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张芳芳翻看员工们写的新年愿望——小李想去敦煌采风,小林希望非遗班能开更多期,小王盼着环保面料能卖到更多国家。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明年启动“全球非遗合作计划”,去云南找扎染艺人,去贵州学蜡染,把更多中国老手艺缝进衣服里。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纸上,她知道,公司的蓬勃发展,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这份起点,很快就随着米兰时装周的余温,落在了新品上市的热潮里。华夏逸洋的货架上,青花瓷雪纺裙、榫卯拼接外套、玉米纤维童装排得满满当当,像是把大半个中国的文化符号,都揉进了日常穿着里。
张芳芳坐在办公室,看着后台订单数据,目光停在青花瓷裙的销量曲线——这条裙子是设计部去年冬天的心血,小李为了找精准的瓷纹配色,特意跑去景德镇,蹲在瓷厂仓库里翻了三天老瓷片,回来后又和数码印花厂反复调试,才定下这抹不艳不淡的“青花蓝”。
线上旗舰店的热闹,从清晨就开始了。客服小林的键盘敲得飞快,对话框里满是消费者的好奇,“青花图案会不会洗糊?”“雪纺风大的时候会不会飘起来?”
她一边回复“我们做过十次水洗测试,纹样没一点晕染”,一边把“希望加个腰带收腰”的建议记在本子上——这些细碎的需求,都是下次设计的灵感。
傍晚时,她抱着手机冲进张芳芳办公室,声音发颤,“芳姐!那个百万粉的时尚博主‘苏苏’,穿咱们的青花瓷裙去了苏州园林拍照,评论区都在问链接,单条笔记带了500多个订单!”
上海线下体验店的景象更热闹。橱窗里,青花瓷裙搭着同系列的苏绣开衫,领口别着枚小巧的瓷片胸针,路过的姑娘们隔着玻璃就掏出手机拍照。
店员小周刚帮一位新娘试完裙子,对方笑着说“婚礼敬酒就穿这个,既有中国味又不抢婚纱风头”,又被一位阿姨拉住,“姑娘,那件榫卯拼接外套,能不能给我在伦敦的孙女订一件?她总说国外买不到这么有手艺的衣服。”
小周的订单本记满了名字和地址,连货架最上层的样品,都被问了好几次“能不能直接卖”,最后只能在样品上贴个“仅供展示”的标签。
仓库里的灯火,比办公室亮得还晚。老吴握着扫描枪,每扫一个青花瓷裙的条码,就跟身边的工人念叨,“这裙子比上次的敦煌西装还俏,昨天半夜还有海外订单进来,备注要赶在情人节前送到。”
货架上的玉米纤维童装也走得快,有位妈妈一次性订了五套,留言“给双胞胎侄子当礼物,环保面料孩子穿着放心”——这正是小王去年跑遍杭州实验室,反复测试才定下的面料,如今终于成了家长们的首选。
工人小李抱着打包好的包裹往物流车上搬,哼着歌说:“以前打包靠手算,现在有了新的仓储系统,扫个码就知道货在哪,再忙也不慌!”
一周后的部门例会上,销售总监把数据投在大屏幕上,红色的数字格外亮眼:青花瓷裙售出2300件,榫卯拼接外套1800件,玉米纤维童装突破3000件,其中四成订单来自欧洲、澳洲。
“最意外的是,有个意大利婚纱品牌发来邮件,想合作青花纹样的伴娘服。”总监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爆发出掌声。
张芳芳看着大家眼里的光,突然想起去年资金最紧的时候——设计部为了省面料,把旧样品拆了改新款式;采购部为了找符合要求的雪纺,在江浙的面料市场跑了十多家厂;生产部的工人中秋都没回家,守在机器旁赶订单。
她拿起桌上的青花瓷裙样品,指尖拂过裙摆的纹样,轻声说:“咱们熬的那些夜,都没白费。”
散会后,小李拉着张芳芳,献宝似的掏出新画的扎染风衣设计稿——蓝色的扎染纹样像云南的云,袖口留着一块空白,“我想在这里绣上敦煌的飞天飘带,您觉得怎么样?”张芳芳笑着点头,用红笔在空白处画了枚中式盘扣:“加个盘扣,风大的时候能扣上,既实用又好看。”
窗外的阳光落在画稿上,蓝色的扎染纹样仿佛活了过来,像极了此刻的华夏逸洋——从景德镇的青花,到云南的扎染,从苏州的苏绣,到敦煌的飞天,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老手艺,正借着一件件衣服,走向更远的地方。
张芳芳看着画稿,想起夜里写在笔记本上的“全球非遗合作计划”,心里更笃定了:下次去云南找扎染艺人,一定要带着小李一起;贵州的蜡染工艺,或许能和明年的春夏系列结合;还有小林盼着的非遗班,也该再开两期,让更多手艺人的活儿,能缝进衣服里,被更多人看见。
她知道,新品的光彩只是开始,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还有很长,但只要团队里每个人都揣着这份初心,就一定能走得稳、走得远。
没过多久,意大利婚纱品牌的合作意向就落了实。对方设计师特意飞来上海,和华夏逸洋的团队一起开会。会议室的长桌上,铺着景德镇瓷片、青花瓷裙样品,还有婚纱品牌带来的白色纱料。
“我们想要青花纹样绣在纱裙上,像雾一样淡,又能看出细节。”意大利设计师比划着,手里捏着块半透明的纱料。
小李立刻拿出之前在景德镇拍的瓷片照片,指着一片缠枝莲纹:“我们可以把这个纹样简化,用苏绣的‘虚实针’绣在纱上,远看是淡蓝的影子,近看能看见针脚。”
张芳芳补充道:“纱料我们选了进口的软网纱,贴肤不扎,还能和青花瓷裙的雪纺呼应。”意大利设计师听着,忍不住拿起纱料和瓷片比对,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方浪漫’。”
合作款伴娘服的样品赶在一个月后做好。当六件绣着淡青花的白纱裙并排挂在工作室时,连最挑剔的质检员都愣了神——阳光透过纱料,青花纹样像浮在空气里,裙摆处还藏着几缕细如发丝的银线,走动时会闪着微光。
张芳芳把样品寄给意大利品牌,对方当天就发来视频:“模特试穿时,在场的记者都在拍照,说这是‘最温柔的中国风’。”
与此同时,小王带着玉米纤维童装的样品,去了趟欧洲的母婴展。展会上,一位德国妈妈抱着孩子,摸了摸童装的面料,又看了吊牌上的“可降解”说明,当场订了100件:“我们超市就缺这种环保又有设计感的童装,孩子们穿得舒服,家长也放心。”
小王趁机把杭州实验室的检测报告递给她:“这种玉米纤维埋在土里三个月就能降解,洗十次都不变形。”展会结束时,小王带回了五个国家的订单,比预期多了两倍。
小林盼着的非遗班也有了新进展。张芳芳联系了苏州文旅局,争取到了非遗扶持资金,能再开两期刺绣班,还能邀请云南的扎染艺人来授课。
开班那天,二十个学员里,有村里的留守妇女,有刚毕业的设计专业学生,还有两个从上海赶来的手工爱好者。周阿姨拿着绣绷,教大家绣青花瓷裙上的缠枝莲,“针脚要松点,才显得活,就像瓷上的花纹,不是印死的。”有个学员学得快,半个月就绣出了块像样的绣片,张芳芳看着高兴,当场决定把这块绣片用在明年的新款衬衫上,“以后咱们的衣服里,要藏着更多人的手艺。”
年底时,公司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景德镇瓷厂寄来的一块定制瓷板,上面印着青花瓷裙的纹样,旁边写着“感谢让青花走出瓷窑,走进生活”。
张芳芳把瓷板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路过的员工都会停下来看两眼。小李说:“等下次去敦煌采风,我也要找个匠人,把飞天纹刻在木牌上,带回来当纪念。”
夜里,张芳芳又翻开了那本笔记本,在“全球非遗合作计划”下面,添了几行字:三月去云南找扎染艺人,五月带团队去贵州看蜡染,九月把非遗班的绣片做成限定款。
月光落在纸上,她想起白天看到的母婴展订单,想起非遗班学员眼里的光,想起意大利婚纱品牌发来的感谢邮件——原来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从来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件衣服的纹样里,每一针的绣线里,每一次和手艺人的合作里。
她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车间里还亮着的灯——工人们正在赶制意大利的伴娘服订单,仓库里的玉米纤维童装正打包发往欧洲。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张芳芳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
她知道,新品的光彩会慢慢淡去,但那些藏在衣服里的中国故事,会一直走下去,走到更多人的衣柜里,走到更远的地方。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