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三十年漫长岁月里,他始终孤身一人,终身未再娶。
这份矢志不渝的深情,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也是许多人认为他“绝世好男人”的重要依据。
耐人寻味的是,才华横溢的王维,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直接写给亡妻的诗篇。
是巨大的悲痛让他无从下笔?
还是他将这份至深之情深埋心底,觉得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
抑或是他将对生命、对情感的深沉体悟,都化入了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之中?
我们只能猜测。
或许,正如古人所云:
“至情无语,大爱无声。”
那份刻骨的思念与忠诚,早已融入他生命的底色,无需刻意言表。
这段丧妻与隐居的时光,对王维诗歌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他开始更多地寄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
虽然此时还未达到后期纯粹空灵的境界,但一种宁静淡远、观察入微的笔触,已在他的诗中悄然萌芽。
他开始尝试用诗歌描绘眼中的自然,抚慰心中的伤痛。
?张九龄提携,边塞壮游:雄浑气象与再陷旋涡 (736年 - 约745年)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维的政治生涯出现转机。
他向当时贤明的宰相张九龄献诗自荐,表达用世之志。
张九龄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提拔他为“右拾遗”(谏官)。
这是王维仕途中相对积极有为的一段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得势,排挤并罢黜了张九龄(将其贬为荆州长史)。
没错,就是这个李林甫,后来还以“野无遗贤”的荒唐理由让杜甫等大批才子科考落榜。
王维作为张九龄提拔的人,自然也受到牵连。
不久,李林甫就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派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实际上是变相的放逐。
塞外的雄浑风光,却意外地激发了王维的创作灵感,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边塞诗杰作。
在出塞途中,他写下了《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仅用十个字,就以极其简练而精准的线条和色彩,勾勒出辽阔、雄浑、苍茫、壮丽的边塞景象,成为描写边塞风光的巅峰之笔,被誉为“千古壮观”。
同样是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职期间,王维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离别的深情、对友人前路艰辛的关切、对未知的担忧以及深沉的祝愿,都融入这最后一杯酒中,情真意切,余韵悠长,被谱入乐曲《阳关三叠》,成为送别诗的千古绝唱。
几年后,王维得以调回长安。
但此时的朝廷,已是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当道,政治日益黑暗腐败。
目睹这一切,曾经怀抱济世理想的王维深感无力与失望,“佛系”心态日益明显,归隐山林、寄情诗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他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购置了着名的辋川别业,与好友裴迪等在此悠游唱和,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辋川岁月与“诗佛”境界的达成 (约745年 - 756年)~
辋川,成为了王维的精神家园和艺术圣地。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奠定其“诗佛”地位的山水田园诗杰作。
他的诗,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将禅宗的空观、静照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空灵、静谧、和谐、充满生机的意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随遇而安,超然物外,于绝境中见生机,充满禅机与哲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
宛如一幅清新生动的雨后秋山图,光影流动,声色交融,洁净空灵,生机盎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
以细微的“花落”、“鸟鸣”反衬出春山之“空”与“静”,动中见静,空灵至极,直指禅心。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
笔墨简淡,意境宏阔悠远,虚实相生,气象万千。
这些诗句,每一句都像一幅精心构图、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他善于捕捉瞬间的光影、声音和氛围,用最精炼的语言营造出令人神往的静谧世界。
他的好友、大文豪苏轼后来精准地评价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正是对王维艺术成就最精辟的概括。
他的诗,是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心灵的通感盛宴;
他的画(虽真迹无存,但据记载同样超逸),则是凝固的、无声的诗篇。
“诗佛”之名,不仅因其诗中禅意,更因其艺术境界已达澄明空静、物我两忘的化境。
安史劫难,凝碧悲歌:忠贞之证与晚年超脱 (756年 - 761年)~
然而,时代的巨浪再次无情地拍碎了辋川的宁静。
天宝十四载(755年)底,“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而来。
次年(756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许多官员未能及时逃离,王维也在其中。
命运给王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叛军头子安禄山,竟然是他的“资深脑残粉”!
安禄山素知王维的才华和名望,一心要将他收为己用,装点门面。
为了迫使王维就范,叛军将他拘禁于洛阳普施寺,强行授予他“给事中”的伪职。
王维内心忠于唐室,痛恨叛贼,岂肯屈节?
他尝试过“吃哑药装病”,企图逃避,但未能成功。
这段被迫担任伪职的经历,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和隐患,也差点要了他的命。
身陷囹圄,心怀故国,满腔悲愤无处宣泄。
一次,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群臣,逼迫被俘的梨园子弟奏乐助兴。
乐工们相对泣下,其中一人更是掷乐器于地,西向恸哭,竟被叛军肢解!
王维听闻此事,悲愤交加,写下了一首《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万户伤心”)、对朝廷的深切思念(“再朝天”)以及对叛贼在昔日皇宫中作乐的愤慨与讽刺,成为他忠贞不二的重要证据。”
喜欢直播之历史名人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直播之历史名人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