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张仪当年说的“只要舌头还在,就够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舌头”,那是我们的核心能力,是我们的底气。
只要守住这份底气,哪怕身处低谷,也能像张仪一样,逆风翻盘,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视频结束
历代老祖宗们看完张仪“舌战六国”名场面,他们直接开麦爆金句~
【回看张仪靠一张嘴拆六国合纵、助秦国东出的名场面!】
刚播完张仪“欺楚取地”“舌在何惧”名场面,老祖宗们直接忍不住开始评论一二~
苏秦:“这兄弟的活儿,我是真服~”
在七玥不知情的情况下,系统终于补足了一点点能量,不再是单机模式~
系统有了和各朝选定的随机历史人物连麦的机会?他们说的话也会被投放到天幕上。
【?苏秦(同门纵横家):
作为“合纵”的提出者,苏秦与张仪是政治上的对手,但他曾直言“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苏秦连麦画面刚切进来,还带着六国合纵联盟的文件,先叹了口气)
“家人们别刷‘苏张掐架’了!我跟张仪是同门,但说实话,他这‘拆联盟’的本事,我是真不如他!
我当年费劲吧啦把六国绑一块,他倒好,跑遍六国,摸清每个国君的小九九———
楚国贪地就画六百里饼,韩国怕打就拿兵威吓,魏国摇摆就又打又拉,硬是把我那合纵联盟拆得跟散架的糖葫芦似的!
咱就说这洞察人心的本事,还有那不管被揍得多惨,只要舌头在就敢翻盘的劲儿,换我我真未必能做到!服,是真服!”
七玥:“我是谁?我在哪?这是什么东东?”
因为七玥发现她的视频突然不受控了,居然跳出来了一些古人的评论。
特别像是现代人假扮的,毕竟这话术多么的现代化。
实际上是系统为了感谢七玥,就给了手机主人一点小福利,奈何,七玥不知情啊~
系统贴心地就把古代人连麦的原话转化成了现代热梗有趣的幽默话术,因为它分析得出结论:
它绑定的这个手机的主人喜欢这类话术。
~~
【西汉场连麦】司马迁:这小子的功绩,比苏秦实在多了~
(司马迁抱着《史记》竹简,镜头扫到上面“张仪列传”的批注)
“刚看完张仪被楚相揍得半死,回家先问舌头在不在那段,我这竹简都差点拿不稳了!
你们别光骂他‘骗楚’,咱得说实在的———
他帮秦国干的事儿,哪件不是硬活?
东头拿了三川之地,西边吞了巴蜀粮仓,北边收了上郡,南边占了汉中,把秦国从‘被六国围堵’的局里拽出来,这功绩比苏秦实在多了!
苏秦搞合纵,看着热闹,没撑几年就散了;
张仪搞连横,是真给秦国铺了东出的路,后来始皇帝能统一天下,这小子得算半个奠基人!”
而 宋朝的司马光,也就是(《资治通鉴》作者)看到司马迁的连麦后,立马在《资治通鉴》中,对张仪“欺楚”事件评价尖锐:
“张仪欺楚怀王,遂取黔中之地,是亡六国者,张仪之类也。”
他站在“正统儒家”视角,认为张仪的“欺骗”违背“诚信”,是导致六国瓦解、天下战乱的“祸根”之一。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张仪“知六国之隙,用连横而破合纵”,其洞察人心、分化对手的智慧“非庸人可及”。
(*′I`*)
【唐朝场连麦】柳宗元:
乱世里的谋士,别拿太平道德苛责他~
\(`~’)/
(柳宗元端着茶,语气挺平和,弹幕里有人刷“张仪是骗子”,他直接摆手)
“别动不动就骂人家‘骗子’!
你们想想,战国那时候,哪有什么真·仁义道德?
六国合纵本来就是各怀鬼胎———
赵国想借合纵抗秦,楚国想趁机吞小国,齐国坐山观虎斗,这联盟本就跟纸糊的似的!
张仪不过是戳破了这层窗户纸,用他们最在乎的利益当钩子,把联盟拆了而已!
他是秦国的谋士,帮秦国谋利天经地义,你拿太平盛世的‘诚信’标准要求他,这不就跟要求老虎不吃肉一样吗?
乱世里能办成事的,就得有这股‘顺时势、抓要害’的劲儿!”
【?☆ps:柳宗元(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将张仪归为“乱世之谋士”,认为他“顺秦之欲,逆六国之心”,是“适应战国乱世的产物”。
他不像司马光那样苛责张仪的“诈术”,而是客观指出:“战国无义战,张仪之术,不过是乱世中的‘生存手段’,若用太平盛世的道德标准评价,未免不公。”】
(●●)
【北宋场连麦】苏轼:
虽不认同他的活法,但这舌头是真牛~
●)o(●
(苏轼刚写完“苏秦张仪,掉三寸舌”的诗句,镜头怼到纸上)
“说实话,我不喜欢他那‘唯利是图’的劲儿———
为了秦国的利益,把楚怀王骗得团团转,让楚国丢了地又损了兵,这事儿确实不地道。
但咱得承认,他这张舌头是真能打!
你想啊,六国国君哪个不是老谋深算?
他一个魏国破落户,凭着一张嘴,能让秦王封相,能让六国君王围着他转,能让‘连横’成了秦国的国策,这本事古今没几个人有!
就冲他‘一舌能动天下,诸侯不敢喘息’这范儿,我也得写首诗夸夸这舌头的威力!”
【?☆ps: 苏轼(北宋文学家):
苏轼在《论战国任侠》中,调侃张仪“一舌能动天下,然其心唯利是图”,认为张仪的辩术是“为秦谋利,非为天下谋”。
但他在《张仪》一诗中又写道:
“苏秦张仪,掉三寸舌。
诸侯恐惧,不敢喘息。”
苏轼虽不认同张仪的“利己主义”,却也惊叹于他用“三寸舌”震慑诸侯的能力———
这种矛盾的评价,正是唐宋文人对“实用谋略”与“儒家道德”的纠结。】
? o?o?
【明末清初场连麦】王夫之:
他没服天下,但确实启了秦的霸业~
(●.●)
(王夫之拿着《读通鉴论》,镜头扫到密密麻麻的批注,语气挺辩证)
“刚看有人说张仪‘乱六国’,这话没毛病,但不全对。
他的诈术确实没发让天下人服———
楚国恨他,齐国骂他,六国提起他都牙痒痒。
但你得看清,六国合纵本就不牢固,就算没有张仪,早晚也得散!
张仪不过是‘借势’,把这事儿提前了,还顺便帮秦国拿到了汉中、巴蜀这些关键地儿。
他不是什么忠臣义士,但他为秦国谋的时候,是真的‘尽智’———
知道什么时候该骗,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退,把‘连横’玩成了秦国东出的‘外挂’,这才是真·乱世谋士的本事!”
( ˙-˙ )~
喜欢直播之历史名人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直播之历史名人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