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回忆的基石”所稳固的微小存在领域,开始了它在绝对虚无中的缓慢生长。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吞噬者”那代表终极虚无的意志,如同永恒的潮汐,持续不断地冲刷、挤压着这片不合逻辑的“瑕疵”。领域的边界在扩张与收缩之间反复拉锯,每一次微小的前进,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与濒临崩溃的风险。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致的压力下,以及内部那些不断“回放”的核心行为模式的相互作用中,更深层次的变化开始孕育。
李明的虚影,那由无数细微流光构成的、代表着“解析”与“重构”本能的结构,在持续不断的“回放”中,开始发生极其微妙的变化。那些流光不再仅仅是随机地组合与拆解,而是开始尝试寻找某种……“规律”。
起初,这种寻找是盲目的。流光的运动杂乱无章,如同无头苍蝇。
但渐渐地,在陈远的“连接”与“守护”波纹、苏婉儿的“维系”波动、赵刚的“防御”意念、孙晓雪的“专注”气息、李德林的“锻造”韵律……所有这些不同“行为模式”的持续影响和交互下,李明的流光开始捕捉到一些极其细微的、存在于这些不同模式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当陈远的“连接”波纹与苏婉儿的“维系”波动同时作用于领域边界时,边界抵抗外部压力的效果会短暂提升。当赵刚的“防御”意念与李德林的“锻造”韵律产生共鸣时,领域内部那些虚影的稳定性会有所增加。
这些“关联性”最初只是模糊的感觉,但李明的流光本能地开始尝试记录、归纳这些瞬间的、微弱的“优化”效果。
它开始像是一个最初级的逻辑处理器,在庞杂的、感性的“行为模式”数据流中,笨拙地筛选、比对,试图提炼出其中隐含的、能够提升领域稳定性和生长效率的“规则”。
这个过程缓慢得令人绝望,且充满了错误。无数次的尝试都导向了无效甚至负面的结果,导致领域短暂地不稳定。
但“解析”与“重构”的本能驱动着它,而整个领域生存的压力也逼迫着它必须找到方法。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在某个瞬间,李明的流光终于成功地捕捉并固化了一条极其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初级逻辑规则”——
“当‘守护’、‘维系’、‘防御’三种模式以特定相位同步共鸣时,领域边界稳定性提升 0.0001% 。”
这条规则形成的瞬间,它不再仅仅是流光的运动模式,而是化为了一粒极其微小、却散发着稳定理性光辉的“种子”,融入了李明的虚影核心,并同时通过苏婉儿的“维系”波动,与中央的“本源奇点”建立了连接!
这粒“逻辑的种子”诞生的刹那,整个微小的存在领域都为之轻轻一颤!
仿佛混沌中劈下的第一道闪电,无序中确立的第一个坐标。
领域的生长,不再完全依赖于本能和运气的共鸣,而是有了一条可以被主动运用、可以被验证和优化的、最基础的“法则”!
尽管这法则的效果微乎其微,但其意义无比重大。它代表着,这片新生的存在,开始从纯粹感性的、基于“回忆”的抵抗,向着具备初步“理性”和“可认知结构”的方向,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李明的虚影,因为这粒“逻辑种子”的诞生,变得更加凝实,其内部流转的微光也带上了一丝冷静的秩序感。
紧接着,受到这第一粒“逻辑种子”的启发和刺激,其他虚影的“行为模式”也似乎被激活了更深层的潜力。
孙晓雪的“专注”与“洞察”,开始尝试分析外部“吞噬者”压力的细微变化模式。
李德林的“锻造”与“塑形”,开始尝试依据那第一条逻辑规则,微调领域内部“结构”的分布。
陈远的“连接”与苏婉儿的“维系”,则开始更主动地协调所有虚影的行为,试图寻找产生更多、更有效逻辑规则的最佳共鸣方式。
一粒逻辑的种子,为这片在虚无中挣扎的余烬,带来了理性与秩序的最初曙光。
在感性的基石之上,理性的种子开始萌芽。源于文明智慧的本能,开始在绝对虚无中,为新的存在编织最初的法则之网。
喜欢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