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御驾亲征、新军主力开拔的消息如同狂风般卷过北京城时,位于西苑一角的皇家陆军讲武堂,亦被这股前所未有的风暴所裹挟,原本秩序井然的校园,此刻沸腾得如同开了锅的滚水。
校场之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他们并非久经沙场的老兵,而是一张张年轻、激动,甚至带着几分稚嫩的面孔。这便是讲武堂第一期学员,共计一百八十七人。他们身着统一的深蓝色学员制服,肩上没有军衔,但挺拔的身姿和眉宇间那股被知识武装起来的锐气,已与普通兵卒截然不同。
就在半个时辰前,紧急集合的号声撕裂了清晨的宁静。总监官站在简陋的木台上,用最简短的话语宣布了北疆惊变、陛下亲征的消息,以及讲武堂学员的处置方案——除少数成绩优异、已被内定留校或进入参谋司任职者外,其余一百五十三名学员,将提前毕业,以“见习士官”身份,即刻分配至北上迎敌的新军各营!
消息宣布的瞬间,短暂的寂静后,是几乎要掀翻校场屋顶的狂热欢呼与呐喊!没有恐惧,没有退缩,只有被选中、即将奔赴战场的巨大兴奋和荣誉感!
然而,狂热之后,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在学员中弥漫开来。他们彼此交换着眼神,激动中掺杂着紧张,期待里混合着对未知战场的一丝惶恐。他们熟读兵书,推演过无数沙盘,精通火器操作和队列条例,甚至学习过基础的数学测算和地图测绘,但……他们从未真正闻过血腥,见过尸山血海。
“肃静!”总监官一声厉喝,压下了嘈杂。他目光严厉地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的脸庞,“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陛下与孙都督,正在营中等着你们!讲武堂半载心血,能否经得起战火检验,就看你们此番作为!记住你们的身份!你们是讲武堂出去的士官,是陛下新政下培养的第一批军官种子!别给讲武堂丢人,别给陛下丢人!”
“忠于陛下!报效大明!有我无敌!”学员们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声浪滚滚。
很快,具体的分配名单开始宣读。被念到名字的学员,大声应“到”,随即在教官的指引下,跑步前往指定的集结区域,那里有新军各营派来的军官接应。
“李定国!皇家陆军第一旅,火枪兵第一营,见习副连长!”
“到!”一个面容刚毅、眼神锐利的年轻学员猛地踏前一步,声音洪亮,脸上闪烁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他正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农民军将领,如今却被讲武堂的教育彻底重塑,成为了大明新军的军官胚子。
“孙可望!皇家陆军第一旅,炮兵营,见习炮长!”
“到!”另一个身材高壮的学员应声出列,他是李定国的结义兄弟,同样被历史的洪流带到了这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上。
“刘文秀……”
“艾能奇……”
一个个名字被念出,一个个年轻的灵魂被注入到那台即将北上的战争机器之中。他们将被分配到最基层的连队,担任副连长、排长、炮长等职务,负责协助主官指挥、监督战术执行、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把在讲武堂学到的近代军事思想、纪律观念和技术知识,带到旧军队习气尚未完全涤荡干净的新军中去。
李定国和孙可望在匆匆分别前用力对了一拳。
“战场上见!别死了!”孙可望低吼道。
“你也是!让鞑子尝尝咱们炮子的厉害!”李定国眼中燃烧着战意。
就在大部分学员奔赴各自岗位时,有三名学员却被单独留了下来。他们分别是综合成绩最优的张文弼,心思缜密的参谋科尖子陈于阶,以及格物科对火器原理理解最深的赵士桢。
总监官看着他们三人,语气严肃:“你三人暂不分配至各营。陛下有令,着你等即刻前往中军报到,编入陛下亲领之‘作战参谋组’与‘技术保障组’。”
三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狂喜涌上心头!能直接进入中军,伴随陛下左右!这是何等的信任与荣耀!
“记住!”总监官沉声道,“中军不同连队,你们要做的,不是冲锋陷阵,而是运用你们所学,为陛下决策提供依据,为前线部队解决技术难题!张文弼,你善统筹,入参谋组,负责情报汇总、地图作业!陈于阶,你心细如发,协助分析敌情动态!赵士桢,你精通火器,前线若有火器故障、弹药疑难,需你提供技术支持,或第一时间反馈格物院!”
“学生明白!定不负陛下与总监官重托!”三人挺直胸膛,异口同声。
他们知道,这并非远离危险,而是肩负起了另一种或许更为关键的责任。
当李定国气喘吁吁地跑到第一旅火枪兵第一营的集结地时,迎接他的是一位脸上带着刀疤、眼神凶狠的老兵连长。
“讲武堂的娃娃?”连长上下打量着他,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怀疑,“俺叫王瘸子,以后就是你头儿!战场上,别给老子掉链子,也别拿你们学堂里那套纸上谈兵来烦老子!听得懂吗?”
李定国深吸一口气,不卑不亢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见习副连长李定国,向连长报到!属下必恪尽职守,听从指挥!”
王瘸子看着他标准的军礼和沉稳的态度,哼了一声,没再说什么,只是指了指队伍后面:“入列!”
而在中军大帐附近,张文弼、陈于阶、赵士桢三人则被引到了一顶忙碌的帐篷里。这里已经摆放好了巨大的北疆沙盘,上面插满了代表敌我态势的小旗,数名真正的参谋军官正在紧张地作业。他们三人被分配了最基础的工作——整理源源不断送来的前线哨探报告,并在沙盘上进行初步标注。
看着那些代表着后金骑兵机动路线、兵力集结点的标记,看着参谋军官们根据零碎信息进行的大胆推测与激烈辩论,三人才真正感受到,战场并非沙盘推演那般清晰明了,而是充满了迷雾与不确定性。他们收敛起激动,投入到繁琐却至关重要的工作中,将课堂所学与这真实的战争脉搏紧密联系起来。
辰时三刻,朝阳完全跃出地平线,将金辉洒向大地。北京德胜门外,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朱由检一身金甲,骑在神骏的御马之上,立于大军最前方。他的身后,是军容鼎盛、士气高昂的新军将士,以及那些刚刚融入其中、心怀激荡的一百五十三名讲武堂士官。
孙应元策马于皇帝侧后方,沉声禀报:“陛下,皇家陆军第一旅、第二旅主力,并京营精选骑步,均已集结完毕!请陛下示下!”
朱由检目光缓缓扫过这支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军队,看到了那些隐藏在方阵中、略显青涩却目光坚定的士官面孔。他知道,这些年轻的种子,将在战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成为未来大明军队真正的脊梁。
他拔剑出鞘,剑锋直指北方,声音通过特制的铁皮喇叭,清晰地传遍全军:
“大军开拔!目标,蓟州!此战,必胜!”
“万岁!万岁!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钢铁洪流开始滚动,踏着坚定的步伐,迎着北方的烽烟,毅然前行。
讲武堂士官们的请战,化作了这场国运之战中,一股充满希望与变革的新生力量。
(本章完)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