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的初春,台湾南部的热兰遮城内,弥漫着一种比料罗湾的肃杀更为复杂、更为压抑的气氛。大明帝国那不容置疑的最后通牒,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了这座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最重要的堡垒之中,激起的不是立刻反击的浪花,而是深不见底的犹豫与挣扎。
总督揆一将自己关在城堡顶层那间可以俯瞰台江内海和普罗民遮城的办公室里,窗外是依旧明媚的热带阳光,但他心中却是一片阴霾。那卷用精美丝绸包裹、盖着巨大朱红玺印的大明皇帝敕书,此刻就摊开在他的橡木办公桌上,上面的每一个汉字,即使需要通过通译反复确认,其含义都如同烧红的烙铁,灼烫着他的神经。
三十日。无条件撤离。犁庭扫穴。
这些词语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他召集了城内的主要军官、商务官员以及几位资深议员,在城堡底层的议事厅内举行了一场气氛凝重的军事会议。
“先生们,”揆一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他环视着在座的同僚,“大明皇帝已经对我们失去了耐心。这不是虚张声势的恐吓,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他们在福建集结了一支前所未有的舰队,拥有那种……会自己移动的怪船,并且正在系统性地进行战争准备。我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他的话音未落,一位性格火爆的步兵上尉便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代表:“总督阁下!这有什么可犹豫的?热兰遮城是公司在远东最坚固的堡垒!我们的城墙足以抵御任何炮火,我们的岸防炮可以封锁整个航道!明国人的船只,不过是些落后的木板,就算数量再多,也不可能攻克棱堡!我们应该立刻回绝这无礼的通牒,让他们在城堡下碰得头破血流!巴达维亚的援军一定会来的!”
这番话引起了不少军官的附和。他们对自己一手建造的棱堡防御体系充满自信,对欧洲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有着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认为凭借热兰遮城的坚固和岸防炮的威力,足以抵挡任何东方军队的进攻。
然而,负责情报和与本地势力联络的商务员范·德·桑德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的语气更为谨慎:“上尉,恐怕您过于乐观了。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分裂的、可以轻易糊弄的明国地方政府,而是一个统一且决心坚定的帝国。那位年轻的皇帝,他改革军队,建造新式战舰,甚至……根据一些模糊的消息,他还在推动某种我们不了解的技术发展。郑芝龙的海盗舰队已经被他整合,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散兵游勇。而且,”他压低了声音,“我们储备的弹药和粮食,支撑一场长期围困并不充裕。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确定巴达维亚的援军何时能到,甚至……他们会不会来?”
桑德的话戳中了一些人心中的隐忧。东印度公司本质上是商业机构,一切以利润为重。为了台湾这个据点,与一个庞大的帝国进行全面战争,是否符合公司的利益?巴达维亚的总部会愿意冒这个风险,投入巨大的资源来支援他们吗?
另一位负责火炮的军官也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质疑:“我观察过明国人新式战舰的模糊草图,它们的船体结构似乎更坚固,而且那种冒烟的船,可能拥有不受风向限制的机动性。这会给我们的炮击带来很大麻烦。如果他们的火炮射程和精度也有提升……”
会议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主战派强调城堡的坚固和荷兰军人的荣誉,主张血战到底,等待援军。而谨慎派则指出明国实力的潜在变化、后勤的困难以及公司可能不愿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风险。
揆一沉默地听着双方的争论,内心如同台江的海水般波涛汹涌。他深知主战派军官们的勇气和棱堡的防御力,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公司高层的算计和明国这个庞然大物一旦真正动员起来所蕴含的可怕力量。科恩总督的信中虽然要求加强戒备,但也暗示了寻求外交解决的可能。
他内心倾向于谈判。并非怯懦,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如果能通过外交手段,哪怕是付出一些代价,比如承认明国对台湾的名义主权,支付一笔赔款,或者放弃部分贸易特权,来换取公司继续在台湾贸易的实际利益,甚至争取一个“共管”的模糊状态,为公司保留这个重要据点,那将是更符合公司利益的选择。毕竟,公司的目标是利润,而不是无谓的战争。
但是,明国皇帝的通牒措辞如此强硬,几乎封死了所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无条件撤离”,这等于要公司将十年来在台湾投入的心血和积累的利益全部拱手让人!这让他如何甘心?又如何向巴达维亚总部交代?
“或许……”揆一心中存着一丝侥幸,“明国皇帝只是想展示力量,逼迫我们做出最大让步。如果我们表现出强硬的防御姿态,并在谈判中灵活周旋,未必不能争取到一个比无条件投降更好的结果。至少,可以拖延时间,等待巴达维亚的进一步指示,或者……等待明国人自己出现失误。”
最终,在会议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揆一做出了一个摇摆的决定。他一方面命令守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加固工事,清点物资,准备迎接可能的进攻,展现出绝不轻易屈服的姿态。另一方面,他秘密指示桑德等人,尝试通过一些非正式渠道,向对岸的明国官员传递信息,试探他们的底线,看看是否有可能在“无条件”之外,找到某种妥协的方案,哪怕只是争取更长的准备时间或是更体面的撤离条件。
热兰遮城的白旗没有升起,但战争的阴云也并未立刻化为雷霆。揆一的犹豫,如同在战争与和平的钢丝上行走,他将赌注押在了棱堡的坚固与外交的微妙博弈上,却不知帝国的决心,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坚定。三十日的倒计时,在犹豫与试探中,无情地流逝着。
---
(本章完)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