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下午,天空飘着细雨。张彬刚从图书馆出来,就被门房大爷叫住:“张彬同学,有你的信,东北来的。”
他接过信封,看到那熟悉的娟秀字迹,心跳快了几拍。信封很厚,摸起来里面好像还夹着什么东西。
回到宿舍,另外三个舍友都不在。张彬小心地拆开信封,首先滑出来的是一张照片——陈雪穿着白大褂,站在一所野战医院门前,笑容温婉,眼神明亮。她比在朝鲜时胖了些,气色也好多了。
他放下照片,展开信纸。陈雪的字迹工整清晰,就像她做手术时一样一丝不苟。
“张彬同志:见信好。收到你的信时,我们刚完成一批重伤员的手术。最近敌机轰炸频繁,伤员数量增加,但得益于你之前传授的那些方法,我们的救治成功率提高了很多...”
信中用专业而克制的语言描述了战地医院的情况,但张彬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她每天面对的压力和艰辛。陈雪详细记录了几个运用张彬教授的方法成功救治的案例,包括一例用简易单向瓣膜处理张力性气胸的伤员。
“...你提出的严格无菌操作概念,我们已经在手术室推行。虽然条件有限,但感染率确实下降了。不过抗生素仍然短缺,很多伤员最终败血症去世...”
读到这一段,张彬的手握紧了。他知道在这个盘尼西林比黄金还贵的年代,很多本可挽救的生命因为缺乏有效的抗菌药物而消逝。
信的后半部分,陈雪谈到自己对未来医疗的思考:“...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战争结束,我们能不能建立更完善的医疗体系?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太普遍了。还有战伤康复,现在伤员救活后就算完成任务,但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很少有人关心...”
这些想法与张彬不谋而合。他想起前世见过的现代化医疗体系,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可以逐步推动一些变革。
信的结尾处,陈雪笔锋一转:“...听说医疗队可能要轮换回国休整,如果成真,我可能会到北京进修。希望到时能见面,当面请教你很多医学问题。”
最后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让张彬嘴角微微上扬。他小心地把信纸折好,照片放进贴身的口袋。
当晚,张彬在图书馆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写回信。他先描述了大学生活,用轻松的语气讲了课堂上的趣事,室友们的糗事,但避开了任何可能涉及机密的内容。
“...你提到的无菌操作和抗生素问题,我深有同感。我认为未来医疗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感染控制。除了改进消毒方法,还需要研发更多有效的抗菌药物。另外,康复医学确实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他谨慎地引入一些超前但不突兀的概念,比如分级诊疗、预防医学、心理康复等。这些理念在当下看来可能有些理想化,但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信的末尾,他写道:“...得知你们可能回国休整的消息,我很高兴。北京有很多优秀的医院和专家,相信你会在这里学到更多。期待与你见面交流。”
写完信,已是晚上九点。张彬走出图书馆,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云隙洒在水洼上,泛起粼粼波光。他想起在朝鲜坑道里,和陈雪一起抢救伤员的日子。那些生死一线的经历,让他们之间建立起超越寻常战友情谊的默契。
星期五,张彬特意去邮局寄了挂号信,确保信件能安全送达。回来的路上,他绕道王府井书店,想找些医学书籍。虽然他有系统的医学知识,但还是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
书店里医学书籍不多,大多是基础教材。他挑了一本《外科学基础》和一本《药理学》,准备寄给陈雪参考。
周末回家时,张母注意到儿子心情很好,做饭时还哼着歌。
“彬子,有什么喜事吗?”张母一边和面一边问。
“一个战友可能要回北京了。”张彬帮着洗菜,“就是在朝鲜时的陈护士。”
张母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陈护士啊...你常提到的那个?人怎么样?”
“很好,业务能力强,对伤员也负责。”张彬语气平静,但耳根微微发红。
张母看在眼里,不再多问,心里却记下了这件事。
星期天晚上回校前,张彬去供销社买了些笔记本和钢笔,打算一起寄给陈雪。他知道前线物资匮乏,这些日常用品也很珍贵。
【叮!日常签到冷却完毕,是否签到?】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基础药理知识(增强版)x1。】
新的知识涌入脑海,包括常见药物的作用机制、配伍禁忌等。张彬心中一动,这正好可以补充给陈雪的建议。
他连夜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创伤感染用药的简要说明,着重强调消毒的重要性和一些替代药物的使用方案。这些内容既专业又不会太过超前,适合战地医院的条件。
星期一早上,他赶在第一节课前去了邮局,把书籍和笔记一起寄出。寄包裹时,他犹豫了一下,又买了两条丝巾放进去。一条给陈雪,一条请她转交医疗队队长。
回学校的路上,张彬盘算着时间。信件的往返通常需要半个月,如果陈雪真的回国,可能下个月就能见面了。这个念头让他脚步轻快了许多。
下午的机械设计课上,教授布置了一个复杂的项目作业。张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种优化方案,但最终选择了一个最符合当前技术水平的思路。
他知道,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都需要耐心和时机。就像他正在推动的技术进步一样,欲速则不达。
晚上在操场跑步时,张彬感受到体内气血涌动,九转不灭体运转更加流畅。第二重境界已经达到圆满,突破在即。这具经过战场淬炼的身体,正在和平环境中积蓄着新的力量。
跑完步,他坐在操场边的石阶上,望着满天繁星。朝鲜的夜空和这里是同一片天,那些牺牲的战友是否也化作了星辰?
他想起陈信在最后一战前说的话:“要是能活着回去,我一定要娶个媳妇,生个大胖小子...”
这个朴素愿望,如今已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遗憾。张彬握紧拳头,他活着回来了,就要替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好好活着,把他们那份也活出来。
远处传来晚自习的铃声,张彬起身往回走。明天还有课,还有新的知识要学,新的挑战要面对。但他不再是一个人前行,有了可以分享理想和心事的知己。
这也许就是战火中培育出的感情,经历过生死考验,更加坚韧持久。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