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产出的稳步增长和铁器带来的生产力解放,联盟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其中,衣物不足和质量欠佳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日清晨,汪子贤在巡视聚居地时注意到,尽管已是深秋时节,仍有不少族人衣着单薄,尤其是孩子们的衣服大多破旧不堪,补丁叠着补丁。甚至有些老人只能裹着兽皮御寒,行动十分不便。
“大首领,不是我们不想多做衣服,”纺织组的负责人纺婆婆无奈地解释,“实在是纺纱织布太慢了。一个熟练妇女整天不停地纺,也只能纺出一点点线;织布就更慢了,一架织机一天也织不出多少布。”
汪子贤随纺婆婆来到纺织区察看。只见妇女们蹲在地上,用最简单的纺锤手工捻麻线,动作重复而缓慢。织布区域,几位织女坐在简陋的水平织机前,手工传递梭子,效率极低。
“我们的麻布产量远远跟不上需求,”纺婆婆叹息道,“每年收获的麻纤维很多,但加工不过来,只能堆积在那里,时间长了还容易发霉变质。”
汪子贤仔细观察了整个纺织过程,发现确实存在很大改进空间。他回想现代纺织技术的基本原理,虽然无法复制现代机械,但完全可以改进现有工具和方法。
“纺婆婆,让我想想办法。”汪子贤承诺道,“我们应该能改进这些工具,让纺纱织布变得更快更好。”
回到议事厅,汪子贤立即召集工匠和有经验的织女开会讨论。大家纷纷反映当前纺织工作的难点:手工捻线不均匀且速度慢;原始织机操作繁琐,布面狭窄;缺乏高效整理工具,布料粗糙易破...
汪子贤根据这些痛点,提出了系统的改进方案。他决定先从纺纱环节入手,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纱线,织布就无从谈起。
“我们需要制作一种叫做‘纺轮’的工具,”汪子贤在沙地上画出简单示意图,“利用旋转的轮子带动纺锤,可以同时完成加捻和卷绕两个动作,比手工捻线快得多。”
工匠们看着图纸,眼睛渐渐亮起来。这个原理并不复杂,但确实从未有人想过。
说干就干。汪子贤亲自指导工匠制作第一架纺轮。他们用木头制作轮盘和支架,用铁制轴芯减少摩擦,用麻绳作为传动带。经过几次调试,第一架手摇纺轮终于制作成功。
试用的那一刻,所有织女都围拢过来观看。当纺轮转动起来,麻纤维几乎自动变成均匀的纱线,速度是手工捻线的五倍以上!
“神了!真是太神了!”纺婆婆激动得手都在颤抖,“这、这一天的活儿,半个时辰就完成了!”
汪子贤笑着解释原理:“纺轮利用旋转力持续加捻,同时自动卷绕纱线,所以又快又均匀。而且操作省力,连年纪大的人也能使用。”
纺纱问题解决后,汪子贤将注意力转向织布环节。现有的水平织机需要手工传递梭子,效率低下且布面宽度有限。
他借鉴现代织机的原理,设计了改进型踏板织机。“我们可以用脚踏板控制综片升降,形成梭口,这样双手就能专注于投梭和打纬,速度大大提升。”
新织机还增加了卷布轴和经轴,使布面可以织得更长更宽;加入了筘座确保纬线密度均匀。这些改进看似简单,却彻底改变了织布的工作方式。
第一架改进织机制成后,织女们争相试用。最熟练的织女小织第一个掌握技巧,当她脚踏板控制经线交错,手投梭子穿过梭口,再用筘座打紧纬线时,周围响起一片惊叹声。
“太快了!这比以前快了三倍不止!” “看这布面多宽!以前最多织一尺宽,现在能织两尺多了!” “布也更密实均匀了,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容易破。”
纺织效率的大幅提升立即带来明显变化。短短十天内,纺织区的纱线库存就堆满了角落,织出的麻布数量超过了过去一个月的产量。
但汪子贤没有满足于此。他注意到,虽然产量上去了,但麻布的质量和舒适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们的麻布太粗糙,直接接触皮肤很不舒服,”汪子贤指出,“而且容易起皱,不耐穿。”
他引入了整套布料后处理工艺:先是精练脱胶,用温水浸泡麻布去除杂质;然后是捶打软化,用木槌反复捶打使布料变软;最后是漂白整理,用草木灰水浸泡后晾晒,使麻布变得更白更软。
这些后处理工序极大地改善了麻布的品质。处理后的麻布柔软亲肤,色泽洁白,耐用性也大大提高。
随着纺织技术的全面提升,联盟的衣物状况很快改善。首先受益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优先获得了新式麻布制作的衣服。这些衣服不仅保暖舒适,而且更加耐用,减少了频繁修补的需要。
纺织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原本无法参与重体力劳动的老年人和体弱者现在也能从事纺织工作,实现了“老有所用,弱有所为”。联盟的整体劳动力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更令人欣喜的是,纺织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服装款式的多样化。以前因为布料珍贵,衣服都是最简单的款式。现在布料充足了,人们开始尝试不同的裁剪和缝制方式,出现了有袖子的上衣、分腿的裤子、连体的长袍等新款式。
汪子贤趁机推广个人卫生理念:“我们现在有足够衣物,应该勤换洗,保持清洁,减少疾病传播。”他指导建立了公共洗衣区,提供皂角和灰水等清洁材料。
一个月后,联盟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人们衣着整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因衣着不足而受冻的情况基本消失;皮肤病和其他因卫生条件差导致的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纺织技术的进步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大量的纺织副产品找到了用途。麻屑用于填塞枕头和被褥,短纤维用于造纸试验,甚至纺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都被收集起来作为燃料或肥料。
胖墩的提示如期而至:「纺织技术突破:纺轮和改良织机广泛应用。布料产量提高400%,质量提升150%,劳动力效率提高300%。智力+1。」 「新技能解锁:纤维处理、纺织机械改良、布料后整理。」
汪子贤特别重视纺织技术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在传统部落中,女性往往因为体力劣势而地位较低。但纺织工作让许多女性展现了非凡的巧手和细心,成为技术骨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话语权。
纺织组长纺婆婆感慨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没想过织布能变得这么轻松,也从没想过我们织女能这么受尊重。大首领,您不仅给了我们新工具,更给了我们新的地位啊!”
汪子贤借势推广更先进的组织模式,将纺织工作专业化、标准化。他制定了纱线粗细标准、布料密度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统一;实行分工协作,有人专门纺纱,有人专门织布,有人专门后期整理,进一步提高效率。
随着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联盟扩大了麻类种植面积,尝试种植不同种类的纺织纤维,甚至开始试验羊毛的纺织利用。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汪子贤看到一群孩子穿着新衣在田野间奔跑嬉戏,那鲜艳的衣色和快乐的笑声让他深感欣慰。这些孩子再也不会像他们的祖辈那样,因衣不蔽体而受冻挨羞。
在接下来的联盟全体会议上,纺织技术的改进被作为民生改善的典范得到表彰。汪子贤却将荣誉归于所有纺织工作者: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本身多么精妙,而在于它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纺轮转动的不仅是纱线,更是生活的希望;织机编织的不只是布匹,更是文明的衣裳。”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所有人。从此,“文明的衣裳”成为联盟技术进步改善民生的象征性说法。
夜幕降临,汪子贤更新着科技树。从遮体避寒的兽皮,到粗糙的麻布,再到如今柔软洁白的细麻布,联盟的衣着文明完成了一次飞跃。
他特别注意到,纺织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人们因为衣着改善而更加注重仪表和卫生;因为劳动效率提高而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因为生产充足而开始追求美感和发展艺术。
这些变化正在悄然重塑联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一个终日为生存奔波的社会,正在向着有尊严、有美感、有余裕的文明形态转变。
“衣食足而知荣辱,”汪子贤在日记中写道,“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文明才能真正绽放光彩。纺织之术,实为文明之织。”
窗外,纺织工坊的灯光依然亮着,纺轮转动的声音如文明前进的节奏,规律而坚定。汪子贤知道,这节奏正编织着一个更加温暖、更加美好的明天。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喜欢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