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山邻里中心的“人情图谱”挂上大堂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每天都会来站在图前驻足良久。这天林墨主动上前搭话,老人转过头,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你是老林的外孙女吧?跟你外婆年轻时一模一样。我是周铁根,当年在你外公的杂货铺帮过五年忙,算是他最得力的伙计。”
“周爷爷!”林墨又惊又喜,外公的手札里提过“铁根力气大,帮街坊扛米送面从不含糊”。周铁根拉着她走到休息区,打开了话匣子:“当年你外公的杂货铺,算不上什么大生意,但手下有三个靠得住的伙计。除了我,还有管账的苏梅和跑进货的王四海。我们四个,就像一家人,街坊们有难处,随叫随到。”
提到苏梅和王四海,周铁根的语气沉了下来:“苏梅后来嫁去了邻市,听说开了家小会计事务所;王四海当年为了帮你外公追回被欠的货款,跟人起了冲突,伤了腿,之后就回乡下养病了。这些年我一直想联系他们,可老地址都换了,断了音讯。”
林墨立刻决定,无论多难都要找到这两位外公的老部下。她把苏梅和王四海的信息整理出来,配上两人当年的模糊照片,发布在本地社区论坛和“振山便民”小程序上,标题就叫“寻找振山的守护者——外公的老伙计,我们等你回家”。赵天磊和配送队的兄弟们也主动帮忙,把寻人启事贴遍了老城区的大街小巷。
三天后的一个清晨,超市刚开门,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干练的中年女人就走了进来,手里拿着那张寻人启事:“我是苏梅的女儿,我妈看到网上的消息,特意让我来看看。她说当年老林老板待她恩重如山,她一直记着这份情。”女人递过手机,视频里的苏梅头发已有些斑白,但说起当年的事,眼神依旧明亮:“老林当年知道我家穷,不仅给我涨工钱,还供我去夜校学会计,这份恩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苏梅第二天就坐火车赶了回来。当她看到外公的手札和那张“人情图谱”时,眼泪止不住地流:“老林老板当年总说,‘管账要比管自己家的钱还用心,因为每一笔都连着街坊的信任’。我现在开会计事务所,一直守着他教我的规矩,从不敢做假账。”她主动提出,免费帮振山邻里中心做财务规划,还想开设“老年人防诈骗”讲座,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街坊避坑。
寻找王四海的过程则波折许多。周铁根只记得他回了城郊的王家村,可村里的老人说,王四海多年前就搬到山上去住了,因为腿疾不方便下山。赵天磊自告奋勇带着两个配送员,背上米面和药品,沿着山路往上找。山路崎岖,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在半山腰看到一间破旧的土坯房。
听到“振山杂货铺”的名字,躺在床上的王四海猛地坐了起来,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他的腿疾多年来一直没好,走路全靠拐杖,家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当年我帮老林追货款,被人打断了腿,他守了我半个月,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给我治病。”王四海抹了把脸,“我怕拖累他,就偷偷回了乡下,没想到你们还能找到我。”
赵天磊把王四海接回了城区,林墨特意联系了社区医院,为他免费做了全面检查,还安排人把他的土坯房修缮一新。王四海看着振山邻里中心里外公的照片,哽咽着说:“老林当年的心愿,就是让街坊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现在你们做到了。我虽然腿不好,但我跑了十几年进货,知道哪家的商品最实惠、最靠谱,我还能帮上忙。”
在外公的忌日那天,林墨把周铁根、苏梅、王四海请到了邻里中心,赵老实和刘胖子也陪在一旁。林墨拿出外公当年用过的算盘,放在三人面前:“外公当年说,振山的根在人心。现在,我想请三位老伙计回来,和我们一起把振山的精神传下去。周爷爷负责邻里互助角,苏阿姨管财务和便民讲座,王叔叔当采购顾问,你们看行吗?”
“行!”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周铁根握紧拳头,“老林当年的嘱托,我们一直记着。现在能重新聚在一起,为街坊做事,是我们的福气。”苏梅从包里拿出当年外公送她的会计课本,上面还有外公的批注;王四海则带来了一本破旧的进货记录本,里面记着当年最靠谱的供货商信息——这些都是他们珍藏了几十年的“宝贝”。
当天下午,四人站在“人情图谱”前,周铁根指着图上的标记,给林墨和年轻人们讲起当年的故事:“这里是李婶的咸菜摊,当年你外公总帮她照看;那里是张大爷的修鞋铺,我们常去给他送热水……”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林墨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明白,外公的老部下们,从来不是简单的“伙计”,而是与他并肩守护社区的家人。他们带着外公的嘱托和当年的情谊回来,让振山的精神有了更坚实的传承。而振山邻里中心,也因为这些人的到来,真正成为了凝聚人心、温暖邻里的“家”。
喜欢外公的神秘遗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外公的神秘遗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