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煤矿那第一声沉闷的轰鸣与第一股喷涌而出的矿井积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远超李福和那些欢呼矿工的想象。最初的狂喜与震撼过后,现实的问题便接踵而至。这台被矿工们敬畏地称为“铁牛”或“喝水龙”的纽科门式蒸汽机,虽然证明了原理的可行,但其运行状态,却远称不上完美,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巨大的铸铜锅炉对煤炭的消耗量惊人,需要数名司炉工不间断地添煤,才能勉强维持足够的蒸汽压力。而那沉重活塞的每一次起落,都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金铁摩擦声,速度缓慢得让人心焦——每分钟仅有可怜的四到五个冲程。与之相连的抽水效率,对于这座水量较大的矿井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仅仅能勉强遏制住水位不再快速上涨,远达不到彻底排干、恢复开采的要求。
更棘手的是故障频发。高压蒸汽的密封始终是个难题,尽管使用了宋应星最新改进的浸油石棉绳作为填料,但气缸与活塞之间、各类阀门接口处,依旧不时有炽热的白汽“嘶嘶”泄漏,不仅浪费能量,更对附近操作的工匠构成威胁。那根承担传动重任的巨大摇臂连杆,在持续不断的巨大应力下,仅仅运行了数个时辰,便在一阵令人心悸的金属呻吟后,于应力集中处出现了一道清晰的裂纹,迫使整个系统不得不停机检修。
围观的人群在最初的惊奇过后,也逐渐散去,只留下一些顽固的看客和忧心忡忡的矿工。窃窃私语和怀疑的目光再次出现。
“看吧,我就说这铁疙瘩不顶用,动静大,出活少,还容易坏!”
“费了这么多好煤,这么多铁料,就弄出这么个玩意儿?怕是还不如多雇几个人用辘轳提水划算……”
连矿上的管事也私下找到李福,面带难色:“李匠头,不是小的不支持,只是这……这‘铁牛’吃喝太凶,出的力却有限,矿上本就艰难,这开销……”
李福顶着巨大的压力,双眼布满血丝,却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他带着工匠们,围着那台暂停喘息、仿佛随时会散架的庞然大物,一寸一寸地检查,争论,分析。
“连杆材质不行,韧性不足!需用更好的精铁,重新锻打,关键部位需加厚!”
“密封还是大问题!宋先生送来的新填料比旧的好些,但还不够!或许……或许可以试试在气缸内壁镗出更细的螺纹,配合填料?”
“锅炉燃烧效率太低,光是烧开水就耗去大半煤炭!鼓风方式得改,炉膛结构也得优化!”
他们将每一次故障、每一个不足都详细记录下来,画出草图,标注问题。李福亲自执笔,给京城的宋应星写了一封长信,信中不仅汇报了“首次试验成功,证明陛下所示原理无误”的喜讯,更巨细靡遗地描述了运行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附上了他们初步的改进思路和请求——需要强度更高的钢材打造关键部件,需要研究更耐用的密封方案,需要计算更优化的锅炉热效率……
信使带着希望与难题,飞马驰向京城。而西山这边,李福并未坐等。他指挥工匠,利用现有条件,先对那根开裂的连杆进行紧急加固焊接,同时开始着手改造鼓风系统,尝试用齿轮组将蒸汽机本身的部分动力反馈给鼓风机,以期形成某种程度的“自驱动”,减少人力。
格物院内,宋应星收到李福的信时,正在审阅一份关于焦炭质量稳定性控制的报告。他放下炭笔,仔细阅读着西山的来信,脸上先是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即眉头又深深锁起。
“果然……知行合一,知易行难。”他轻叹一声,但眼中并无气馁,反而充满了研究者的兴奋。李福信中描述的问题,恰恰印证了他之前许多理论上的推演和担忧。
他立刻行动起来,暂停了手头部分工作,召集相关领域的匠师。
“西山急需高强韧之钢用于连杆、活塞杆等关键受力部件。将我们之前试制的那批‘中碳钢’样品,立刻进行强度与韧性测试,选取最佳者,优先送往西山!”
“密封问题……镗削更精细的螺纹是个思路,但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召集最好的镗工,研究改进镗刀和工艺!另外,继续试验不同填料配方,桐油、石墨、硫磺……各种比例都要试!”
“锅炉效率……此事关乎根本。需重新计算受热面积,设计更合理的烟道,或许可参考景德镇瓷窑的龙窑结构,增加烟气行程……”
宋应星的办公室变成了临时指挥部,各种图纸、模型、计算稿堆满了桌案。他将李福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迅速转化为格物院内部一个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标准化的工作在此刻显现出其价值,至少格物院内部使用的尺寸、材料标号是统一的,避免了大量的沟通成本和混乱。
数日后,第一批按照新标准精选的钢材部件、数种新配方的密封材料包、以及一份由宋应星亲自审核的锅炉结构改进建议图,被小心翼翼地装车,在一队新军士兵的护卫下,再次运往西山。
与此同时,李福带领的团队也并未虚度光阴。他们利用加固后的连杆,在改进了鼓风后,再次点火运行。虽然问题依旧存在,但每一次重启,他们都记录下更多的数据,发现更多细微的瑕疵。工匠们甚至自发地组成了“看护小组”,十二个时辰轮班,用听筒贴近机器各处,倾听内部异响,用手触摸关键部位的温度变化,试图在故障发生前进行预警和维护。
在这种近乎痴迷的反复调试、改进、再调试中,那台庞大的蒸汽机,仿佛一个正在被驯服的远古巨兽,虽然依旧笨拙、低效、时不时闹点脾气,但其运行的稳定性,在一点点地提升。冲程次数缓慢增加到了每分钟六次、七次……泄漏的蒸汽在更换了新填料和初步打磨了气缸内壁后有所减少。那“哐当……轰隆……哗啦……”的循环声响,虽然依旧刺耳,却逐渐变得规律、有力,不再像最初那样随时可能戛然而止。
它像一颗顽强的心脏,在西山矿区不停地搏动,将那地下深处、阻碍着财富与希望的积水,一斗一斗,持续不断地提升到地面。那流淌的浑水,不再仅仅是水,它是汗水的结晶,是智慧的证明,更是一种全新生产方式的宣言。
消息再次传回紫禁城,内容已从“试验成功”变成了“持续运行,效率稳步提升,抽水效果显着”。朱由检看着这份报告,脸上的笑容更加沉稳。他知道,最艰难的第一步已经迈过,虽然前路依旧漫长,但这持续的、笨拙却坚定的“轰鸣”声,已经无可辩驳地宣告了一个事实——蒸汽的力量,已被大明掌握。这声音,必将越来越大,最终响彻神州,驱动着一个古老的国度,驶向不可逆转的工业未来。
(本章完)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