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继续说道,语气放缓,却更加深沉,“这不是一次荣耀的远征,更像是一次赌博,一次很可能血本无归的冒险。我无法承诺你们财富、军功或安全的未来。我唯一能承诺的,是作为你们的指挥官,我将与你们同行,承担最大的风险,并且,无论结果如何,我将对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负起全部责任。”
“现在,”他提高了音量,“选择权在你们自己手中。如果有人改变主意,现在就可以离开。门口有准备好的穿梭艇,可以送你们返回联盟疆域。我以个人名誉担保,绝不会追究,也绝不会让此事影响你们的前程。给你们十分钟时间考虑。”
说完,王晨星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站在平台上,目光平静地望向远处黑暗的仓库角落,仿佛在给这些忠诚的追随者留下最后的、不受干扰的抉择空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仓库内的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有人低头沉思,有人下意识地摩挲着随身携带的武器或工具,有人与身旁信任的同伴交换着眼神。
十分钟到了。王晨星重新将目光投向人群。
没有一个人移动脚步。
站在最前面的首席工程师玛拉,摸了摸脸上的伤疤,率先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带着工程师特有的务实和坚定:“指挥官,我的命是您和星萤女士从‘希望号’的废墟里捡回来的。没有你们,我早就变成宇宙尘埃了。风险?这年头,在哪儿不冒险?至少这次,我知道为什么而冒险。”
“鹰眼”凯德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言简意赅:“算我一个。我的驾驶技术,荒废在和平年代太可惜了。”
老军医索菲亚推了推眼镜,温和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的职责是救人。如果这次远征有一丝可能救醒星萤女士,或者未来能救更多人,我没有理由退缩。而且,我得看着你们这群莽夫,别把自个儿弄丢了。”
一位年轻的、擅长信息破译的女科学家深吸一口气,站出来说:“指挥官,我对未知的知识本身充满好奇。能参与这样一次探索,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风险,我愿意承担。”
一个个声音响起,没有豪言壮语,却充满了各自的理由和坚定的意志。他们之所以留下,原因各异:有的是出于对王晨星个人的绝对忠诚和感恩;有的是对星萤这位传奇女性的敬重和对其遭遇的同情;有的是厌倦了和平年代的平淡,骨子里渴望着真正的冒险和挑战;有的是被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所驱动;还有的,则是将这次行动视为对联盟僵化体制的一种无声反抗。
但归根结底,他们都选择相信王晨星,相信他带领他们去追寻的目标,值得他们押上一切。
王晨星看着眼前这群愿意追随他赴汤蹈火的男女,胸腔中被一种滚烫的情绪填满。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着所有人,郑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谢谢。”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这两个字,却重逾千斤。
没有欢呼,没有喧哗,但一种更加坚实、更加炽热的凝聚力,在这座冰冷的废弃仓库中悄然形成。这群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数量不多却个个是精锐的志愿者,将组成远征队的核心骨架。他们的士气,并非源于盲目的狂热,而是建立在清晰的认知、绝对的信任和共同的信念之上。
忠诚的追随者们,已然集结。
废弃矿业中转站的仓库内,忠诚的追随者们已经集结完毕,一股沉默而坚定的力量在黑暗中凝聚。然而,要将这股力量投射到遥远的、传说中的“生命织锦”星域,他们需要一个载体,一个能够在未知与危险中保护他们、承载他们希望的钢铁躯壳。选择并改造这艘船,是王晨星面临的第一个具体而严峻的技术挑战。
雷蒙德上将引导王晨星和核心团队成员——首席工程师玛拉、导航专家“鹰眼”凯德以及几位顶尖的舰船系统专家——穿过迷宫般的废弃通道,来到了中转站最深处一个隐蔽的、拥有独立能源和维生系统的巨大船坞。
船坞的照明系统被逐级点亮,光芒驱散了沉积多年的黑暗,也照亮了停泊在中央平台上的三艘舰船的轮廓。它们并非联盟现役的任何型号,线条流畅而低调,涂装是深空伪装色,没有任何标识,如同蛰伏在阴影中的幽灵。
“指挥官,按照您的要求,‘幽灵舰队’中符合条件的三艘候选舰船都在这里了。”雷蒙德的声音在空旷的船坞中回荡,“它们都是‘星尘级’多功能侦察舰的深度改型,名义上已退役封存,但实际状况维护得极好。”
王晨星的目光锐利地扫过三艘舰船。他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转向身边的专家团队:“玛拉,凯德,你们是直接和这些铁家伙打交道的人。说说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它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
在船坞旁临时搭建的战术平台上,全息投影显示出此次任务的核心需求清单,每一项都关乎生死:航程极远,可能无法获得补给。需要高效的聚变反应堆、能量回收系统、以及可能的水和空气循环再造设备。
面对未知威胁,护盾和装甲必须坚固。但更重要的是隐匿性和机动性,避免冲突比赢得冲突更重要。需要先进的隐形系统和超强的紧急规避能力。
任务本质是探索。需要最先进的传感器阵列、深空探测设备、实验室空间,以及处理未知能量和现象的分析模块。
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舰船必须易于维修和改造。模块化设计至关重要。
不能太大(目标明显,资源消耗高),也不能太小(无法承载必要设备和人员)。中型舰船是理想选择。
围绕这些需求,团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玛拉指着第一艘略显敦实的舰船:“‘磐石号’,装甲最厚,护盾最强,生存能力一流。但代价是速度和灵活性较差,能耗高,科研模块空间被压缩。像个重装步兵,安全,但跑得慢,看得不远。”
凯德则倾向于第二艘线条极其流畅、引擎组件明显的舰船:“‘疾风号’,速度之王,机动性无人能及,隐匿系统也是顶尖。但为了追求极速,牺牲了部分装甲和护盾,科研载荷也有限。像个侦察兵,能跑能藏,但挨不了打,也干不了细活。”
众人的目光落在了第三艘舰船上。它看起来比“磐石号”纤细,比“疾风号”稳重,各部分比例协调,给人一种均衡而精干的感觉。
一位舰船系统专家调出它的数据:“‘探索者七号’,原型舰。它的设计理念就是均衡。装甲和护盾不如‘磐石’,但够用;速度和机动性不如‘疾风’,但远超标准。关键是,它的内部空间布局最合理,预留了丰富的科研模块接口和扩展空间,模块化程度最高。就像……一个全能的特种作战队员。”
王晨星没有满足于纸面数据。“我们亲自上去看看。”他带领团队登上了每一艘候选舰船。
在“磐石号”内部,他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安全感和略显压抑的空间。走廊狭窄,设备密集,确实给人一种坚固堡垒的感觉,但也缺乏灵活性。
“疾风号”内部则充满了流线型的设计和为了减重而略显单薄的结构。引擎舱占据了巨大空间,生活区和实验室显得局促。
当踏上“探索者七号”时,感觉截然不同。内部空间利用高效,通道宽敞,模块化舱壁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快速重新布局。它的引擎舱设计巧妙,既保证了动力,又为科研模块留出了充足空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核心框架,采用了罕见的柔性设计,能更好地吸收宇宙中的极端应力。
玛拉敲击着舱壁,满意地点点头:“结构很聪明,维修通道设计得合理,真要在外面出了故障,我们自己动手解决的可行性最高。”
凯德在模拟驾驶舱体验后也表示:“操控感很扎实,响应平衡,既不会过于敏感也不会迟钝,适合长途奔袭和复杂环境下的机动。”
最终抉择:均衡优于极致
回到战术平台,王晨星心中已有决断。
“‘磐石号’的防御固然诱人,”他分析道,“但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攻坚,而是探索和生存。笨重会成为在未知环境中的致命弱点。”
“‘疾风号’的速度和隐匿性也非常关键,”他继续道,“但过于极端的设计,意味着容错率低,而且我们需要的科研能力它无法满足。”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探索者七号”的全息模型上。“‘探索者七号’,它可能每一项都不是最顶尖的,但它没有明显的短板。均衡的性能、高度的模块化和可维护性,以及强大的科研潜力,更符合我们面对未知、长期支持的需求。在无法预知会遇到什么的情况下,适应性比单项极致更重要。”
喜欢家族之星际指挥官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家族之星际指挥官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