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元干练宰相”的日常:简化流程、量才授职,把“复杂事”变“简单事”~
(*σ′?`)σ
张嘉贞从地方调到中央任职后,没花多少时间,就凭着自己“雷厉风行、遇事不拖”的干练性格,成功吸引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注意。
当时朝堂上,前宰相姚崇已经正式退休,另一位重臣宋璟也因为年事渐高,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打理朝政越来越力不从心。
李隆基看着朝堂上的人才空缺,心里早就有了人选———
他觉得张嘉贞是接任宰相的不二人选。
(*′I`*)
可这想法一冒出来,就有人站出来反对:
“陛下,张嘉贞之前一直在地方做官,从来没在中央担任过这么高的职位,宰相之位关乎国本,他未必能胜任啊!”
面对质疑,李隆基却笑着摆了摆手,语气笃定地反驳:
“你们可别小看他。
当年他处理边境那些棘手的纠纷时,思路清晰、手段果断,比不少在中央待了一辈子的官员都厉害得多。
让他当宰相,肯定没问题!”
? ?)?*??
就这样,凭借着李隆基的力挺,张嘉贞顺利坐上了宰相之位,成为开元年间继姚崇、宋璟之后的第三位宰相。
刚一上任,他就一头扎进了朝政事务里,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朝廷的办事流程实在太繁琐了!
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要先报给A部门签字,再转到b部门审核,接着还要送c部门复核,一圈跑下来,有时候得等好几天才能有个结果,严重耽误事。
(\/(°~°)\\)
张嘉贞看着这种“磨洋工”式的流程,心里急得不行,他觉得这简直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和人力。
于是当即提笔给李隆基上书,详细说明了流程繁琐的弊端,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
删减那些可有可无的审批环节,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范围,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互不推诿,从根本上提高办事效率。
(●●)
李隆基看完奏折后,非常认可他的想法,立刻下令按照张嘉贞的建议整改。
没过多久,朝廷的办事效率就有了质的飞跃,以前要等好几天的事,现在一两天就能办妥,大臣们再也不用为“流程绕晕人”而发愁抱怨了。
╰(′︶`)╯
除了理顺流程,张嘉贞在人才选拔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独门心法”———
他大力推行“量才授职”的用人理念。
这理念说起来也直白,就是: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来安排合适的职位,让有真本事的人去挑大梁、做重要的事,让能力一般的人去做些简单基础的工作”,绝对不搞“论资排辈”或者“任人唯亲”。
((???|||))
有一次,李隆基想着给自己的一个亲戚“谋个好前程”,打算封他为将军。
张嘉贞听说这事后,直接站出来反对:
“陛下,您的这位亲戚对您忠心耿耿,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他从来没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啊!
要是贸然让他当将军,一来他可能胜任不了,打了败仗会误事;
二来士兵们也会不服气,影响军队的士气。
不如让他去担任一个文职官员,这样既能发挥他的长处,也不会耽误正事。”
?(?_??)
李隆基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张嘉贞说得句句在理,确实是自己考虑不周,于是就放弃了封亲戚为将军的想法。
( ̄▽ ̄)~*
还有一件事更能体现他“量才授职”的坚持。
当时有个叫王晙的官员,在边境领兵作战时立下了大功,李隆基特别高兴,就想把他提拔为宰相,好好嘉奖他。
可张嘉贞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对李隆基说:
“陛下,王晙将军在战场上确实勇猛善战,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但宰相要处理的是全国的朝政事务,涉及民生、吏治、财政等方方面面,这可不是光会打仗就能做好的。
依臣之见,不如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让他专门负责军事事务,这样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而宰相的职位,还是留给更擅长处理朝政的人来担任,这样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
?(? ? 3?)??
李隆基觉得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后来,王晙在兵部尚书的职位上,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军事、了解边境的优势,为唐朝的军事建设出了不少力,还多次带兵挫败突厥的入侵,成了守护唐朝边境的“定海神针”。
(?˙?˙?)
而张嘉贞自己在宰相任上,也确实展现出了超强的能力:
他遇事善于决断,从不拖泥带水;
面对李隆基的询问,也总能对答如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利弊得失说得清清楚楚。
但人无完人,他也有明显的缺点———
脾气太急躁,有时候还显得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因此也遭到了不少舆论的鄙薄和非议。
?(? ? _?)?
开元十一年,一件意外的事打破了他的仕途平顺:
他的弟弟张嘉佑犯了贪污罪,东窗事发后,张嘉贞也受到了牵连,被朝廷贬为豳州刺史。
从那以后,他的官职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历了多次变动,起起落落。
到了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张嘉贞的双眼突然失明,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最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朝廷念及他曾经的功绩,追赠他为益州大都督,赐谥号“恭肃”。
っ (*  ̄)( ̄~ ̄*)ゞへへ~?
三、张嘉贞:“职场务实派”的清醒与遗憾,把“效率”刻进dNA~
(灬? ~?灬)
王晙在兵部尚书任上的出色表现,其实正是张嘉贞“量才授职”理念的最好证明。
这套用人方法推行后,朝廷里“人才错配”“大材小用”的浪费现象少了很多,每个官员都能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做事,大家各司其职、互不拆台,整个朝堂的干活效率直接直线飙升。
?(???)?
更让人佩服的是,张嘉贞不仅办事干练,做人还特别“接地气”,完全没有宰相的“官架子”。
要知道,在当时,其他宰相上班那都是前呼后拥的排场:
出门要带一大堆随从,车马浩浩荡荡,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大官。
可张嘉贞却跟他们不一样,他每天上班就骑一头普普通通的小毛驴,身边只跟着一两个仆人,看起来跟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
(●.●)~
喜欢直播之历史名人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直播之历史名人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