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洲送来的“无价之宝”——那块坚韧的渔网碎片、那罐神秘的黑色胶泥、那具精巧的连杆玩具,连同老赵等人详细的观察记录,被张沐以最高密级,由兰台社最可靠的渠道,悄然送至阿娇手中。
与此同时送抵的,还有张沐的一封密信。信中,他并未过多描述获取这些物品的艰险,而是充满了技术层面的兴奋与思索:“…其网线非丝非麻,似以某种海草混合异物炼制,坚韧远胜麻缕;其胶遇水不化,黏着极固,若用于战船缝隙,可保无虞;其玩具连杆之巧思,暗合机关之理,若能放大,或可用于起重、乃至军械……蓬莱技艺,确有其独到之处,多藏于日常之间。臣已命格物所全力研析,然根基浅薄,恐需时日……”
阿娇在兰台密室内,仔细查看着这些来自海外异域的物件,指尖拂过那光滑坚韧的网线,感受着那胶泥凝固后的坚硬,拨弄着那自行运转的连杆玩具,心中震撼莫名。张沐的判断是对的,蓬莱的技术优势,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体系上的差距,非一朝一夕能够追赶。
她立刻下令,将这几样东西秘密移交正在筹建的洛阳“格物院”,命那里的工匠与大秦学者一同研究,并要求将研究进展定期密报。她希望能借助东西方的智慧,更快地破解其中的奥秘。
然而,未央宫内的气氛,却随着夏日的临近而愈发燥热。刘荣似乎完全沉浸到了励精图治的帝王角色中,他处理政务愈发老练,对军队的掌控也通过几次人事调动和巡营慰军而悄然加强。他不再提张沐,也不再对阿娇有任何超出姑侄的表示,仿佛那场赐婚风波从未发生。
但这种刻意的平静,反而让阿娇更加警惕。她深知,蛰伏的猛兽往往在猎物松懈时发动致命一击。
这一日,刘荣在朝会上提出,欲仿效先帝旧制,于秋日举行“大阅”之礼,检阅北军、南军及部分边军精锐,以“扬我国威,震慑不臣”。此议合情合理,众臣皆附议。
阿娇在珠帘后微微蹙眉。大阅兵,确实是彰显国力、鼓舞士气之举,但在此敏感时期,由刘荣主动提出并主导,其意恐怕不止于此。他是想借此机会,进一步树立个人权威,向朝野展示他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君王,从而……无形中削弱她这个监国长公主的影响力。
她无法反对,也不能反对。
“陛下圣虑周详,大阅之事,可交由太尉府与光禄勋协同筹备。”阿娇声音平稳地回应。
“有劳姑姐费心。”刘荣微微颔首,目光掠过珠帘,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锐利,“届时,还请姑姐与朕一同登台阅兵,共襄盛举。”
他要她亲眼看着,他如何驾驭这支帝国的雄师。
朝会散去,阿娇回到兰台,立刻召见了北军中几位忠于自己的将领,仔细询问了阅兵筹备的细节以及各部调动情况,确保一切仍在掌控之中。她绝不能允许阅兵出现任何意外,那将不仅是刘荣的失败,更是整个帝国威望的损失。
与此同时,关于大阅兵的消息迅速传开,长安城为之沸腾。酒楼茶肆间,百姓们兴奋地议论着,对年轻天子的魄力充满期待,自然也少不了对那位始终站在皇帝身后的长公主的种种猜测。
就在这紧张筹备、万众瞩目的氛围中,一支来自河西走廊的快马,带着四百里加急的军报,冲入了长安城——匈奴左贤王部袭扰敦煌,掠边民数百,畜产无数!
消息传来,举朝震惊!
匈奴!这个困扰了汉室数十年的北方大患,在相对平静了数年后,再次露出了锋利的獠牙!
刘荣在朝堂上听到军报,年轻的面庞上瞬间笼罩上一层寒霜,他猛地一拍御案:“蛮夷安敢如此!”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沉湎于情感纠葛或权力算计的少年天子,而是一个被外敌挑衅、血脉贲张的帝国君主。他迅速下令,命河西守将严密戒备,增派援军,并紧急商议应对之策。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阿娇身上。应对匈奴,她有着前世积累的、远超常人的经验与见识。
阿娇深吸一口气,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匈奴的入侵,打乱了所有的节奏。大阅兵是否继续?如何应对北方的威胁?这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她的每一个决策,都将直接影响她在朝堂的地位,以及……与刘荣之间那脆弱的平衡。
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扫过北方的辽阔草原,又落回长安。
“传令,召集太尉、大将军、丞相……即刻议事。”她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冷静与决断,“匈奴之事,关乎国体,不容有失。”
夏日的长安,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未央宫内那颗年轻而躁动的心,与另一颗历经两世、依旧坚韧不拔的心。
北方的狼烟与东海的风云,即将在这帝国的中枢,碰撞出新的、更加激烈的火花。
喜欢金屋辞:凤弈未央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金屋辞:凤弈未央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