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和周日连着两个晚上,虞小满的身影都准时出现在“百乐门”后台那间专属的化妆室里。
戴上那枚精致的银色面具,她便从复旦法律系新生虞小满,化身为只以歌声示人的“银狐”菲菲。
每晚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她精准地掌控着时间,唱足场次,收获满堂喝彩与不少点名邀歌的请求,又在曲终人散后迅速卸妆换衣,踩着宿舍关门的最后时限悄然归来。
两个晚上,整整两百元人民币被她仔细地收好在随身携带的帆布包内衬口袋里。捏着那厚厚一沓纸币,她心下安然。
这笔钱虽远不能与上一世相比,但在1985年,这已是一笔不小的巨款——相当于许多普通工人近半年的工资。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小金库。
等到春节放假回家,一定要给操劳半生的爸妈各买一身质地优良的新衣服,给正在长身体的弟弟也添置一套时髦的运动服,还有他那早已磨损了边角的旧书包,也必须换一个新的、印着当时最流行的变形金刚图案的那种。想到家人收到礼物时惊喜的表情,她嘴角就忍不住微微上扬。
她还想起妈妈冬天洗衣服时,双手总是冻得通红。买一台全新的洗衣机!这个念头冒出来,让她一阵激动。但很快她又冷静下来——这才刚开学不久,突然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实在不好向家里解释来源。洗衣机的事,还得再等等,找个更合适的时机。
周末的时光总是流逝得飞快。
虞小满连续两晚晚归,并未在宿舍里引起什么波澜。原因无他,同寝的苏晴家就住在上海市静安区,她也是周日晚上才掐着熄灯的点匆匆返回宿舍。
而李曼和周晓薇周末也都在上海各个景点溜达,熟悉着这个未来要生活四年的城市。
晚上一进宿舍门,苏晴便将从家里带来的一个精美点心盒放在桌上,打开盖子,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的蝴蝶酥、杏仁排和一小包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鲜肉月饼。“喏,家里带的,都尝尝。”她语气里带着些许上海小姐特有的娇矜与分享的热情。
李曼是北方人,第一次见到这么精巧的南方点心,拿起一块蝴蝶酥咬了一口,酥皮层层碎裂,甜而不腻,她眼睛一亮,连连称赞:“哇!苏晴,这点心也太好吃了吧!你们上海的点心都这么精致吗?”
周晓薇来自广州,本是吃惯了点心的,但也被苏晴带来的海派点心的风味所吸引,拿起一块杏仁排细细品尝,点头表示认可:“确实唔错(不错),火候很好。”
这时,虞小满刚好洗漱完,端着盆从水房回来。苏晴立刻拿起一块鲜肉月饼递向她:“虞小满,尝尝?还热乎着呢。”
虞小满其实已经刷过牙,而且对这些点心并无太大兴趣。但她眼角的余光捕捉到苏晴那看似随意却暗含期待的眼神,心下立刻了然。
她深知,此刻若是拒绝,哪怕理由充分,也极有可能被这位心思敏感又略带嫉妒心的室友解读为“不给面子”或“清高”,日后难免被记上一笔。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绽开一个惊喜又感激的笑容,伸手接了过来:“谢谢您啊苏晴!正好有点饿了呢,闻着就香,一定特别好吃!”她说着,低头小心地咬了一口,由衷地赞道:“嗯!皮酥馅嫩,汁水也足,你家的手艺真好!”
这番毫不敷衍的赞美,精准地熨帖了苏晴那点微妙的虚荣心。
看着虞小满吃得满意,又听到李曼和周晓薇的称赞,她心里那因为虞小满近期“风头过盛”而积攒的隐隐不快,顿时消散了大半。毕竟只是十八九岁的女孩子,一点小小的嫉妒情绪,很容易就被真诚的分享和认可所化解。
虞小满太懂得如何与这些心思各异的同龄女孩相处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便无声地缓和了可能存在的芥蒂。
经过两周军训的同吃同住,以及这个分享点心的温馨夜晚,301宿舍四个女孩之间的关系明显变得更加融洽自然。
第二天清晨,四人一同起床,结伴去食堂吃早饭,然后又一起走向教学楼,一路上有说有笑。
四个风格迥异却同样出色的女生并肩而行,成了法律系楼道里一道引人注目的、充满朝气与希望的风景线。
虞小满走在其中,感受着这久违的、平淡而真实的校园生活气息,心中充满了踏实与宁静。
法律系的课程绝非轻松。上午的《法学概论》课,主讲教授是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的老先生,说话慢条斯理,却字字珠玑,从“法”字的古体结构讲到现代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瞬间将学生们从操场的口令声带入博大精深的法学殿堂。
下午的《宪法学》则是由一位中年副教授授课,逻辑极其严密,语速很快,板书更是洋洋洒洒。底下的学生们一个个埋首疾书,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虞小满发现,即便拥有前世的阅历,面对这些系统而陌生的法学理论,她依然需要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享受着这种汲取知识的充实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听着教授们的谆谆教诲,这与军营里的摸爬滚打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却同样让人感受到一种成长的力量。
偶尔课堂上也会有轻松的时刻。
比如在讲到某个法律案例时,教授会鼓励大家自由讨论。李曼往往会从秩序和规则的角度率先发言,条理清晰;周晓薇则更感性,会关注案件中的“人情味儿”;苏晴有时为了表现,会抢着说一些听起来新颖却未必准确的观点。
而虞小满,通常不会急于开口。
她总是安静地听着,直到大家的观点都表达得差不多了,教授的目光也开始寻求更深入的见解时,她才会举手,用清晰平和的语调,将自己的看法娓娓道来。她的观点往往能结合常识与法理,角度独特却又切中要害,几次下来,不仅让同班同学侧目,也引起了教授的注意。
课间休息时,周晓薇会凑过来小声说:“小满,你刚才说的那个点真好,我怎么就没想到!”李曼也会投来带着审视却也不乏认可的一瞥。只有苏晴,会撇撇嘴,转过头去和别的同学说话,但下一次讨论时,她会更加努力地思考,试图压过虞小满一头。这种无声的竞争,也成了学习的一种动力。
虞小满之所以能在法律系的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频频语出惊人、引人侧目,其根源深植于她那不为人知的上一世。
作为曾经身处名利场旋涡中心的娱乐圈顶级流量存在,她所接触和经历的,远非寻常人所能想象。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是错综复杂、无处不在的法律关系与风险。
她亲自处理过数不清的合同纠纷,条款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藏着陷阱;她直面过疯狂的私生饭带来的名誉侵权与人身安全威胁;她深陷过媒体不实报道引发的诽谤诉讼;她甚至协助处理过同行好友陷入的棘手的知识产权(版权)争夺案。
那个圈子,既是艺术的殿堂,也是欲望与利益交织的丛林。
每一次危机的化解,都意味着她必须与律师团队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沟通,快速理解复杂的法律术语和程序,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久而久之,她对《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领域的熟悉程度,甚至远超一些法学院的学生。
这种历练,赋予她的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法律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风险意识、敏锐的契约精神以及面对纠纷时异于常人的冷静和逻辑分析能力。
因此,当教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案例时,她往往能跳过表面的法条复述,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从实务操作和风险防范的角度提出见解,其思考深度和现实关联性,自然让那些刚从书本理论起步的同学们难以企及。
她的“出彩”,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用前世的惊涛骇浪,换来了今生课堂上的波澜不惊。
在学校的日子就这样在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之间规律地流转开来。
厚厚的法学教材取代了作训服,夜间的卧谈会内容也从教官和训练,变成了难懂的法学概念和严厉的教授们。
虞小满很快适应了这种节奏。她发现自己很喜欢法律这门学科,它的严谨、逻辑和追求公正的精神,与她两世为人的心性颇为契合。
她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
只是偶尔,在穿过喧闹的校园,或是夜深人静合上书本时,她的脑海里会不经意地闪过一个冷峻挺拔的身影,以及那双深邃的、曾带着审视看向她的眼睛。
喜欢从顶流到八零,我靠才华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从顶流到八零,我靠才华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