开余生。
求婚那天的晨光,是被李母的咳嗽声催亮的。李卫国蹲在鸡窝旁捡鸡蛋,李母端着粥碗出来,卫国,彩礼的绸缎我给你收在樟木箱里了,你爹说再添两匹蓝布,做新被褥好看。
弟弟李卫东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哥,昨儿见刘叔在门口搬木料,是不是要给夏英姐打嫁妆?李卫国脸一红,把鸡蛋往竹篮里一放,我去趟村口。
李卫国独自来到两人经常一起生火的那处村口。他要给刘夏英一个惊喜。
他把自家院子里采摘来五颜六色的鲜花,还带着晨露的山茶一枝一枝插进土垄,露水顺着茎杆滑进泥土,像替他说不出口的喜欢。
他将这些鲜花摆放成一个大大的爱心形状,又用彩带精心装饰,彩带上系着一个个小巧的铃铛,微风拂过,叮铛作响。
他还在那块突出的石台边最粗的那棵老杏树下钉了一只小木箱,箱里放着她常用的听诊器,听诊器软管里塞了张纸条。
“夏英,下午四点,带药箱来救我。病人:李卫国,病因:想你。”
他借了大队广播站的收录机,藏进杏树后。
四点左右,当刘夏英巡诊回来,像往常一样来到这里时,温暖的阳光正好洒在这片场地上。远远就看见村口的老杏树下,山茶花围成的爱心在朝阳照耀下更显灵气,一时间竟有些恍惚,她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惊讶与惊喜。
只见石台边铺着他们的诊布——那块洗得发白的蓝格子布,此刻却像海。布上摆一只竹篮,篮里是她爱吃的烤红薯、一包炒栗子,还有一枚用山楂核雕的戒指(核是他去年秋天一颗一颗挑的)。
收录机“咔哒”一声,放出的不是歌,而是他提前录好的心跳——咚、咚、咚——和她第一次把听诊器贴在他胸口时听见的一模一样。
这时他从树后走出,没拿玫瑰,只拿一个竹哨,吹出他们初遇那天她在田埂上哼的调子。曲终,他单膝跪在蓝格子布上,把山楂核戒指举到她面前,
“夏英,嫁给我。以后巡诊的路,我替你背包;回家的路,我替你点灯。”
风掠过杏树,花瓣簌簌落在她发梢,像一场温柔的雪。
她笑着把听诊器挂回他的脖子,说:“先听听我的心跳答不答应。”
他把耳件塞进自己耳朵,下一秒,收录机里的心跳和她胸腔里的心跳叠成同一个节拍——咚、咚、咚。
他听见她说:
“李卫国,我愿意。”
求婚成功后,两人便满心欢喜地开始筹备婚事。刘夏英本就心灵手巧,她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李卫国的爱意,全都融入到婚礼的准备中。
她花费了许多个夜晚,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一些婚礼上要用的小物件。她剪出的喜字剪纸,每一刀都细腻入微,线条流畅,仿佛赋予了纸张生命。
她缝制的带有两人名字的香囊,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深情,香囊上绣着的鸳鸯图案栩栩如生,象征着他们美好的爱情。
那天,刘光明挑着货郎担刚进院门,就见赵二妮正蹲在灶台前烙喜饼。铁锅上腾起的白汽裹着芝麻香,把窗棂上刘夏英剪的双喜剪纸熏得微微发颤。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油香和饼香混成一股热气,扑在赵二妮脸上。她手腕一抖,铁铲又刮出一声脆响,“他爹,你说卫国这孩子,靠得住不?夏英脾气倔,真要嫁过去,可别让咱闺女受半点委屈。”
刘光明把货担靠墙放下,解开褡裢,抽出一块靛蓝碎花布,在案板上轻轻一抖,像抖开一汪春水,“镇上新到的,颜色衬夏英。那回卫生室屋顶塌了,要不是卫国冲进去把夏英救出来,孩子命都没了。这份胆气,错不了。”
说到这儿,他垂下眼皮,把布折好,声音也低了,“往后她愿意就行,我再不横插一杠子。当年我嫌柳加林家穷,硬把两人拆散,让夏英苦了这些年,我这当爹的欠她。眼下卫国退伍回来,在队里教书,听说县里正在考察,兴许哪天就转成正式老师,吃公家饭——路给他铺好了,就看夏英点不点头。”
正说着,西厢房传来剪刀裁纸的沙沙声。刘夏英坐在床沿,手里的红纸转着圈儿,转眼间就剪出对戏水鸳鸯。
刘秋英趴在桌边数着绣线,姐,这鸳鸯的眼睛得用金线才亮。
窗外突然传来自行车铃铛响,李卫国背着药箱站在院里,裤脚还沾着田埂上的泥,夏英,张大爷的哮喘犯了,咱得去看看。
刘夏英抓起医药箱就往外跑,赵二妮追到门口喊:早点回来吃午饭!两人并肩走在田埂上,露水打湿了裤脚。
李卫国突然从药箱侧袋摸出颗野山楂,昨儿上山采的,酸中带甜。刘夏英咬了一口,酸得眯起眼,却见他手里还攥着颗,正紧张地等着她的反应。
在这几天里,李卫国忙着准备彩礼,他深知彩礼对于一场婚礼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是对刘夏英及其家人的尊重。
他按照当地的习俗,挑选寓意美好的礼物。他挑选的每一匹绸缎都质地精良,色彩鲜艳,象征着未来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精心准备的金首饰,每一件都璀璨夺目,寓意着他们的爱情如黄金般永恒。这些礼物,都饱含着他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对刘夏英深深的爱意。
他还特意把那只了旧医药箱刷成红色,上面铺上白纱,当作戒指托盘,箱里面还有用红纸包着的一叠钱,八十八张大团结。
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柳加林、张芳芳等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柳加林凭借着自己在村里的人脉和威望,帮忙联系了村里一处宽敞且风景优美的场地作为婚礼举办地。
这里原本是洋田大队打造的乡村游的景点之一,那片场地四周被郁郁葱葱的绿树紧紧环绕。这些树木形态各异,高大的松树挺拔地矗立着,墨绿的针叶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婀娜的柳树垂下的枝条随风摇曳,丝绦翩翩起舞。枝叶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
场地的中间,是一片开阔而平坦的草地。草儿们像是被大自然精心修剪过,细密而柔软,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向四周蔓延铺展。
微风拂过,草尖轻轻晃动,泛起层层绿色的涟漪。
草地上,星星点点地绽放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淡雅的芬芳,引来了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也吸引着勤劳的蜜蜂忙碌地穿梭其中。
这片独特的场地,像是为刘夏英和李卫国精心准备的天然婚礼礼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是为礼堂铺上了一层梦幻的金纱。
鸟儿欢快的歌声,在这片天地间回荡,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婚礼增添了一份灵动与喜悦。
而四周的绿树与烂漫的野花,恰似精心布置的装饰,见证着这对新人即将开启的幸福旅程,它们用自然的语言,诉说着对新人最美好的祝愿。
张芳芳则和刘夏英却一起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精心挑选婚纱和礼服。
她们逛了一家又一家婚纱店,仔细比较着每一件婚纱的款式、质地和剪裁。龙凤胎启轩和悦昕也兴奋地参与其中,两个小家伙整天叽叽喳喳,嚷嚷着要当花童,为“小妈妈”的婚礼增添一份童趣。
悦昕还偷偷用彩笔画了一幅自己和启轩穿着漂亮花童礼服的画,送给刘夏英,让刘夏英感动不已。
筹备婚事的日子像院里的丝瓜藤,一天一个样。刘光明把货郎担改成了嫁妆架,赵二妮纳鞋底的线轴转得飞快,刘春英带着秋英从洋田食品分店里去取喜糖,要那种带囍字的酥糖,乡亲们准爱吃。李卫国的妹妹李卫红挎着篮子来送新摘的棉花,这给嫂子做枕芯软和。
婚礼前三天,李父突然把全家叫到堂屋。八仙桌上摆着个红漆木盒,打开时银光闪闪——这是你爷爷以前打游击藏的两块银元。给夏英当压箱底钱,老人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银元,咱李家娶媳妇,不能委屈了孩子。李母抹着眼泪笑,我把卫国他奶传的银镯子找出来了,明儿让夏英戴上。
终于,婚礼的日子在众人的期待中来临了。那天,洋田大队热闹非凡,仿佛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
村民们早早地来到婚礼现场,为这对新人送上祝福。刘夏英穿着洁白的婚纱,宛如仙子下凡,美丽动人。婚纱的裙摆如云朵般轻盈飘逸,上面绣着精美的蕾丝花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她的头发盘起,头戴一顶小巧的皇冠,更显高贵典雅。李卫国身着笔挺的西装,英姿飒爽,帅气十足。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幸福与坚定,紧紧挽着刘夏英的手。
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他们许下了对彼此一生的承诺。婚礼的主持人为他们送上了美好的祝福,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两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手牵手缓缓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彼此深情的目光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婚礼当天的洋田大队,比过年还热闹。刘冬宝穿着新布鞋,举着百年好合的红绸子在前面引路,刘夏英的婚纱裙摆扫过青石板路,沾了些细碎的野花香。李卫国站在临时搭起的礼台旁,看见刘光明把女儿的手交给他时,悄悄抹了把眼睛。
拜堂时,李卫东突然喊:哥,你快点亲亲嫂子!引得满场哄笑。刘春英端着交杯酒过来,赵二妮拉着李母的手,以后咱就是亲姐妹了,常去家里坐坐。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刘夏英摸了摸鬓角的银镯子,突然发现李卫国的手心全是汗。
婚后的第一个清晨,刘夏英被院里的劈柴声吵醒。李卫国正抡着斧头,李父蹲在一旁指导,劈柴要顺着纹路,就像给病人看病,得找对病根。
她刚把药箱收拾好,就见李母端着红糖鸡蛋进来,快吃了,今儿还要去看三婶的腿呢。
婚后,刘夏英继续她的赤脚医生工作,每天背着医药箱穿梭在村子的各个角落,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她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断病情,细心地调配药物,用她的温柔和专业,治愈着每一个人的病痛。
李卫国则在学校里认真教学,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培养着村里的孩子们。
他不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价值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他们的家成了村里最温馨的角落,时常传出欢声笑语,吸引着村里的孩子们前来玩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夏英和李卫国在工作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刘夏英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十里八乡乡亲们的赞誉。
她的名声越传越远,甚至有其他村子的人慕名而来找她看病。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有患者需要,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前往。
傍晚收工回来,院门口总堆着乡亲们送的菜——张大妈的茄子,王大爷的黄瓜。
刘夏英在灯下记病历,李卫国就在旁边批改作业,偶尔抬头,目光撞在一起,像院里那棵并排生长的桂花树,根在土里缠得紧,叶在风里摇得欢。
有一次,邻村一位老人突发重病,家人心急如焚地找到刘夏英。当时天色已晚,道路崎岖难行,刘夏英立刻背着药箱赶去。
经过她的全力救治,老人终于转危为安。老人的家人感激涕零,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医德高尚”。
李卫国也因为教学有方,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他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他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的生活平淡却又充满幸福,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们用爱和责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共同为洋田大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了村里人人称赞的一对夫妻。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