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能想到,这位文武双全、书画双绝的皇子~
最终却因儿子卷入叛乱,落得被迫自杀的结局~
他的一生,就像一幅笔法精妙却被撕毁的古画,藏着太多传奇与遗憾。
一、出身显贵的“神童种子选手”:
宇文昭仪的儿子,自带“学霸基因”~
公元619年,长安皇宫里传来一声啼哭,李渊的第十一子降生了,母亲是备受宠爱的宇文昭仪。
这宇文家可不是普通人家———
宇文昭仪是隋朝名将宇文述的女儿,表哥是隋末枭雄宇文化及,妥妥的“关陇贵族圈”核心成员。
有这样的家世打底,李元嘉一出生就自带“顶配资源包”~
但真正让他出圈的,不是身份,而是那股子“天生聪明”的劲儿。
(●.●)
还在总角之年,李元嘉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
《旧唐书》里专门记了件事:
他能同时做五件事———
左手画个规整的圆,右手画个方方正正的正方形~
嘴里还不停歇地背诵《诗经》《左传》,眼睛盯着院子里的羊群,一眼就能数清有多少只~
最绝的是,趁着这功夫,他还能构思出一首四十字的诗,提笔就写,毫无卡顿。”
(七玥:“不是,这还是人吗?我不信,实在是太离谱了。
( ˙-˙ )
可是话又说回来,万一是真的呢?
也许只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更离谱的是,有次客人来做客,想看他露一手,他居然脱了鞋,用脚趾夹着毛笔,写了首五言绝句,字迹还工整秀丽。”
(七玥感慨:“这个嘛,我倒是相信的,以前不是有没有手的残疾人用脚写字的吗?!!)
→_→
“这操作直接把在场的人看傻了,“神仙童子”的名号也就传开了。
要知道,在古代,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错了,李元嘉这“一心五用”的本事,放到现在相当于边做数学题、边写作文、边背英语单词、边算卡路里,还能顺便画个思维导图,说是“天赋异禀”都谦虚了。”
~~~
古代的老祖宗们听闻李元嘉这等“一心五用”的本事,反应各不相同。
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们,先是满脸的难以置信,而后便是满脸的惊叹与赞赏。
Y(^_^)Y
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幕说的都是真的!!
他们纷纷感叹,此子天赋异禀,实乃百年难遇的奇才,若加以培养,必能为国家社稷做出巨大贡献。
而一些与李唐不对付的人则是满脸的不服气,觉得这不过是些“奇巧淫技”……
有些武将也不以为意?(????~ ???? ? )
他们更喜欢天幕将武将。
但当他们看到李元嘉在骑射等武艺上也毫不逊色时,也不禁暗自咂舌。
(☆_☆)
就连皇宫里的皇室宗亲们,也对李元嘉多了几分关注。
有的觉得他太过锋芒毕露,日后恐遭人嫉恨;
有的则认为他是皇室的荣耀,应当好好栽培。
而此时,平行位面的李元嘉在人们的各种反应中,依旧不骄不躁,继续安静地看着天幕……
或许,这个时空的他,可以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故事。
……
“李渊对这个儿子也格外偏爱,武德四年(621年),才两岁的李元嘉就被封为宋王,后来又改封徐王,小小年纪就有了自己的封地,妥妥的“人生赢家”开局。
←_←”
(七玥频频吐槽:“虽然但是怎么我不知道呢?难道是二凤太过耀眼,遮蔽了所有弟弟的光芒??( ̄~ ̄))
“二、贞观朝的“低调实力派”:
十五岁当刺史,把“学霸”用到治国上~
(; ̄ェ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再次听到自己“玄武门之变”这几个字,平行时空里的李世民眉头微微一皱。
当年那场变故如同一把利刃,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天幕中提及此事,他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
周围人的反应他已无暇顾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兄弟反目、刀光剑影的场景。
不过很快,他便回过神来,继续听着天幕中关于李元嘉的讲述。
他深知,过去的已经过去,如今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下,治理好这大唐江山。
对于李元嘉这个弟弟的天赋,他心中也生出几分欣赏。
或许,在这新的时空里,李元嘉能凭借他的才华,为大唐做出一番贡献。
李世民眼神坚定,仿佛已在心中谋划着如何让这个弟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天幕并未理会二凤陛下内心的波澜,依旧自顾自讲述着~
(●●)
“对于李渊的儿子们,李世民既有提防,也有任用,而李元嘉凭借“不争不抢、踏实能干”的性格,成了贞观朝的“模范皇子”。
(*σ′?`)σ
贞观六年(632年),十五岁的李元嘉被任命为潞州刺史。
放在现在,十五岁还是初中生的年纪,李元嘉却要管理一个州的百姓。
可他没让人失望———
没仗着皇子身份摆架子,反而天天扎在政务里,跟着老臣学断案、查农田、修水利。
潞州有户人家因为宅基地纠纷闹了三年,前任刺史都没解决,李元嘉到任后,没喊打喊杀,而是带着人去实地丈量,还找来了村里的老人问清旧事,最后拿出图纸,把地界划得明明白白,两家都心服口服。
当地百姓都说:
“韩王(后来改封韩王)虽然年轻,却比老官还懂百姓的苦。”
? ?)?*??
除了会治国,李元嘉的“学霸属性”在贞观朝也没丢。
他特别爱读书,家里的藏书堆得比皇宫的秘阁还多,足足有一万卷。
那时候没有印刷术,书都是手抄本,珍贵得很~
李元嘉为了找一本稀有的《汉书》注本,专门派人去江南找了三个月,最后在一个老书生家里找到了,还亲自手抄了一份送给太子李承乾。
他不光藏书,还喜欢研究碑文古迹,走到哪儿都带着拓本工具,遇到古老的石碑就拓下来,整理成集。
现在西安碑林里还藏着几块他当年拓过的碑刻,上面还能看到“韩王元嘉拓印”的小印章,算是他留下的“文物彩蛋”。
╰(*′︶`*)╯”
喜欢直播之历史名人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直播之历史名人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