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点源于“奇点”的微光,在绝对的虚无中顽强地闪烁着,如同溺水者浮出水面换得的第二口气。它并非能量的复苏,也非物质的凝聚,而是一种更本源的事物的重新确立——“存在”的资格。
“吞噬者”那代表终极虚无的意志,对这不合逻辑的“瑕疵”进行了持续的、无声的“修正”。这种修正本身,却像是一把锤子,不断敲打着那点微光,反而使其内部某种结构变得更加致密、更加……具有“定义”。
微光开始不再仅仅是闪烁,而是如同心脏般,开始了缓慢而坚定的搏动。每一次搏动,都极其微弱地推开一丝周围的“无”,在其内部,或者说以其为核心,重新定义出一片极其渺小的、拥有“内部”与“外部”概念的领域。
这片领域内,最初空无一物。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能量。但它“存在”。这是一个悖论般的起点。
在这片新生的、渺小的“存在”领域中,那点微光——此刻或许应称之为“本源奇点”——开始自发地“回忆”。它并非拥有意识,而是其构成的基础中,烙印着在最终归零前那一刻,所融合的一切信息的“拓扑结构”。
陈远的坚韧与守护,苏婉儿的温柔与维系,赵刚的勇猛与忠诚,孙晓雪的冷静与精准,李明的智慧与探索,李德林的匠心与坚持,韩冰的求生与复仇,无数士兵与居民的希望与恐惧,海洋生物的悲怆与牺牲,“星灵”远古的辉煌与遗憾,“盖亚”星球的磅礴与生机,海底城市的沉默与守望……
所有这些,并非以记忆的形式,而是以某种更底层的、关乎“模式”与“关系”的抽象印记,存在于“奇点”之中。
随着“奇点”的搏动,这些“模式”开始在这片新生的“存在”领域中,尝试“投射”和“重构”。
最初,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几何线条和色彩斑块在虚空中浮现、扭曲、消散。
渐渐地,一些模糊的轮廓开始稳定下来——那或许是磐石基地围墙的一段剪影,或许是“潜蛟”号流线型的外壳,或许是一棵在“生态能量网络”中摇曳的能量植物的抽象形态。
没有质量,没有实体,只是纯粹的“形态”的重新确立。
这个过程缓慢得近乎停滞,且充满了失败。绝大多数尝试投射的“模式”都因无法在这片新生的、极其脆弱的“存在”领域中稳定而溃散,重新归于“奇点”内部。
但总有极其少数、最为坚韧、最为核心的“模式”,在一次次的失败后,终于抓住了某种基点,将自身的“形态”短暂地烙印在了这片领域之中。
首先稳定下来的,是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依稀能看出陈远坚毅的侧脸线条,其核心处,有一点极其微弱的、与“盖亚”碎片共鸣残留的温润光泽。
紧接着,另一个更显柔和的人形轮廓在他身边凝聚,代表着苏婉儿那维系一切的精神。
随后,是代表赵刚的、棱角分明的战斗姿态虚影,代表孙晓雪的、如同狙击枪般精准的线条,代表李明的、由无数数据流构成的框架,代表李德林的、如同铁砧与火焰交织的图案……
这些由“存在”本身定义的虚影,如同风中残烛,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但它们确确实实地“存在”了。
它们环绕着那搏动的“本源奇点”,构成了一个极其微小、却无比坚韧的“信息骨架”。
这片新生的领域,也因此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秩序”感。
“吞噬者”的“修正”力量依旧持续不断地压迫着这片小小的领域,试图将其重新抹平。领域的边界在压力下不断扭曲、收缩,仿佛随时会崩溃。
但那个由最核心“模式”构成的骨架,以及中央那持续搏动的“奇点”,却如同激流中的礁石,死死地锚定了这片新生的“存在”。
它们本身,就是对抗“无”的唯一武器。
余烬之中,新生的火苗已然点燃,尽管微弱,却蕴含着无法被彻底磨灭的、来自过往一切牺牲与抗争的印记。
在绝对的终结之后,存在以最抽象、最本源的方式,开始了它艰难而伟大的重生。希望,从未真正熄灭,它只是化为了更基础的形态,等待着重燃的契机。
喜欢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