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如同一个巨大的政治黑洞,瞬间抽干了广州革命政府赖以维系的向心力和合法性根基。举城同悲的表象之下,权力的真空以惊人的速度形成,并立刻引发了各方势力前所未有的激烈角逐。广州城,这座刚刚沐浴过东征胜利荣光的革命大本营,骤然间被推到了内部分裂与权力重组的火山口上。
楚云飞身处风暴眼的边缘,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敏锐的观察力,清晰地感受着这股汹涌的暗流。作为黄埔系冉冉升起的新星、兼任军校教官的实权团长,他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各种会议、磋商和私人拜会之中,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会议桌上的刀光剑影:
在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紧急召集的高级军政会议上,表面的肃穆与悲痛,掩盖不住言辞间的锋芒。
以廖仲恺、周树为代表的左派力量,坚决主张“恪遵总理遗嘱,继续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革命的连续性,要求迅速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从组织上巩固左派领导地位。廖仲恺情绪激动,痛斥“党内假革命、反革命分子”企图篡改总理路线。
而来自国民党右派及部分粤籍元老的势力,则或明或暗地开始质疑“联俄容共”政策。他们以“维护党的纯粹性”、“防止赤化”为名,批评工农运动“过火”,影射苏联顾问“包藏祸心”,要求“整肃党纪”,实质是企图削弱左派和共产党的影响力,争夺领导权。
蒋介石作为手握军权的实力派,态度则显得格外微妙。他发言时,必先痛陈总理知遇之恩,誓言继承遗志,言辞恳切。但在具体问题上,他往往避实就虚,强调“党内团结”、“军事统一”的重要性,对左右两派的争论不轻易表态,更像是一个超然的仲裁者,但其强化个人军事权威的动作却一步未停——借追悼活动之名,频繁调动部队,加强广州及各要地防务,其嫡系第一军的地位愈发凸显。
楚云飞列席此类会议时,多数时间沉默观察。他看到周树与廖仲恺的紧密互动,也看到右派元老们交换的意味深长的眼神,更注意到蒋介石在倾听各方发言时,那深邃难测的目光。会议往往不欢而散,决议难产,共识荡然无存。
街头巷尾的舆论攻防:
孙中山的追悼活动,成了各方角力的另一个战场。左派控制的工会、农会组织大规模游行,高呼“继承总理遗志”、“打倒一切反革命”的口号,声势浩大。而右派势力则利用其影响的报刊,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忧党忧国”的文章,含沙射影地攻击“过激派”,散布对苏联和共产党的不信任言论。两种声音在广州城内激烈碰撞,民众无所适从,气氛日趋紧张。甚至出现了不同派别支持者之间的零星冲突。
军中的暗流涌动:
军队内部也非铁板一块。黄埔军校和学生军中,出身背景、思想倾向不同的学员和军官,私下里的议论和站队日益明显。一些来自旧军队或地主家庭的军官,对左派主张的土地革命和工农运动本能地反感;而受革命思想影响深的青年军官,则对右派的保守言论嗤之以鼻。楚云飞在自己的团里,也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对立情绪在滋长。他不得不更加小心地平衡,强调军事训练和纪律,尽量避免部队卷入政治争论,但深知这绝非长久之计。
一次,蒋介石单独召见楚云飞,询问部队情况和军校教学事宜。谈话末了,蒋介石似不经意地提道:“云飞,如今局势纷繁,党内颇有争议。你是带兵的人,当知军队乃党国干城,超然于党派纷争之上,唯效忠革命之领袖,服从军事之指挥,方能保持战斗力,克敌制胜。” 话语虽含蓄,但拉拢和告诫之意,昭然若揭。
几乎同时,周树也找机会与楚云飞进行了一次简短交谈,语气凝重:“云飞同志,孙先生逝世,反动势力必然趁机反扑。革命到了关键时刻,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擦亮眼睛,坚守立场。军队的革命性至关重要,望你能在军中多团结进步同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楚云飞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如同走在一条越来越细的钢丝上,左右皆是深渊。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成了一块人人想分的蛋糕,而分蛋糕的规则已然失效。忠诚、理想、权力、生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盘极其复杂危险的棋局。
他清楚地认识到,孙中山逝世所留下的权力真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撕裂着革命阵营的表面团结。一场决定未来中国命运走向的、你死我活的内部斗争,已经拉开了序幕。而他,这个手握兵权、身处要冲的年轻将领,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他必须尽快做出抉择,或者,至少要为即将到来的风暴,找到一条能够保全自身、乃至实现抱负的航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而这风雨,已非天象,乃是人祸。” 楚云飞站在营房的窗前,望着广州城迷离的灯火,心中充满了紧迫感。
喜欢穿越系列之楚云飞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系列之楚云飞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