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全国军民同胞、各友军将士:
倭寇犯我首都,铁蹄踏破金陵郊野,炮火烧焦紫金山麓。自十二日城垣告急,雨花台殉国、光华门喋血,我十万卫戍健儿以血肉为城,与寇贼鏖战旬日,歼敌逾万,虽伤亡殆尽而锐气未折。今敌寇已破城,街巷喋血,余身为南京卫戍司令,受国之托、负民之望,自当与首都共存亡,以谢天下!
忆昔受命之日,曾立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今城虽破,然中华魂未断、军人志未消。麾下将士或在街巷肉搏,或在江边阻击,虽身陷绝境,仍死守阵地。城中百姓虽遭涂炭,仍有义士助我军运粮送弹,宁死不屈。此等忠勇,足以昭日月、泣鬼神!
余在此通电全国:金陵虽陷,抗战未败!愿我全国军民继此精神,前仆后继,以必死之决心抗敌寇、复国土。愿我友军将士乘势西进,直捣寇巢,救万民于水火;愿我海外侨胞奔走呼号,促国际正义之伸张。
今日之金陵,虽为焦土,明日之中华,必复荣光!余将率残部坚守最后阵地,死战到底。誓不投降,誓不后退!
谨此通电,伏维鉴察。
金陵卫戍司令 唐声智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午时”
滴滴答答的电波,承载着这篇悲壮与谎言交织的绝唱,冲破金陵上空的硝烟,传向四面八方。在发完电文后,技术人员迅速销毁了电台和密码本,分散隐入了混乱的南京城。
12月13日下午 ,江城国民政府。校长在行营收到了这份以唐声智名义发出的“殉国通电”。他久久凝视着电文,脸上看不出喜怒。戴雨浓站在一旁,低声道:“校长,唐孟晓他……其实是在逃跑路上……这电文,是景公安排的……”
校长摆了摆手,打断了戴笠:“孟晓……临难不苟,壮烈殉国,可追赠陆军特级上将,从优议恤。” 他需要这个“英雄”,需要这针强心剂来激励全国士气,也需要有人承担战败弃城的责任。景行的私自行动,歪打正着,完美地满足了他的政治需求。至于唐生智真正的死因,将被永远埋藏。
与此同时,延安,古月、周明等中共领导人也在密切关注金陵。收到电文后,延安的《解放日报》迅速发表社论,一方面高度赞扬了金陵守军尤其是下层官兵的英勇抵抗精神,将唐声智的“殉国”视为民族气节的体现。另一方面,则猛烈抨击国民政府高层指挥失当、撤退混乱、罔顾民生的行径,呼吁全国上下吸取教训,真正实现全民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金陵日军司令部,日军高层对于这份通电嗤之以鼻。他们清楚地知道华夏军队溃败的惨状,认为这不过是支那人的宣传伎俩。占领金陵的兴奋和“武运长久”的骄狂,弥漫在日军上下。然而,这份通电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还是让他们有些恼火,加紧了对金陵的新闻封锁,并开始有计划地掩盖其即将实施的更大规模的暴行。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金陵沦陷的同时,也转载或引用了这份“唐声智殉国通电”。电文中悲壮的言辞,与记者们零星传来的关于撤退混乱和日军暴行的消息交织在一起,在国际舆论场引起了巨大震动。
在民间,通电通过广播和报纸传遍全国,无数国人为之落泪、为之激愤。“唐声智司令壮烈殉国”、“十万将士血染金陵”的消息,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同仇敌忾的抗战热情。尽管也有少数知情者对唐生智的实际表现心存疑虑,但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人们更愿意相信和传颂这样一个悲壮的英雄叙事,这成为了黑暗时刻支撑民族信念的重要力量。
12月13日晚上11点,下关码头芦苇荡。李念安带着仅存的几十名259旅的核心骨干,历经千辛万苦,摆脱了日军的追击和溃兵的洪流,按照父亲留下的最后指示,找到了这片隐蔽的芦苇荡。
眼前的情景让他心头一紧。五条乌篷船静静地停泊在阴影里,但周围的水面上,漂浮着不少尸体,有士兵,也有平民。显然,这里也并非绝对安全,曾发生过惨剧。
“旅座,船还在!” 一个士兵低声道。
李念安点了点头,他看到了船上负责接应的,是黄叔留下的那几个精干人员。
“李旅长!快!上船!” 船老大压低声音催促。
绝处逢生!士兵们几乎要欢呼出来,但立刻被军官们严厉的眼神制止。
“快!有序上船!伤员先上!” 李念安指挥着,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和复杂情绪难以言表。
就在最后一批人员登船,船只即将离开岸边时,一队日军巡逻兵发现了他们,嚎叫着冲了过来,子弹嗖嗖地打在船帮和水中。
“开火!掩护!” 李念安操起船上的轻机枪,对着岸上猛烈扫射。船上的士兵们也纷纷举枪还击。
激烈的交火中,船只奋力向江心划去。日军追到水边,徒劳地射击着。
站在逐渐远离的船头,李念安回望金陵。那座千年古城,此刻已是浓烟四起,枪声、爆炸声、以及隐约传来的凄厉哭喊声,混合成一首地狱的挽歌。城墙上,太阳旗刺眼地飘扬,他紧紧攥着拳头,指甲深深掐入了掌心。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