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七年的秋色,在肃穆与革新交织的氛围中悄然深沉。许昌城内外,金菊傲霜,丹枫如火,但比秋色更为引人瞩目的,是弥漫在帝国上空那股蒸蒸日上、锐意进取的气息。
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天高云淡。
皇家太庙,钟鼓齐鸣,旌旗招展,仪仗森严。张圣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率文武百官,皇子(张定业、张拓),及在京宗室,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此番祭祀,非为寻常祭祖,更是向天地祖宗,亦向天下臣民,宣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燔柴的烟雾袅袅升起,带着谷物与牺牲的香气,直上云霄。张圣立于祭坛之前,手持玉圭,声音庄严肃穆,回荡在空旷的庙宇广场:
“皇天后土,列祖列宗在上!臣圣,承天命,抚万民,赖将士用命,文臣竭智,扫平群丑,混一宇内。今中原已定,四夷渐安,然先贤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懿逆贼西遁,遗毒未清;海外东瀛,其心叵测;万里重洋之外,更有未知之土,未臣之邦!”
他的声音逐渐高昂,带着一种开拓万古的雄心:“守成之君,非朕所愿!朕欲继往开来,使我华夏文明之光,耀于四海,泽被八荒!内则修明政治,固本培元;外则扬帆远航,宣威异域!此非好大喜功,实乃为华夏万世开太平之基业!伏惟歆享!”
祭祀礼成,其意义却远超仪式本身。这更像是一篇面向未来的宣言,明确了华朝接下来的国家战略——对内深化改革,对外积极扩张。
次日,大朝会。
紫宸殿内,气氛热烈而肃穆。张圣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提升行政效率、明确未来方向的诏令。
“朕览古今,深感治国之道,贵在得人与制度。故,朕决议,改革官制,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增设‘内阁’!”张圣的声音清晰有力。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内阁为何物?
“内阁非正式衙署,乃朕之咨询议事机构。”张圣解释道,“由朕钦定重臣五至七人入值,如徐元、蒋琬、诸葛亮、周瑜等,协助朕处理机要政务,审议重大决策。凡军国要务,先交内阁议处,提出方略,再由朕最终裁定。此举,旨在集思广益,提高决策之效与质。”
这是一项重大的权力结构调整,将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并制度化于一个更核心的小圈子,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帝国治理需求。徐元、诸葛亮等人出列,神色凝重地领受这项前所未有的重任。
“其二,”张圣继续道,“鉴于海军探索、远洋贸易乃至未来可能之海外经略日益重要,朕决定,升格‘海军都督府’与‘市舶司’,合并组建‘海事总署’,总揽一切海军建设、远洋探索、海外贸易、海防及未来海外领地事务!由靖海侯周瑜,出任首位海事总督,秩同三公!”
周瑜浑身一震,出列跪拜,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颤抖:“臣周瑜,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为陛下,为华朝,开拓万里波涛!”
这项任命,无疑将海军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标志着华朝的国策正式向海洋倾斜。
“其三,格物院独立建制,脱离工部,直隶于朕!马钧晋升格物院令,秩比九卿!凡格物所需人才、资金、物料,各级官府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朕要格物院成为华朝强盛之引擎,科技突破之摇篮!”
马钧激动得老泪纵横,伏地叩首,几乎说不出话来。匠人的地位,因张圣的坚持,终于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其四,设立‘皇家海军学院’、‘皇家陆军讲武堂高等科’,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官、陆军高级将领及参谋人才。由周瑜、赵云分任首任院长。我华朝之军队,不仅要勇猛善战,更要通晓战略,熟知四海!”
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措施,勾勒出华朝未来清晰的发展蓝图:一个以皇帝和内阁为核心、以格物院为驱动、以强大陆海军为臂膀、积极面向海洋和未知世界的新型帝国。
朝会之后,张圣在御书房单独召见了新任海事总督周瑜。
“公瑾,海事总署初立,千头万绪,担子不轻。”张圣看着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总督,“探索东海未知陆地,乃是重中之重。朕已下旨,命户部、工部全力配合你。你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周瑜显然早有腹案,立刻回道:“陛下,探索船队,臣拟命名为‘远航舰队’。需建造特制的大舶,至少需两千料(约合1000吨)以上,方能抵御远洋风浪。船员需重新遴选、严格训练。此外,臣请调一人相助。”
“哦?何人?”
“原青州水师统领,现于讲武堂任教习之郑和。”周瑜道,“此人虽年轻,但于舟船驾驶、天文导航颇有天赋,且心思缜密,沉稳干练,可为一舰之统领。”
“郑和?”张圣觉得这名字有些耳熟,略一思索便点头同意,“准!即擢升郑和为远航舰队副统领,在你麾下效力。朕给你们三年时间,三年后,朕要看到远航舰队扬帆东向,为朕,也为华朝,揭开那东海之外的神秘面纱!”
“臣,定不辱命!”周瑜目光灼灼,充满了对未知航路的渴望。
就在张圣于许昌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改革与战略布局的同时,遥远的西方,第聂伯河畔的基辅罗斯公国,迎来了一行风尘仆仆、与当地斯拉夫人面貌迥异的东方来客。
司马懿站在初具规模的木制城墙上,望着脚下奔流的大河以及远处广袤无垠的森林与草原,脸上露出了抵达目的地后首次放松的神情。他成功地利用了带来的技术和知识,初步取得了当地一位大公的信任,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庇护与发展的机会。
“父亲,此地虽处蛮荒,然土地肥沃,河流便利,民风彪悍,正是我等休养生息、徐图再起之基业。”司马昭站在他身后,低声道。
司马懿微微颔首,目光深邃:“昭儿,记住,我等带来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明的火种。在此地,我们需隐忍,需融入,更需……引导。假以时日,谁说这罗斯之地,不能成为我司马家的第二个‘中原’?”
他抬头望向东方,那里是华朝的方向,目光复杂难明。
“张圣……你坐拥中原,志得意满。却不知,这天下之广,远超你之想象。你我之局,尚未终结……”
东西方,两个由穿越者与宿命之敌分别引领的文明,在泰安七年的深秋,各自沿着不同的轨迹,加速奔向充满未知与碰撞的未来。
(第二百一十七章 完)
喜欢三国渔皇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国渔皇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