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墨迹未干,一队由十余名苏联农业专家组成的“友好交流团”便迅速抵达京城。他们打着深化农业合作、交流先进经验的旗号,但其核心目标,双方都心照不宣——竹米稻。张彬作为竹米稻项目的技术源头和最高顾问,被指派参与接待工作,并负责技术层面的引导与应对。
接待工作在一派看似热情友好的气氛中展开。欢迎晚宴上,宾主举杯,互称“同志”,畅谈社会主义农业的光明前景。但张彬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苏联专家隐藏在礼貌笑容下的审视目光,如同探针,不断在他和几位主要农技负责人身上扫描。
次日,考察正式开始。目的地是位于京郊、被选定对外展示的“竹米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在前往示范区的车上,张彬与负责安保和现场协调的王根生交换了一个眼神。一切已按照预案部署完毕。
这片示范区是张彬提前数月就已着手准备的“舞台”。这里的稻田,使用的正是准备用于抵偿债务的那批“第一代”竹米稻种。更重要的是,在专家团抵达前一周,张彬就指示停止了【高效植物营养合剂】的施用,转而使用根据那份删减版技术资料中“特制全价复合肥料”描述所仿制出来的、效果远逊但成分看似合理的普通复合肥。那些涉及土壤快速改良的特殊措施也被刻意隐藏,田间管理完全回归到这个时代所能理解的“精耕细作”范畴。
困境在于,即便经过这些处理,这片稻田的长势依然明显优于周边任何一块传统水稻田。稻株挺拔,分蘖旺盛,穗头饱满,远远望去,一片令人心醉的金黄稻浪。如何向这些专业人士解释这种“优越”,却又不能泄露任何超常的秘密,是对引导者智慧和应变能力的极大考验。
专家团一行人身着便装,脚踩胶鞋,深入田间。领队的是一位名叫伊万诺夫的老院士,在苏联农业科学院享有盛誉,目光锐利如鹰。他蹲下身,仔细查看稻株的根系、分蘖和叶片,用手捻动稻穗,估算着千粒重,不时通过翻译提出各种极其专业和细节的问题。
“张同志,我看这里的稻株分蘖数量非常均匀,几乎看不到弱蘖,这是如何做到的?是品种特性还是特殊的水肥控制?”
“叶色深绿,但叶片厚度和韧性似乎也异于常种,这对抗倒伏和病虫害有什么具体影响?”
“我看你们的灌溉渠系布置很常规,但在水分管理上,似乎有非常精确的控水时段?”
冲突在看似平和的技术交流中无声展开。张彬和陪同的中方农技员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既要展现出热情好客、有问必答的姿态,又要在每一个回答的措辞上反复斟酌,将原因归咎于“品种特性”、“精细化管理”和“农民的经验”,巧妙地将对方的思路引导向常规农业技术的极致化,而非某种未知技术的介入。
“伊万诺夫院士,这主要得益于竹米稻本身强大的分蘖基因,”一位中方老农技员笑着解释,同时用手比划着,“我们在育苗和早期水肥上做了一些摸索,主要是为了激发它本身的潜力。”
“水分控制确实关键,”张彬接过话头,指着田埂上的水尺,“我们根据稻株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规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制定了一套动态灌排方案,核心还是在于‘适时适量’。”
他们展示的数据是真实的,但是不完整的;他们介绍的经验是有效的,但并非全部。整个参观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中方人员引导着苏联专家沿着预设的路径前进,展示着令人印象深刻却“合情合理”的高产景象。
收获是,初步的应对似乎取得了成功。伊万诺夫院士在结束田间考察后,虽然眉头依然微蹙,但当着众人的面,还是对竹米稻的优异表现和中方的“精细管理”表示了赞赏。“不得不承认,你们在水稻栽培上,确实有一套独特且有效的办法。”他的话,算是为这次公开考察定下了一个积极的基调。
然而,就在大队人马准备离开田埂,返回驻地的间隙,钩子悄然浮现。一名负责在队伍外围警戒的王根生手下人员,不动声色地靠近张彬,借着递水的动作,用极低的声音快速汇报:“张顾问,队伍里那个矮个子,戴眼镜的,趁人不注意,用一个小铲在田边排水沟旁取了点土,装进了一个小金属盒里。”
张彬目光一凝,顺着手下暗示的方向看去,那是专家团中的一位土壤学家,名叫谢尔盖,一路上话语不多,但观察极为仔细。他的行为十分隐蔽,若非王根生的人一直保持着最高警惕,几乎难以察觉。
采集土样!张彬心中冷笑。看来,对方并未完全被表面的“正常”所说服。他们怀疑的焦点,果然不仅仅在稻种本身,更在于支撑这种高产背后的环境因素——土壤。他们想通过分析土壤成分,来寻找那可能存在的、未被披露的“秘密配方”的痕迹。
虽然这片示范区的土壤已经过处理,残留的特殊成分极低,但对方这种不打招呼、私自采集样本的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挑衅和窥探的意味。这也预示着,这场围绕竹米稻的技术暗战,绝不会因一次顺利的田间考察而结束。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土壤成分快速伪装涂层喷雾(可临时改变特定元素检测结果)。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一份恰好能应对当前局面的物品,及时出现。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