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头那场惊心动魄、超越凡俗理解的“江中捉月”,并未随着清辉的消散而真正结束。其引发的涟漪,正以一种超越物理界限的速度,向着更广阔的人间扩散开去,并以各种光怪陆离的形式,沉淀为不朽的传说。
最先感受到异状的,是当夜在附近江面捕鱼或行船的渔夫、船客。
老渔夫周老大正和他的儿子在离采石矶不远的下游撒网。那夜江流平缓,鱼汛不错,父子俩忙得不亦乐乎。就在子时前后,周老大忽然觉得周遭一亮,并非天光,而是一种……柔和的、仿佛从江底透上来的清辉。他愕然抬头,只见上游采石矶方向,江心处竟仿佛有两轮明月在交相辉映!一轮在天,一轮在水,而那水中的月亮,亮得惊人,甚至将周围一段江面都映照得如同白昼!
紧接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带着莲花清香与醇厚酒气的异香,顺着江风扑面而来,吸入肺中,竟让他多年来的老寒腿都感到一阵暖洋洋的舒适。他儿子更是惊叫起来:“爹!你看水里!”
周老大低头看去,只见网中刚刚捞起的鱼儿,鳞片上竟然都蒙着一层淡淡的、流转的莹光,活蹦乱跳,显得格外精神。江水流过船舷,也带着星星点点的微光。
“江神……是江神显圣了!还是……龙王嫁女?”周老大的儿子结结巴巴地说道,脸上满是敬畏。
周老大年纪大些,见识也多,他望着采石矶方向,喃喃道:“怕不是……是那位……李居士……” 他也曾听过一些关于青莲剑仙的流言,结合今夜异象,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
类似的景象,在当夜长江采石矶段多有发生。有客商在船头看到月光化桥,有夜泊的旅人闻到异香入梦,梦中有青衫诗仙邀其共饮……种种神异,不一而足。
而当黎明到来,燕十三、陈硕真携着悲痛与震撼,扶着几乎虚脱的杜甫离开采石矶后,更有早起的樵夫和附近的村民,在矶头那块巨岩上,发现了残留的酒坛、酒碗,以及……岩石表面,那被某种无形力量浸润、留下的,一道道蕴含着难以言喻韵律的剑痕与诗印!
那些痕迹并非刻凿,更像是月光与剑意自然烙印其上。有眼力的老学究颤抖着抚摸那些痕迹,竟能隐隐感受到一股挥之不去的豪情与超脱的剑意,仿佛能听见当时的朗笑与吟诵。
消息如同野火,瞬间点燃了整个当涂县,并向着江宁、宣城乃至更远的地方疯狂蔓延。
“听说了吗?采石矶!青莲剑仙李白,他不是被流放,他是……他是功德圆满,在江心捉月,骑鲸升仙了!”
“何止是骑鲸!我当时就在下游打渔,亲眼看见江心冒出两个月亮!李剑仙化作一道青光,就飞进那水月亮里去了!”
“还有异香!满江都是莲花香和酒香!我老娘多年的咳嗽,闻了那香气都好了大半!”
“矶头上留下了仙迹!石头上有他老人家的剑意和诗印!去摸一摸,都能沾上仙气哩!”
人们口耳相传,添油加醋,将这场面描绘得愈发神乎其神。李白那“江中捉月”的结局,不再是一个悲剧性的意外,而是被彻底神话,成了他作为“谪仙人”最终回归仙班的盛大仪式!
无数百姓、士子、甚至是江湖中人,从四面八方涌向采石矶。他们来到那块巨岩前,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触摸那些玄妙的痕迹,感受那残留的、仿佛能与天地共鸣的意境。有人在此顿悟剑法,有人在此诗兴勃发,更有人声称在此祈愿得验。
很快,当地乡绅与官府(或许是出于真心敬仰,或许是为了迎合民意,或许两者皆有)出面,集资在采石矶头修建起了一座简朴而不失庄严的“捉月亭”,将那块留有剑痕诗印的巨岩保护起来,奉为圣迹。香火日渐鼎盛,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江南一处新的名胜,承载着关于诗仙、剑仙最后也是最绚烂的传说。
而在更遥远的江湖与朝堂,这消息引发的震动同样巨大。
江湖上,“青莲剑仙李白江中捉月,化虹仙去”的故事,伴随着燕十三手持青莲剑、重整“青萍剑阁”的消息,迅速传开。青莲剑成了剑道至高圣物,而“青萍剑阁”也因其与李白的渊源,以及燕十三日益精进、已得李白三分真传的剑术,声望陡增,隐隐成为江南武林新的精神领袖。无数仰慕李白的年轻侠客,将“青莲”视为信仰,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悄然融入江湖规矩。
朝堂之中,消息传到凤翔,引起的是一片诡异的寂静。
肃宗皇帝李亨在听闻详细经过(自然是经过神话加工的版本)后,独自在御书房沉默了整整一个下午。他心中五味杂陈,有未能掌控能臣的遗憾,有对那超凡力量的本能忌惮,但更多的,或许是一种松了口气的释然,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愧疚?最终,他下了一道模棱两可的旨意:追赠李白为某种虚衔,算是全了最后的君臣之谊,同时默许了民间对李白的神化,不再追究其“流放犯”的身份。这对于朝廷而言,或许是维护体面、安抚民心的最好方式。
宦官李辅国等人,初闻消息时是惊疑不定,继而则是深深的后怕。他们无法理解那种超越凡俗的力量,只能将之归为鬼神之事,暗自庆幸没有将李白逼到真正拔剑相向的地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此,他们对这些玄乎其玄的事情,多了几分敬畏。
至于郭子仪、李光弼等军中统帅,闻讯后多是扼腕叹息,遥对南方,洒酒祭奠。他们比谁都清楚李白在平定叛乱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也更能理解他最终选择的无奈与超脱。李白的存在与消失,都如同一个传奇,照亮过那个黑暗的时代,也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时光流转,春去秋来。
采石矶的“捉月亭”前,香火从未断绝。
一个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对着一群围观的游客和孩童,讲述着那段已然成为经典的故事:
“……说时迟,那时快!但见李太白李仙长,立于矶头,对月长笑三声,吟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声如洪钟,震得那江水都倒流三分!随即,他纵身一跃,并非落水,而是脚踏波光,身化青虹,直投入那江心明月之中!霎时间,天地齐喑,双月同辉,异香满江三日不绝!你们看那亭中巨石上的痕迹,便是仙长当日留下的剑意仙踪啊!”
孩童们睁大了眼睛,发出阵阵惊叹。
一个扎着总角的小男孩奶声奶气地问:“先生先生,李仙长真的变成神仙了吗?他还会回来吗?”
说书先生捋着胡须,呵呵笑道:“仙踪已渺,仙缘难寻。李仙长本是天上星宿临凡,功德圆满,自然回归仙界去了。至于回来么……你且看这江水,这明月,这人间流传的诗篇,何处没有李仙长的影子?他呀,从未真正离开过。”
小男孩似懂非懂,抬头望着亭外奔流不息的江水,和天空那轮永恒的清辉,小脸上充满了向往。
仙踪已渺,传说永铸。
李白,这个名字,连同他“江中捉月”的终极浪漫,已然超越了历史的真实,升华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永远闪耀在时光的长河中。
喜欢诗剑行:李太白穿越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诗剑行:李太白穿越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